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年鑒創新與規范的思考

2011-12-31 00:00:00唐劍平
學理論·下 2011年7期

摘要:創新是人無我有的,具有獨特性,并且是有價值的新事物或新思維,創新是一種突破、一種質變。年鑒發展固然需要創新,但在年鑒編纂中很多進步或成果都不是創新,而是與時俱進、常編常新。長期以來,年鑒界存在許多認識誤區,主要有五個,亟須正本清源,回到正確的認識上來,年鑒工作才不會走彎路。年鑒規范是基礎,人人必須遵守;年鑒創新是提高,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年鑒創新必須具備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來自于年鑒理論學習和研究,更來自于年鑒編纂工作實踐,沒有年鑒編纂工作實踐的創新是空洞的、乏力的。

關鍵詞:年鑒創新;年鑒規范;認識誤區;定性定位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09-04

2001年始,中國年鑒界關于“年鑒創新”的呼聲不絕于耳,“年鑒創新”大旗高高飛揚,各地年鑒同仁紛紛和唱,此起彼伏,“年鑒創新”成為21世紀之初年鑒理論討論的一大主題,“創新是新世紀年鑒發展的主題,也是時代賦予年鑒工作者的重要使命。”[1]167

時至今日,10年過去了,在“年鑒創新”這面大旗的感召下,全國各類、各級年鑒究竟涌現出多少“年鑒創新”成果?根據年鑒界權威學者孫關龍的最新總結:“1999年以來,特別是2001年年鑒研究會大力提倡年鑒創新以來,中國年鑒在新的世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進展,主要表現在如下五點:一是年鑒質量顯著提高,二是涌現一批精品年鑒,三是年鑒數量高速發展的勢頭還在持續,四是中國年鑒多樣化、系列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五是富有創新氣氛。”其中,第一點列舉五個方面的進步,即“內容特色前進一大步,規范化有很大改進,裝幀設計有改觀,目錄、索引有改進,編校質量顯著提高。”[2]然而,在以上“五點進展”中,我們并沒有看到具體的“年鑒創新”成果,所有這些進步都是在借鑒學習、互相促進或與時俱進的結果,第五點“創新氣氛”的確濃厚,口號高呼了整整10年,但無非是嘴上功夫而已。第一點“年鑒質量顯著提高”中,“內容特色”前進一大步、“質量”提高、“裝幀設計”改觀和“目錄、索引”改進等那是自然的事,是年鑒發展的必然結果,“規范化”和“編校質量”應不屬于“年鑒創新”的范疇。

“年鑒不創新,肯定難有大的作為,甚至完全沒有出路。”[1]3“年鑒不創新,將不會有讀者、不會有市場、不會有活力、不會有前途。”[3]“年鑒編輯沒有創新意識,斷然辦不成年鑒精品。”[4]“當前,年鑒創新成為年鑒界同仁最‘熱門’的話題,之所以‘熱門’是由于它關系到年鑒的生存和發展。”[5]這些是年鑒界權威的聲音。但事實上,我們聽到的只是雷聲,雨滴稀少,缺乏讓人眼睛一亮的“年鑒創新”成果,然“年鑒創新”竟成為年鑒生死存亡的一個重大命題,令人不知所措。10年過去了,業內人士開始反思,并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大膽地向年鑒權威人士提出挑戰,把年鑒學術研討之風引向思辨和深入。“言必稱創新已成為年鑒圈的普遍現象,關于年鑒創新的錦言宏論與和聲共鳴一直高挺不絕。”[6]“年鑒要創新是沒有異議的,問題是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創新的條件是什么?”“創新是一個有破有立的變革過程,不是修修補補,拾遺補缺;創新具有突變性……”[7]“年鑒出版到底應該怎樣創新,才是符合實際的創新,才是切實可行的創新,才是真正找準了年鑒出版定位的創新?”[8]以上關于“年鑒創新”的問題值得年鑒界同仁亟須認真思考和研究。

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搞清楚什么是創新?什么是年鑒創新?

