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一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視角出發,闡述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現狀進行了調研和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另外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改革路徑進行探討,側重從課程教學內容的“同步化”,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以及樹立“以師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等角度展開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87-02
近些年來,我國民辦高等獨立院校發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績,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學的多樣化需求,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適用性人才,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同時應該如何針對于高校教育的特點,進一步部署實施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理念與信仰,進而更好地為各類人才的培養提供基本素養和根本保障。這些問題都是每個高校教師,尤其是民辦高等獨立院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者所應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在培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中國社會的發展也進入了關鍵期,同樣也是矛盾的凸顯期。網絡的廣泛普及與應用,大眾傳播形式與內容的多樣化,一方面為人們接受新的事物拓展了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思想觀念,尤其是對于處于對新事物接受較快的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很大。“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剛”等事件的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思。“當代的大學生怎么了?”“他們這一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作為從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來說,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如果說中學教育階段是人們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的初步形成階段,那么大學的教育階段就是其“三觀”真正的形成階段,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從其主旨來說,都是圍繞人的價值的實現,人格的模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展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指導大學生正確的面對人生,自覺地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自身身心關系的科學理論,是指導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的科學理論和行動指南。因此,只有堅持進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人才。
2.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學生提高理論修養,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社會的棟梁和祖國的未來。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開設,加強和改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他們樹立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遠大理想。此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德才兼備的素養,從而使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自覺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無論是什么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和熏陶,成為既具有堅定地理想信仰、明確的人生價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困境
近些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開展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與所處的困境,這對于我們更加堅定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創新,發揮其社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課堂聽課效果普遍反映不好,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態度與現實表現,是評估和判斷這門課程的目前現狀以及主要問題的重要依據。結合對于學生和任課教師的調查,一些大學生存在著“四不”的現象,即不上課,不聽課,不重視,不認可。態度上的不夠重視直接導致了聽課效果的不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半學生反映對思想政治理論缺乏興趣和認識上存在偏差,較其對待專業課的態度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一方面,從民辦高校生源特點來看,文化課的基礎不夠扎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特點具有理論性較強,較之適用性較強的專業而言,學生很大程度缺乏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課程內容重復,導致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從縱向上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高中階段具有重復性,相當部分的內容都在高中階段學習過。正是由于這種知識形式的重復性,似曾相識的印象導致著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驟減,也被認為是“多余”的課程,也就不愿意投入過多的經歷去學習。
2.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方式枯燥,理論課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脫離
傳統政治理論課課堂慣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較為單一,主要就是授課教師單方面講授理論知識,學生被動地去聽。本身作為理論課在內容上就是抽象的枯燥的,再加上授課教師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單一化,直接導致課堂氣氛的沉悶,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在有些課堂上,教師不能夠很好將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照搬書本知識,不能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只是單方面扮演一個理論的傳授者。學習理論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指導我們的實踐,我們的課堂應該更加豐富,內容要與時俱進,真正的滿足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
三、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理性思考
1.實現教學內容的同步化
“同步化”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材具有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教學內容的設置要與教材、時代的發展、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實際同步。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在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的同時又要強調在理論邏輯中顯現出來的問題意識。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真正地做到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實際,切實解決大學生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而充分體現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的特點,增添其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同步化并不是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要一味的追著現實的政治,跟著經濟形勢跑。要遵循在現實社會的特殊現象中展現人的發展的一般需要和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的要求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這樣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學內容本身內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種邏輯性的體現,不僅能使學生理解課程的合理性,更能充分調動其邏輯思維,使教學內容和其縝密的思維能力之間建立起相關的反應機制,從而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加強課程自身的理論深度。
2.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教學方法的滯后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瓶頸。因此,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善于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教學,力求生動活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學效果。首先,積極探索適應實施新課程方案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從傳統的“注入式”教學中解脫出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更富有活力;其次,由傳統的教學方式、手段向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手段轉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水平。最后,積極完善考核方法,由單一的閉卷考試轉變為以多種方式并用,并重視能力和素質考核。此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深入到學生中去,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建立第二課堂。
3.樹立“以師生為本”的教育觀念
高質量地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樹立“以師生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一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真正懂馬列、信馬列,有崇高的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對工作充滿信心,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愛工作,樂奉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帶動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另一方面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幫助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面臨的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日新月異變化的外部環境以及當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出的更高有求,都呼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不斷地改革創新中獲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成為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的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李衛紅.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2006-06.
[2]方世南.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耿步健,葉昌支.“以人為本”,深化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