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探討博物館的概念和社會使命入手,指出目前我國基層博物館所存在的社會效益差、經費短缺以及社會服務工作難以開展等問題。在目前基層博物館的物質、人才條件無法迅速得到改善的條件下,發揮基層博物館貼近民眾、植根社區的優勢,發動社區參與博物館建設,同時也讓基層博物館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從而實現基層博物館建設與社區發展的良性互動。而順德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可以作為經驗進行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社區;社會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31-02
一、當今博物館的職能轉變及基層博物館的困境
博物館(Museum)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供奉繆司、從事研究之處所”。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的定義:“現代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大眾開放的非盈利性文化機構。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而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①具體到我國,早在1956年5月文化部召開的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上,就從理論上為博物館確定了“三性二務”,即“博物館是科學研究機關、文化教育機關、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或自然標本的主要收藏所三重基本性質和為科學研究服務和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兩項基本任務。”
回顧人類歷史進程,博物館的發明和創設是人類社會機構建設方面最重大的進步之一。博物館的意義不僅體現在這一機構的當代作用及現實性方面,它更是一種將人類的合作、記憶與思維等延續到一個漫長而遙遠的過去時空之中,是人類收藏過去的記憶的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設施與機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當代的博物館正在從傳統的“藏寶室”向服務公眾的文化機構轉變,并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不斷擴展著自己的收藏、保管、科研、信息傳播、文化展示和公民教育等職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客觀上要求博物館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職能,提供優秀展覽、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宣揚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一要求與博物館所面臨的嚴峻現實也有著密切聯系。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場館建設,還是門票制度改革,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在縣、區一級的基層博物館,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觀眾人數少、博物館社會效益差,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有此又導致經費短缺,生存艱難;基礎工作薄弱,人才短缺,社會服務工作難以展開等。這一系列問題又形成了惡性循環,當博物館的工作得不到政府、社會的認可,于是愈發難以得到重視和支持。由于全國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是由財政全額撥款來維持經營,當政府看不到實際效果的情況下,就不會投入更多的財政撥款來支持博物館的建設,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博物館的設施、人員編制、展覽質量、社會服務工作的效果都得不到保證,這樣更加難以開展工作。那么,如何破解基層博物館的困境,走出阻礙基層博物館發展的惡性循環呢?
二、社區參與是基層博物館發展的可行道路
鑒于基層博物館存在的上述諸多問題,在人員、經費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改善的情況下,必須開創新的思路,在可行的條件下,走出一條基層博物館發展的新道路。而發揮基層博物館的社區服務功能,讓縣、區級博物館成為“社區”博物館,充分服務基層博物館所在區域的人民,是一個值得探索的發展方向。
所謂的社區,是一種空間單元,即人們共同生活于一定的空間。它是社會關系的網絡,包括在這里生活的團體,社會組織以及相互認識的人們組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他們有共同或相似的心理認同。但近年來對社區的定義已不再強調基于行政區域劃分而居住的空間,強調社區是“生命的共同體”,即社區內的居民有共同的興趣和利害關系,它是現代人追求居住環境的品質,提升生活品位的基礎單位,它的主要特征是公眾參與和社區意識的形成,所以社區是一個社會單元,社區已變成“社群”[1]。
而當地居民與社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基層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最應反映當地居民的心聲。基層博物館要發揮社區服務功能,就要由社區的民眾參與,聘請的專家也要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因為他們比專家更了解社區塵封的過去與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社區博物館科研的根本任務就是提升社區居民的德、智、體、美的層次,即營造社區里居民們理性的思維和高尚的情操。換言之,透過博物館創新的、互動的、有趣的各種科學文化教育手段,使社區內的居民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這就是營造社區的真諦。
