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高校研究生面臨的心理壓力主要有,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生活壓力等,作者認為這些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對教育目的、高學歷教育認識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認識偏差造成的,本文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意見與對策,以改善研究生的學習、生活環境。
關鍵詞:研究生;心理健康;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75-02
研究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科研能力,而且更要有敏銳的政治眼光、高尚的道德情操、穩定的心理素質等。自國家教育部實施研究生擴招以來,研究生招生專業與招生人數大幅度遞增,研究生的來源與培養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招生數量增多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不久前幾所大學相繼發生了學生輕生事件、偷盜事件、違法犯罪事件等等。主要是由于研究生的心理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學生當然是少數,但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探討。
高校應深刻意識到我們不僅要對研究生進行專業培養,更要借培養機制改革之風推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增強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系統性。
一、研究生所面臨的壓力
近幾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速度迅速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大軍的行列。社會能提供的工作崗位的增長落后于研究生大幅度擴招的比例增長,使得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規模的擴大無疑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但隨之而來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使研究生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
1 .學習壓力
首先,作為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研究生們都重視對專業的學習和理論的提升,都有對自己未來的計劃安排。與此同時,學校為了完成應有的教學任務,研究生必須面對各種規章制度的要求,自己的計劃經常與學校的安排相矛盾和沖突,無形中給研究生的生活帶來了壓力。另外,由于擴招,研究生數量的急劇增長,導致導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真正能得到導師指導的并不多。其次,關于發表論文的問題,每名研究生都會提到或面臨這個問題。而且學校還規定,在校研究生須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畢業,將論文發表與優秀獎學金掛鉤、與評優先進掛鉤,學生因此愁眉不展,甚至不堪煎熬。
2 .生活壓力
(1) 經濟壓力。首先,絕大多數的研究生都是脫產的全日制的研究生,基本上沒有任何經濟來源,而對于研究生們來說,年齡和心理上早已獨立,經濟上也希望不再依靠父母,至少希望能減輕他們的負擔。但是由于沒辦法去找全職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學校的補助又難以維持研究生的生活。面對這種經濟壓力,兼職就成了研究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得到了鍛煉,但也耽誤寶貴的學習時間,給學習造成了壓力。
(2)人際關系壓力。大部分研究生都要在相對安靜的環境里長時間地從事枯燥的學習和科研,單調煩重的生活很容易讓人產生孤獨和寂寞;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也難以走出情感發育與智力發展的不平衡這一怪圈,部分研究生當中與同學、導師的關系相處不好,缺乏合作精神的事例比比皆是。
(3) 婚戀壓力。高校中,有許多研究生是剩男剩女,平時生活在有限的圈子里,每天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接觸人少,社交圈窄;對于已婚的研究生,由于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與配偶長期分居等原因,也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
3 .就業壓力
社會上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研究生在擇業中,重實惠、輕理想;重物質、輕精神。當前研究生人才需求信息網絡尚未建立,研究生就業期望值較高的情況下,求職時面臨激烈的競爭,又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和較大的心理沖擊。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原因分析
1 .對教育目的認識偏差
教育對人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且因人而異,它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培養人才,促進人的發展。教育的重點在于修身,是對人的心靈的引導,對智慧的開發,對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
目前情況來看,不但沒有達到這一目的,反而走向反面: 壓抑和窒息了學生的心靈空間。現代學校教育只關心社會進步所需的某些方面,要求研究生進校就要樹立好目標: 多發表論文,速成科研能力,多掌握尖端科學和技術,并且拿盡可能多的證書,如英語六級證、計算機等級證、各種資格證等。在人們看來,誰擁有這些,誰就有理想,誰就是社會的人才。造成的結果是,研究生為此而忙著各種各樣的考試,終日在壓力下生活,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出了問題。
