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介紹交際教學法理論及其特點與原則,分析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和障礙,總結其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交際教學法必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大學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36-03
引言
隨著社會對人才外語水平要求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把外語作為一種交際手段,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思想,獲取信息,進行各種交際活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而合理實施交際教學法則是改善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交際法英語教學理論
交際法英語教學的涵義很廣,它涉及所有與教學有關的教學大綱的內容、教材的編寫、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的設計,以及與之相應的考試設計與評估體系。交際法英語的理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汲取了很多學科的見解,例如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等。因此交際法英語教學的內容相當豐富,但是交際法教學理論的核心是美國人類學教授、社會語言學家德爾.海姆斯(DellHymes,1972)首先提出的交際能力學說。這一學說由海姆斯在70年代初提出后,80年代初經過加拿大學者卡納爾和斯溫(GenaleandSwain,1980)的補充,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由美國學者巴克曼(Bachman,1990)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可以說海姆斯的這一學說是大膽而劃時代的。因為在海姆斯之前,以喬姆斯基(Chomsky,1965)為代表的語言學理論一直占著統治地位。海姆斯認為喬姆斯基將語言學研究局限于“完全相同的言語集團”和“理想的言者——聽者”的觀點是“伊甸園觀點”,缺乏實際經驗論證,因為現實世界并非如此純粹和理想。針對喬姆斯基將語言能力定義為語言體系和知識或語法規則知識的觀點,海姆斯提出了現今經常被人引用的著名論斷,即語言“有使用規則,沒有使用規則,語法規則將是無用的”。他提出,在自然的語言習得過程中,一個正常的孩子所獲得的句子知識,不僅有語法方面的,而且還有恰當與否這個使用方面的問題。一個孩子的最初幾年,他獲得的語言能力包括學會什么應該說;什么不應該說什么;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應該對誰說;應該在什么場合,不應該在什么場合說;應該以何種方式說,不應該以何種方式說等等。這就像是說,人在自然的習得過程中,通過參加社群言語活動,不僅學習語言的規則(即語法)還學會言語行為的規則(用法),并能根據別人的反應評估自己的言語行為。海姆斯認為這種能力的獲得是社會經驗、社會需要和社會動機所使然。這種語言學應該將注意力轉向人的交際能力和社會生活。繼卡納爾和斯溫之后,巴克曼(Bachman,1990)將交際能力系統化,使交際能力學說更全面,更容易付諸實施。巴克曼的策略能力已經不是語言能力的補充,而是自成體系、獨立運作的能力,它在要傳遞的意義、語言能力、背景知識和情景上下文之間起協調作用。更重要的是巴克曼把心理生理機制也包括在交際能力之內,說明實施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同時也啟示我們語言處理的四種方式(聽、說、讀、寫)在實踐中是可分的。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在不同時期有所側重。這也為后來的交際法英語教學的大綱設計、教材編寫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交際法英語教學的特點及原則
教學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指實現教學目標的總的手段,包括具體的教學步驟、教學活動和教學技巧,這包括有關教與學的一般性原則。理想的交際英語教學應該是借助有效的交際教學手段,實施交際教材所提供的任務,達到交際大綱所規定的目標。交際法英語教學在歐洲剛興起時,人們比較重視大綱的設計和教材的編寫,目前則強調教學法。劉凡(2010)提出了交際教學法應遵循的五條原則,即用外語組織教學與講課;保證語言材料的真實性;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信息差;不必糾正語言錯誤。筆者認為,交際英語教學應具有布朗(Brown,2000)所述的四個特點:
1)課堂的中心應是全部的交際能力,不應局限于語法能力或語言能力;2)設計語言學習方法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用、真實的情景中有意義地學習語言的實際使用;3)把流利性和準確性看作是以交際策略為基礎的兩個補充原則;4)在交際法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必須是在未經排練的情景中,領悟性地使用語言,而且語言應具有能產性。
在上述的四個特點中,第三條是與劉凡提出的五條原則部分重合,即對學生交流中錯誤的容忍度。筆者認為,這一點對大學英語尤其重要,對教學實踐的轉變具有指導性。交際法英語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特別是語法錯誤,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徐強,2000)。因為交際法強調意思的相互傳遞,語言的自由選擇和交際目的的實現,傳統的教學法比較強調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因而往往對學生的每個語言錯誤進行糾正。相反,交際教學法認為,有錯必糾的做法會使學生因害怕犯錯誤而不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妨礙學生的自由交際。
三、交際法英語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1.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根據Leech的語言交際理論,語言交際過程至少受到三個方面的制約:1)輸入限制;2)語法限制;3)輸出限制。在傳統的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的課堂上,教師是中心,教學方式比較死板,教材枯燥,信息量少,并且強調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這都極大地限制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隨著交際法理論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交際法教材涌現出來,如《大學體驗英語》、《新視野大學英語》等。這些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量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新穎、緊跟時代步伐的語言輸入,靈活多變的練習又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同時,根據交際法的流利優于準確的原則,教師對學生話語中的一些語法錯誤給予一定程度的“忽視”。“語法限制”的突破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在反復使用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協助下,他們越來越多地吸收正確的,拋棄錯誤的,逐漸開始自由地用英語進行交際。在經歷了“不敢說→試著說→想說→自由地說”這一過程后,學生逐漸地體會到了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樂趣,從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課堂氣氛從而被有效激活。