在國外,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基層博物館建設已有成功的先例。瑞典初創的社區博物館叫做“記憶的鑰匙”,人們把代表個人的歷史和閱歷的藏品放在博物館內,博物館作為各種各樣當地居民的中間人,博物館作為交換并擔任相互理解的媒介。1992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提出了“行動博物館(Mobilemuseum)的理念,主張博物館用實際行動服務社區。臺灣美術館將閑置的運畫貨車改裝成可以在車上布展的“行動美術館”,把偏遠地區的中小學作為服務對象,除了舉辦美術展覽外,還舉辦大約三天的“小小美術節”,普及美術、美術博物館知識。此外他們還利用暫時不用的教室布置“類美術館空間”,作為“種子美術館”,使之成為美術館的“分館”,以便收藏、展示有關美術的圖書資料使美術教育遍地開花。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些地區性的博物館經常結合地區自然與人文特點舉行“尋寶游戲”(讓學生在博物館附近的指定區域內找出重要的歷史古跡,記錄該地區的歷史),走向自然(讓學生認識當地的自然生態以及自然保護區)、了解社區的文化遺產(讓社區居民了解社區內的建筑物,除了鑒賞建筑的美學價值外,還要了解由建筑物的盛衰、重建反映的時代滄桑)。總之,所有活動都是為了進行鄉土教育,加強對社區的認同感[1]。
三、順德區博物館在社區參與方面的經驗
加強社區的認同感、融入社區、服務社區無疑是一件復雜困難的工作。基層博物館如何在社區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除了以上所舉案例之外,筆者還想結合一下本館實際來談談這方面的經驗。
順德區博物館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承擔著順德區文物征集、管理,地方史料收集、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免費開放的展覽等工作。作為一個地方性博物館,順德區博物館立足于順德,植根順德,服務順德,博物館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順德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開展。所以說,從順德區博物館的定位來說,已經具有了服務社區的意識。隨著日常工作的開展,順德區博物館也逐漸尋找到推進社區服務的方向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家也陸續出臺法律法規來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同時在人力、物力、機構體制上大力支持非遺申報和保護工作。順德區博物館作為順德區內重要的學術機構也參與到本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中。
順德位于珠三角腹地,明清以來經濟快速發展,被稱為“嶺南壯縣”。順德人民在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也發展出極具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其中相當一部分,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順德區政府列入保護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3年10月份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里被定義為:“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生活在某個社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它與這個社區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更容易引起該社區人們的共鳴,更容易得到該社區人們的支持。
順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龍舟說唱、人龍舞、香云紗染整技藝都極具地方特色,帶有深刻的順德烙印,在順德廣為人知。順德區博物館也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將研究成果印刷成書;多次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并將展覽送入校園,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從小做起,加強順德的小學生們的文化自豪感,塑造自覺去學習、了解順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氛圍。
通過以上這些活動,順德區博物館積極發揮自身在社區文化宣傳、研究、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政府、社會、媒體的諸多關注,越來越多的順德人了解到博物館的工作。由于順德博物館正在建新館,通過這些活動,也吸引了相當一批順德人參與到博物館建設中,可以說取得了良好的社區服務效果。因此,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研究、宣傳工作完全可以作為博物館社會服務方面的突破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的基層博物館普遍存在觀眾少、社會效益差、資金和人才匱乏的問題。如果能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建設,將博物館作為凝結社區居民聯系的紐帶,自然會大大提升基層博物館的社會效益,讓基層博物館得以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本文通過對本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介紹,試圖說明基層博物館在社區參與方面大有可為,并在如何加強社區參與,宣揚社區文化,提高社區居民的素養方面應該有更多的研究,最終達到社區發展和博物館建設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甄朔南.社區博物館與博物館如何為社區服務[J].中國博物館,2001,(2).
[2]程京生.中國博物館現狀的再思考[J].中國博物館,1998,(3).
[3]單霽翔.中國博物館的現狀與發展[G].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2004.
[4]房文華.縣級博物館現狀淺析[G]//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2005.
[5]王紀潔.新形勢下博物館的社教工作與社區文化建設[J].求實,2003,(2).
[6]王紫林.市,縣級博物館現狀和發展對策初探——以江西地區為例[J].南方文物,2007,(1).
[7]周星.從“傳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產[G]//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