什么是創新?比如,客廳沙發換一種形式擺放,陽臺上新添一盆蘭花,買輛汽車代替自行車出行,出門換上新買的西裝,男人穿花襯衣或裙子,等等,這些做法是不是創新?顯然不是。那么,什么是創新?簡單的理解,創新是人無我有的,具有獨特性,并且是有價值的新事物或新思維。任何僅僅利用已有成果或思維來改變自己的做法都不應稱為創新,只是與時俱進而已;任何有悖于常規或常理的做法更不能稱為創新,那是瞎搞,對事業是毫無益處的。

什么是年鑒創新?比如,年鑒開本由小改大,年鑒封面設計換個圖、換個字體、換個顏色,采用新工藝、新材料設計制作年鑒封面,增加一個或幾個新欄目,換個欄目名稱,把大事記放到正文之后或放到正文之前,增加很多單一性條目或常規條目,收錄一些生活指南內容,刊登企業廣告或不再刊登企業廣告,換一種印刷紙張,正文配上插圖,黑白印刷改為全彩,出版時間縮短幾個月,改五年一鑒為一年一鑒,編一部生活類年鑒或一個新區域、新行業年鑒,興辦電子光盤和年鑒網絡年鑒,等等,這些做法是不是年鑒創新?筆者認為,所有這些都不應稱為創新,不過是與時俱進的改變和進步而已。筆者從事年鑒編纂工作18年,寫了一些理論文章,《臨安年鑒》在編纂出版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誠然,也走過彎路,捫心自問,《臨安年鑒》到底有哪些“創新”之處,還真不好說,自以為所有的改變和進步都是學習和借鑒的結果。那么,年鑒編纂到底有沒有創新?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年鑒事業發展需要創新。三十年來年鑒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其中不乏有年鑒創新成果,但絕大多數進步是與時俱進、常編常新的結果。那么,在年鑒事業發展中,哪些進步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筆者不敢妄下斷論,需要年鑒界專家同仁認真梳理和鑒別;今后年鑒該如何創新發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筆者要說的是,在年鑒編纂實踐中,我們不能把一般意義上的改變和進步統統稱為創新,也不能凡事必講創新,不要過度強調創新,不要把“年鑒創新”標簽化,因為年鑒創新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中國年鑒是怎么來的?“年鑒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2],年鑒不是“中國造”,地方志才是“中國造”。因此,年鑒載體是借用國外的,最先編纂年鑒的人就是年鑒載體的發明者,正因為有了他的創新,才有我們今天如火如荼的年鑒事業,正像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一樣。年鑒傳入中國,植入了中國的地方志文化,尤其是地方綜合性年鑒,這是年鑒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所以,年鑒劃入地方志范疇,但年鑒不等同于地方志,兩者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國務院《方志工作條例》界定的比較清楚。

各級政府和各級行業部門編纂年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服務社會、服務歷史,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廣大年鑒工作者編纂年鑒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什么?是不斷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增強年鑒的服務功能,這才是年鑒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而年鑒創新、年鑒規范僅僅是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的兩個重要手段,此外,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的手段還有很多,比如:工作機制、主編能力、編輯團隊、培訓學習、經費保障、新工藝和新技術應用,等等。所以,年鑒創新也好,年鑒規范也好,還是其他手段也好,都不能成為年鑒發展的主題,主題偏離必然會迷失年鑒發展的方向,誤導年鑒工作者走彎路。

孫關龍在1999年第七屆全國年鑒學術大會上這樣總結,“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20年,中國年鑒發展經歷了第一次輝煌,主要表現為數量型的增長”,“截至1999年3月,中國有年鑒1300種,比1980年增加200多倍”,但是年鑒編纂出版質量不容樂觀。他提出在21世紀初年鑒要從“數量型增長為主”轉變為“質量效益型的提高”[2]。新世紀10年來,年鑒界竭力倡導“年鑒創新”主題,其中,出現了不少認識誤區,“質量效益型的提高”仍不盡如人意。

誤區一:將年鑒定性為資料性工具書。30年來,年鑒界上上下下普遍認為年鑒的性質是“資料性工具書”,過去,我也認同這一觀點。看了武星斗《試論年鑒定義的表述》,令人恍然大悟,改變了我的認識。他提出“年鑒不是資料性工具書,而是資料性文獻”,理由是“工具書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讀者查考,具有備查性和檢索性的特點;文獻的主要功能在于存史性和參照性。”[10]如此看來,《地方志工作條例》把年鑒定義為“年度性資料文獻”是恰如其分,“文獻”比起“工具書”來更有內涵、更有深度、更高層次。長久以來,年鑒界關于年鑒性質問題的認識較為模糊,認為年鑒的本質屬性既具有資料性、年度性、連續性,同時,又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記事性、真實性、統計性、信息性、教育性、新穎性、指南性、便覽性、圖錄性、檢索性、工具性,等等,“把年鑒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混為一談”[10]。年鑒的本質屬性應該是資料性和年度性。

