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和學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首先,闡述了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其次,對中小學校園文化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探討;最后,提出了幾個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以希望對我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及建設有一定的參考,進一步加快我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意義;建設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50-02
前言
校園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廣義的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有三個主體:管理者、教師、學生。狹義的校園文化一般指精神文化與活動文化,它的主體主要是指學生[1]。它從屬于社會文化,是具有一定范圍的一種群體文化。所以文化概念的爭議必然投射到校園文化的定義上。因此,關于校園文化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們者從不同的側面和不同的層次提出了種種說法:亞文化說、氛圍說、活動說、精神環境說[2]。中小學校園的學習生活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對理想、人格、志趣、心理等方面的培育和塑造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中小學學校多以應試教育為主,不重視素質教育,更不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基于以上思考與認識,本文擬就我國中小學校園文化育人功能與建設方法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有效途徑。
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一個學生從進校到離校,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園文化的氛圍之中,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無論是個體活動,還是集體活動,總在無聲無息地影響著他們,伴隨著他們成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促進學校的發展、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發展、促進中小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等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促進學校的發展
校園文化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概念,優秀的校園文化是隨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當一個中小學學校具有先進的校園文化時,廣大師生會擁有更好的學習資源、發展機會和空間以及良好的心理氛圍,學校將成為令人愉快的學習與工作場所。教師之間可以開放地交流,真誠地批評與鼓勵對方;教師以平等的尊重的姿態面對學生,并坦然承認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真誠地向學生學習;學校內部始終彌漫著濃厚的研究氛圍,人們就能夠更善于反思自己的觀念與行為,更容易發現問題,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不斷的改進。優秀的校園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優秀的校園文化會為學校的發展注入無窮的動力,促進學校的不斷發展。
2.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但其本質不是加音體美的問題,也不是減負的問題,更不是取消考試和百分制的問題,而是整體運用一切可用的方法手段,來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能力。積極的校園文化既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陶冶小學生的情操
優美的校園及人文環境可以感染中小學生,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學生在幽靜的環境中學習,感到舒心怡神,從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對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種消極腐敗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2)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
優秀的校園制度文化對學生能產生巨大的規范約束作用。這種約束作用表現為“硬”約束和“軟”約束兩種形態[3]。校園文化的“硬”約束功能主要是通過既定的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硬性強制學生的行為。而“軟”約束具有更加巨大的作用,只有通過喚醒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思想,我們才能達到既定的教育效果。
3)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前,我國中小學學生存在很多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于過大的學習壓力所致,優秀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可以為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還可以滿足不同的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避免了對學生人格塑造單一化的傾向,使那些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并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學生在輕松的心境下,心窗打開,可增強進取心,從而自愿接受困難的挑戰,學生注意力轉移而沖淡和忘卻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形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校集體為單位,代表著學校的集體形象。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注意相互間的協作,必要時為了集體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人際壓力。這種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都要求學生處理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以形成一種友好互助的群體氛圍。
3.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中小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4.促進中小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目前,我國正處在多種文化、多種思想、多種意識并存的時代,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就必須促進中小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優秀的中小學校園文化,有利于我們中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使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促使廣大學生自覺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能使中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能引導廣大中學生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覺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特點,它所包含的內容之廣、滲透力之強是一般教育因素難以企及的。因此,深層地研究某個具體學校實際,動態地構建校園文化脈絡,才能提升、規范校園文化[4,5]。
1.明確指導思想,培育校園精神
校園指導思想、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是育人目標的高度概括。校園精神不但是對學校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且還應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學校應該認真總結提煉本校優良傳統,緊密結合時代精神,努力營造團結和諧、開拓進取、求實創新的校園精神。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承載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使命,必將體現一定的時代特征,從而培養并輸送出能適應時代發展,能參與社會競爭與合作,能積極推進、引導社會發展的學生個體,就要注重“四育人”的有機結合。
2.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推動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要在規范辦學行為、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遴選和集成社會的先進文化,弘揚主旋律,大力營造優于社會環境的獨特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3.建設校園整體環境
建設校園整體環境的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硬”環境條件的建設,更要突出“軟”環境的培植,在學習創新、技能實踐、文體競技、團隊精神、思想導向及生活等方面營造出良好成長環境。要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作用。環境設計要充分體現不同的集體和個人對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賦予它豐富的生命力,形成獨特的人文氛圍,使每一個環境都成為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實踐的課題和園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寬闊的空間。
4.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傳統節日,設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尊重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差異、地域差異和個體差異,切合各地實際,既體現知識性、科學性,更突出趣味性、娛樂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反對形式主義。
5.加強學術交流,進行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無論是教育理論研究者還是基礎教育研究者及基礎教育領域的工作者,一定要調整思路,更新觀念,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的研究,盡快出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及實際指導意義的比較完善的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體系、評估體系及實踐模式。另外,中小學學校要加強與高校專家學者合作交流。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和我們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研究出切合我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實際的指導理論和建構模式,盡快提高中小學校園文化的研究水平。
結語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凝聚和激勵學校師生的重要力量,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校園文化建設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校園文化研究者和建設者的共同開拓與創造。
參考文獻:
[1]孫鶴娟.學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高占祥.論校園文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
[3]史華楠.校園文化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
[4]朱國慶.當前我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6.
[5]凌偉珍.試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J].廣西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