2 .對高學歷教育認識的偏差
這可以在每年不斷上升的研究生報考人數上明顯的看到,人人都爭著考碩士、考博士。高學歷等于高地位、高收入,是通往上層社會的鑰匙,高學歷已經功利化,成為改變個人生活的工具,不再是知識擁有或研究能力的體現。而由于高校之間擴招競爭的激烈,為了提高自己的名聲,高校一方面積極申請碩士點、博士點,一方面盡量擴招研究生。研究生數量與導師的比例不合理,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質量,擴招使人們對高學歷背后的高質量產生了疑問。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研究生擴招,讓高學歷變得更為急功近利,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然而,研究生個人素質是否有相應的提高,教育卻承擔很少的責任。高學歷教育滿足在社會需求方面被看重的是高地位、高收入的身份象征,而非知識與能力的體現。
3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一個質的飛躍,實現這個飛躍的人往往對個人、對未來抱有較高的期待。如果入學前對學業、導師以及未來的就業前途抱有過高期望,在現實中就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比如,如果在入學前對報考專業或研究方向缺乏了解,很可能在深入課題研究后就會發現研究的內容與自己的興趣或志向不相符,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這個矛盾,心理平衡就會受到破壞。再比如,從考研動機看,許多人考研都是迫于社會上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希望通過提高學歷增強競爭力,將來有更好的就業前途。甚至有些人是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下隨著考研的潮流加入了研究生的行列,潛意識中天真地以為只要讀上研究生未來就是一片燦爛。
事實上,近些年由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擴招,社會上的高學歷人才數量急劇增加,雖然就讀研究生之后競爭實力增強了,但社會就業壓力也加大了。大多數高層次的人才匯聚到幾個大城市爭搶有限的職位,就業前景不像理想中的樂觀。許多研究生在就業時往往不得不在事業與收入、專業與愛好、工作地點與發展前途的選擇之間舉棋不定。另一方面經過考研、讀研這一過程的艱辛跋涉,研究生的確在體力、腦力、經濟上付出了較高的代價,自然就期望著豐厚的回報,一旦覺得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必定導致心理不平衡,有些人甚至懷疑當初的選擇,這一切都是壓力的來源。如何在社會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協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是每個研究生都要面對的困惑。
三、當前研究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為使所有在校研究生能很好的適應目前的教育模式,社會形態和心里浮躁期,目前給研究生減壓已成為高校甚至社會應該重視的一件大事,那么在校所有研究生應該如何才能盡量的緩解自身壓力呢?
1.社會和高校可采取的對策
(1)社會和學校應充分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加強相關的研究,制定相關的法規,使研究生心理教育制度化、規范化。
(2)學校應該積極尋求校內和校外的資源,多聯系實習基地,通過勤工儉學緩解經濟壓力。同時學校可以提高研究生待遇,減輕研究生在讀期間的經濟壓力。
(3)學校應該多組織課外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識,加強心理咨詢,增強社會支持,為壓力提供疏通的渠道。加強人文環境建設,創造寬松的學習、科研環境,改進培養方案,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等。
(4)學校可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月活動,增強廣大研究生的心里抗壓能力,比如用多樣的社團活動豐富同學們的校園生活。以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為目的,體現學生學力層次、求知興趣、知識類型和讀書活動本身目標的豐富性,呈現多層次、多方位的交叉立體網狀結構。
2.研究生個人的解決對策
應對壓力和解決心理障礙的能力,因人而異,有人面對重重壓力,能應付自如,有人卻可能難以應對。因此,每個研究生都應該具備一些心理保健常識,知道怎樣采取科學的應對方法來解決。
首先,轉變看待壓力的態度是緩解壓力的第一步。在面對失敗的時候,研究生應該學會辨證地看問題。因為正是挫折和教訓才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造就了成功,所以無論發生什么,我們自己先要接納已經發生的一切,學會容忍挫折,能夠自我寬慰。
其次,主動學習壓力的應對技巧是第二步。對于困難和挫折,在思想上接受它,然后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學會自我宣泄、在抑郁或焦慮的時候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如運動、郊游、散步、或找朋友聊聊天、談談心。實際上國外有許多關于壓力緩解技巧的科普書籍,這些技巧都非常簡單有效。如果能積極地學習這些技巧,經常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巧應對壓力,相信壓力對研究生來說會由壞事變成好事。
此外,作為研究生黨員,應該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一旦有發現周邊有心理壓力的學生,首先應看其是否能自行調整,也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來分析處理自身的心理壓力,如其進入不能自調的狀態,應該及時上報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建青.大學生心理衛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2.
[2]黃希庭, 徐鳳妹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黃蓉生.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