年鑒定性的不準確,導致年鑒定位失之偏頗,年鑒理論研究和編纂工作走了彎路。年鑒的主要功能轉移,隨之產生了一系列認識誤區,比如:主張年鑒要進入尋常百姓人家、片面追求年鑒的發行量、片面擴大年鑒的信息性、擔憂傳統媒體對年鑒的沖擊、擔憂年鑒缺乏競爭力,等等,這些認識都是不切合年鑒編纂實際的,是對年鑒編纂工作的誤導。因此,年鑒界亟須正本清源,才能保證年鑒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誤區二:認為年鑒不是“官書”。2001年來,“年鑒界在年鑒是‘官書’還是‘民書’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觀點認為年鑒不應是‘官書’……”[9]最具代表性的是許家康會長,他認為要破除年鑒的“‘官書’意識”,因為這是“陳舊觀念”,‘官書’是一個“陳腐之詞”,“‘官書’意識的最大危害是造成年鑒官氣十足、脫離群眾,宣傳色彩濃厚、少人問津。”“按‘官書’定位的年鑒,其編纂宗旨將被‘窄化’……”[1]208崔義萍認為,“簡單地把為官、為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認識,不管是‘官書’還是‘民書’,都是為現實服務的。”[9]年鑒是不是“官書”?《地方志工例條例》把地方綜合年鑒劃入地方志范疇,第八條明確規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分別由本級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按照規劃組織編纂,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地方綜合年鑒“官辦、官修”的“官書”定位十分明確,毋庸置疑,地方綜合年鑒和各級行政主管部門主辦的年鑒顯然就是“官書”。尹樹國認為:“同是‘官書’,地方志書是‘資料性文獻’,地方綜合年鑒是‘年度性資料文獻’。”[11]張子忠認為:“不論地方綜合年鑒編輯部門歸屬如何,地方綜合年鑒屬于官方著述則無疑義。”[6]胡新力認為:地方綜合性年鑒是“官方年鑒”,“記錄的是一地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一年的發展狀況,且立足點在官方……”它“‘官’氣十足”[12]。周南非認為:“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就是地方志編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的文化事業,大部分年鑒編輯單位都在各級地方志機構中”,這是“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文化背景”決定的,“與國外民辦機構主辦的年鑒有著本質區別”[8]。

誤區三:認為年鑒“資政、存史、教化”的功能過于“陳舊”和“狹隘”。《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地方綜合年鑒屬于地方志范疇,定性為“年度資料性文獻”,與地方志有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地方綜合年鑒與方志的關系極為密切,它們在內容選材、組織編排、條目撰寫等方面有不少交錯融合,但也有明顯的區別。”[13]10研究表明,地方綜合年鑒的這個定性是正確的,大前提成立,那么,小前提也是成立的。地方志的主要功能是“資政、存史、教化”,所以地方綜合年鑒的主要功能也應該是“資政、存史、教化”。王振夫等認為:“地方綜合年鑒作為以‘官書’為主的刊物,具有‘資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也就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對其形式的要求也就更高。”[14]武星斗認為:“年鑒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資政、育人’。”[10]周興俊認為:“盡管中國年鑒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但它們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為‘存史、資政、激勵、鑒戒’四種。”[15]崔義萍認為:“傳統觀念認為的志書功能‘資政、存史、教化(育人)’也被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年鑒當中。”[9]

地方綜合年鑒就是“官書”,其現實服務功能是“資政”,這個“政”指的是政府職能的方方面面,其中,還應包括政府職能轉變以后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事業,是一個廣義上的“政”;“存史”是保存文獻、服務歷史的功能,這是年鑒編纂的一大主要功能;“教化”所指含義是,地方綜合年鑒圍繞地域內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記錄大量生動活潑的權威性地情信息資料,有正面事實,有反面典型,政治傾向鮮明,對社會各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借鑒、教育、鏡戒等作用。“資政、存史、教化”這三個詞高度概括了地方志和地方綜合年鑒方方面面的作用,這是古人的智慧,漢語的精妙,不偏不狹,永遠不會過時。