2.促進了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學習英語,目的在于用英語進行交際(李庭薌,1994)”。現階段的絕大部分大學英語教材都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要求,根據交際法的原則,在選材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實用性和時代性等等。例如《大學體驗英語》第一冊第二單元communicative tasks部分,使用了許多與網絡生活結合緊密的詞語,如BBS,BRB,GTG,LTNS等等,所選題材為學生熟悉而又能“有所感有所獲”。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說出一些自己想說的東西,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能用”使學生清楚地看到了學習英語的意義,“能用”又激發了學生“再學、再用”的興趣,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最終會促進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四、影響交際教學法實施的幾大因素
1.教師的素質
交際教學法因其交際性的特點,對教師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第一,教師要有較高的語言能力。交際法側重口語表達,教師應具備用話語填滿時間的能力(董麗,2007)。第二,教師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熟悉教材,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查找相關資料,教師還應熟悉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第三,加強情感教學,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身入手,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劉雪梅,2007)。第四,轉換教師角色,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創造盡可能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
2.學生的基礎和大班教學
在交際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基礎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從1999年至今,中國的大學經過了幾輪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走進大學的校門,接受高等教育,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可眾多問題也隨之而來,生源質量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大學入學新生入校前至少學了六年英語,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儲備了一定的詞匯量,但他們還不具備獲取所需信息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特別是聽力與口語較差(吳小馨,2005)。同時擴招也使我們的師生比嚴重失調,目前我們絕大部分大學英語課堂都是采取大班教學,別說創設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所,能組織好課堂紀律,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也絕非易事。而交際法課堂應該是充滿交流的場所,這與學生不能交流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3.學校的硬件條件
實踐證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聽,從而促進聽力的提高;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為教師節約出寶貴的課堂時間,將其用于引導學生去說,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網絡則為學生的課后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然而許多學校的硬件條件還無法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從而極大地限制交際法的使用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
結論
自交際教學法一出現,它就展示出其自身的優點,但同時它在我們的大學英語課堂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礙。任何新的事物只有經過實踐再實踐,才能被普遍了解和接受。交際教學法要充分展示它的優點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受到廣泛運用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盡管在實施交際教學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我們仍然應該對它充滿信心。以下是一些建議:
首先,加強師資培訓,不斷促進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同時以科研帶動教學,積極探索讀寫課大班上課、聽說課以小班進行的新模式。
其次,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必須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盡可能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
再次,改革教學模式,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同時注重對學生跨文化知識傳授與交際能力培養的緊密結合。
最后,我們應該改革我們的測試體系,我們以測試為手段測試學生的交際能力,以此來為我們的語言課程的主要目標服務。新的測試系統應該在真實條件下來測試學生的聽、說、讀、寫4種技能。
參考文獻:
[1]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Ganale,M.and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1-47.
[4]Chomsky,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M]. M. I. T. Press,1965
[5]Halliday,M. A. 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A] .Lyons,J.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C] .Penguin Books,1970.
[6]李庭薌. 英語教學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徐強. 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吳小馨. 交際教學法法與大學英語教學[J]. 教育探索,2005,(3).
[9]董麗,胡鴻志,李月棉. 交際法教學的成效以及對教師的要求[J].教學與管理,2007,(3).
[10]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1]劉雪梅.如何發揮教師再交際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12]劉凡.交際法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影響及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