誤區四:主張創新是新世紀年鑒發展的主題。“從2001年開始,中國年鑒界刮起了一股‘改革、創新’之風。”“在他(指許家康會長)的倡導下,改革、創新成為年鑒界的主流,規范化被當做改革、創新的絆腳石棄之一邊。”“改革創新的目標就個體而言,是將年鑒辦成特色鮮明、擁有廣大讀者、靠發行量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出版物。”[16]筆者前文所述,年鑒工作者編纂年鑒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不斷提高年鑒的編纂出版質量,而“年鑒創新”僅僅是實現這個任務和目標的重要手段而已。張子忠認為:“在對年鑒是何物和應該如何編輯出版等這類在年鑒編輯出版學范疇內原屬ABC的問題,業內見解與其說不盡一致,毋寧講相去甚遠,尤其是在眾多年鑒的編輯出版理念、編校出版質量亟須提升、夯實基本功之際,侈談年鑒創新,有點兒玄虛。”[6]胡新力認為:“不能把調整、完善一概稱之為‘創新’,把什么東西都貼上‘創新’的標簽。”[17]周南非認為:“這些研究有真正在正確方向上的研究,但也有一些是不太切合實際的所謂創新。”[8]他列舉了三種不切實際的“創新”事實。十年來,年鑒界到了言必稱“創新”的地步,“創新”成為時髦的“口號”,成為政治和理論的“標簽”。

誤區五:講年鑒規范就是“千鑒一面”。“2000年以前,中國年鑒編纂者注重的是年鑒的規范性問題”[16],為此催生了《年鑒學概論》(肖東發等著)、《中國年鑒編纂規范化》(李今山、范作義等編著)等一批理論著作和一大批理論文章。“事實上,對年鑒規范化的探討與研究確實對提高年鑒的編纂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6]孫關龍在第七次全國年鑒學術年會上說,對于年鑒規范化研究的20年,鑄造了中國年鑒事業的第一次輝煌。但是,到21世紀初,規范化被視為年鑒改革、創新的“絆腳石”,認為搞年鑒規范化就是“千鑒一面”,提出“當務之急是要大膽打破年鑒‘千鑒一面’的格局”。這是對片面強調創新、輕視年鑒規范化的批評。陽曉儒認為:“2001~2009年,中國年鑒界將近10年的改革、創新熱潮可以說是對前20年規范化的顛覆。年鑒的規范被棄之一邊……”[16]胡新力認為:“規范與創新本身不構成尖銳的對立”,“一些同志在談到年鑒創新時,提出要創新還是要規范,把規范與創新對立起來,似乎強調創新就會導致不規范,其實,這是對創新的曲解;也有的同志談創新時,認為規范就阻礙了創新,這同樣是一種曲解。”[7]

規范對于同類、同級年鑒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所說的規范是針對年鑒的基本共性作出的方方面面規定,目的為了達到年鑒基本要素齊全,檢索方便,縱橫可比,有效提高年鑒的整體質量。比如:條目體、人稱、基本框架要素、條目分類及其大致比例、條目標題、語言行文、基本符號、全稱簡稱和簡略語、目錄、索引、圖表、政治問題、保密問題、封面封底封脊要素及位置,等等。

誠然,對于年鑒的特色化和個性化應留有充分的空間,“提倡規范化,千萬不能把規范搞成僵化的條條框框,制約和阻礙年鑒的發展。”[16]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年鑒規范化不會導致年鑒的“千鑒一面”。筆者認為,年鑒規范化工作進一步講就是構建年鑒質量標準體系工作。“要全面提高地方年鑒的質量,亟須在框架設計、條目編撰、年鑒形式、封面要素、廣告組織等方面加以規范,制定出地方年鑒的‘ISO’標準,此其一;其二是管理上要規范,目前中國年鑒存在多頭管理……”[18]“長期以來,年鑒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工作仍沒有引起業內人士的足夠重視,影響并制約年鑒整體質量的提高,導致年鑒數量和年鑒質量發展的不同步。現在,中國年鑒界如果再不重視年鑒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一味空談所謂的‘創新’,‘年鑒學學科體系建設’將會‘路遙遙其修遠兮’。”[19]段雅晟認為“2007年8月22日,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成立全國新聞出版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由此拉開了中國新聞出版系統信息標準化的進程。作為新聞出版系統的年鑒,沒有理由徘徊在標準化之外。”[20]

如前所述,規范與創新是提高年鑒編纂質量的兩個重要手段,不是目的,兩者不構成對立,是相互依存、互為促進的關系。一般而言,規范在先,創新在后,規范是基礎,創新是提高,“年鑒只有在規范的基礎上創新,才能保持其長久的生命活力。”[16]規范是人人必須遵守的,猶如交通法規,各家年鑒就是駕車者;創新是因人而異的,但不是人人能夠做的。創新要有突破,要有質變,因此,創新必須具備創新能力,這種創新能力來自于年鑒理論學習和研究,更來自于年鑒編纂工作實踐,沒有年鑒編纂工作實踐的創新是空洞的、乏力的,“過分強調創新,就會使年鑒喪失其賴以生存的基石,使年鑒不成其為年鑒,喪失其存在的價值。”[16]創新還必須具備客觀的創新條件,沒有條件,就沒有創新目標,那么,談何創新?規范不是機械地照搬照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規范的對象僅僅是年鑒的共性,年鑒的個性是鮮活的,是豐富多彩的,是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的。目前,年鑒數量迅速增長,但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這不是缺乏“年鑒創新”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應的人才隊伍,與工作機制、年鑒人才培養等有關,不能簡單地歸罪于“年鑒創新”不夠。我們通常所謂的許多“創新”,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口頭上的“創新”,是一種標簽化了的“創新”。以前的學人,一生研究,偶有突破;現在的人,年年要有創新成果,這是很不現實的。準確地講,年鑒編纂工作中的許多“創新”應該稱之為“與時俱進”和“常編常新”。孫關龍在全國年鑒學術研討會上經常這樣總結:“唯有與時俱進,常編常新,才能永葆中國年鑒的生命力,中國年鑒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才是對不斷提高年鑒編纂質量的準確表述。

武星斗感慨道:“二十幾年的工作實踐,深感年鑒規范化編纂的艱辛,深感年鑒創新的不易,深感年鑒理論研究的重要。”[10]所以,要不斷提高年鑒編纂的整體質量,就應該高度重視年鑒的規范化建設,加強年鑒學科理論研究,與時俱進,做到年鑒常編常新。

參考文獻:

[1]許家康.年鑒編纂入門與創新[M].北京:線裝書局,2006.

[2]孫關龍.中國年鑒的現狀及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許家康.改革創新繼往開來[J].年鑒信息與研究,2001,(2).

[4]楊漢平.年鑒的精品意識與創新意識[J].年鑒信息與研究,1997,(2).

[5]李蒼綿.試論年鑒內容創新[C]//中國地方志協會年鑒工作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6]張子忠.年鑒創新、年鑒屬性及其功能作用與自主知識產權芻議[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7]胡新力.也談年鑒規范與創新[J].年鑒信息與研究,2002,(4).

[8]周南非.地方綜合性年鑒的創新定位[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9]崔義萍.論年鑒的存史功能[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10]武星斗.試論年鑒定義的表述[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11]尹樹國.地方綜合年鑒的法律地位[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12]胡新力.地方綜合年鑒不要提倡“飛入尋常百姓家”[C]//我和年鑒18年文集.

[13]肖東發.年鑒學概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

[14]王振夫等.年鑒改革創新芻議[C]//中國地方志協會年鑒工作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5]周興俊.中國年鑒特殊功能與分類[J].年鑒信息與研究,2008,(2).

[16]陽曉儒.規范與創新:年鑒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17]胡新力.試談地方綜合年鑒框架的創新[C].2008年10月獲第五屆全國年鑒優秀論著特等獎.

[18]唐劍平.略談科學發展觀與地方年鑒的創新發展[C]//中國地方志協會年鑒工作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9]唐劍平.加速構建年鑒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J].年鑒信息與研究.2009,(3-4).

[20]段雅晟.論年鑒的標準化[C]//年鑒論壇.第1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3p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在线国产|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a在线|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欧美成人aⅴ|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秋霞国产在线|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日本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夜夜拍夜夜爽|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一区二区午夜|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国产区91|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色久综合在线|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中文电影|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91系列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黄|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欧美有码在线|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欧洲av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少妇精品网站| 久草视频精品| 免费欧美一级|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va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91福利免费|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无码av三级| 人与鲁专区| 欧美成在线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五月|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