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翰詹大考,創制于清初順治年間,至乾隆間始成定制。康熙年間所行大考,學界普遍認定為四次,其實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康熙起居注》等相關史料足以證明其數或在四次以上。
關鍵詞:康熙;翰詹大考;《詞林典故》
中圖分類號:K249.2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66-02
翰林院,又稱詞林、詞垣、玉堂、翰苑等,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各個朝代都設置的一個文化色彩十分濃厚的官僚機構。詹事府雖是太子僚屬,但也多由翰林官充任。吳鼎雯曾有贊曰:“翰林為古今榮選,粵稽前史,會推閣臣,非由詞林起家不得與,誠重之也”[1]1。但要成為翰林,絕非易事。首先他們必須歷經會試、殿試取得進士資格,然后再經朝考,成為庶吉士,并在庶吉士散館考試合格后方能成為真正的翰林。但即便是身為翰林,也并不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因為,不定期的大考同樣是一柄高懸在翰林們頭上之劍,讓他們不敢稍有懈怠。
大考之制,始于清順治十年(1653)。順康之際,尚未規范,至乾隆時,大概每六年一次。康熙年間(1662-1722)究竟進行了多少次翰詹大考,似乎是一個不必爭議的問題:乾隆間鄂爾泰、張廷玉之《詞林典故》記載了四次,以后的商衍鎏先生,包括當代學者邸永君等干脆就斷定為四次。但其實所有這些說法都值得商榷。
鄂爾泰、張廷玉的《詞林典故》記載云:
圣祖康熙十八年五月御試詞臣,侍講牛鈕以名在第一,即日除侍講學士……
二十四年正月御試翰詹諸臣于保和殿《經史賦》一篇、《懋勤殿早春應制》五言排律詩一首。越二日,上親擢徐乾學等十一人再試于乾清宮《班馬異同辨》一則、《乾清宮讀書記》一通、《扈從祈穀壇》七言律詩一首……
三十三年閏五月御試詞臣于西苑,欽命《豐澤園賦》、《理學有真偽論》。時贊善陸穀以名在第一,即除內閣學士,余各賞賚有差。是年六月御試詞臣于暢春苑,欽命《萬壽無疆賦擬御制》,以題中五字為韻,擢詹事徐秉義第一,賜宴并賜御筆“擢秀清流”四大字,少詹事以下皆有賜,惟不合格者二十人不與。
五十四年御試詞臣于乾清宮《明四目達四聰論》、《為有源頭活水來詩》,儲在文以名在第一,特命入值南書房,又命直武英殿八人,致仕者二十四人[2]532-533。
仔細研讀,就會發現,《詞林典故》只是提到了在康熙十八年(1679)、二十四年、三十三年、五十四年進行了四次翰詹大考,并未說總共只進行了四次。但商衍鎏前輩《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云:“康熙大考者共四次,有以學問優長獎勵者,徐乾學、韓穀等是……”[3]168,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也作是說:“康熙年間,共行大考四次,具體做法大同小異”[4]113。可見他們先后都做如此認定,即康熙年間總共只進行了四次翰詹大考。
其實,無論是鄂爾泰、張廷玉的《詞林典故》,還是商衍鎏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邸永君的《清代翰林院制度》,似乎都疏忽了一次重要的翰詹考試。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初四日,康熙召滿掌院學士傅達禮至懋勤殿,諭曰:“爾衙門翰林官員職司修纂,所系匪輕。至日講官,有講讀記注之職,所關尤重,必心術端厚,才學優長者,方克勝任。爾與熊賜履酌量考試具奏”[5]85-86。這當是康熙關注翰詹大考的最早一次記載。傅達禮接此重任,馬上布置,“初九日己卯……辰時,上御弘德殿,講官傅達禮、熊賜履、孫在豐進講:子入太廟一章。講畢,進呈考試翰林官四十六卷,上命留覽”[5]87。應該說這次考試的規模不小,46人。至于這次考試的內容,史料少有詳細記載。但是張英之子張廷玉《澄懷園文存》卷15在其父《行述》中如此記錄:“癸丑(1673)分校南宮,取岳君蔥等十二人,皆一時名宿。三月京察一等,稱職。詔試詞臣于翰林院,試《河源考》、《南苑賦》各一篇,《大閱恭紀詩》二十韻(案:當為十二韻),府君名列第三”[6]474。可見此次考試與以后翰詹大考內容一樣:一論、一詩、一賦。同時參考之翰林葉方藹亦有《河源考》、《御試南苑賦》(《葉文敏公集》卷1),徐乾學有《南苑賦》(《穀園文集》卷1)、《御試大閱七言排律十二韻》(《穀園文集》卷5)。其次本次考試也公布了結果以辨優劣,張英名列第三即為明證。康熙本人對此次考試結果頗為滿意,再命詞臣進呈各自詩文,葉方藹在所進《丹穀八箴》之序記錄道:“康熙十有二年三月丙子(初六日),皇上試詞臣畢,仍諭各書所作詩文以獻”[7]412。三月十一日,他對滿、漢掌院學士傅達禮、熊賜履說:“翰林官系文學侍從之臣,朕前有旨,令其勤習學業,以備任用。今觀爾等所進試卷及手卷冊頁,俱有可觀。伊等勤學可知,朕心甚為嘉悅”[5]88。這又與后幾次大考一樣,可不知何故為后世學者所忽略?
除了這次大型翰詹考試外,小范圍的考試也屢見于史料記載。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之翰詹考試,《康熙起居注》道:
戊子(十一日)……巳時,召尚書陳廷敬、湯斌,侍郎徐乾學,少詹事耿介,侍讀學士高士奇、德格勒,侍講學士孟亮揆,侍講徐元夢,諭德徐潮,中允徐嘉炎,編修熊賜瓚、勵杜訥等,命侍郎·管掌院學士庫勒納引至乾清宮門,上出首題:“昊天與圣人皆有四府,其道何如?”次題:“閱農五言排律十二韻”面試。各以試卷呈覽[5]1624-1625。
此次考試,涉及面也不小,至少有陳廷敬等12人。五月十四日,更將參加12人悉數論定,并有所獎懲:
明珠等又奏曰:“臣等遵旨,將考試陳廷敬等十二人卷俱已看訖。”上曰:“爾等以為如何?”王熙奏曰:“十二卷中高士奇所作為最,徐乾學所作亦佳。”余國柱奏曰:“惟高士奇詩文俱佳。”上曰:“徐乾學所作甚好”[5]1626。
這次考試的形式與前所列四次翰詹大考一樣,都是一詩一文,而且皇帝均親臨現場,并由大學士主持閱卷;且考試的結果馬上公布,并評定等級和進行獎懲,只是考試對象相對較小。
至于儲大文為潘宗洛所作《中丞潘公傳》中也載有:“戊子充日講官起居注,四月十五日,御試侍郎以下百六十有三人于澹寧居,而題則‘五畝之宅十有三’句經義也。二十一日宣旨,公名復第一”[8]。戊子,即康熙四十七年,只是范圍有所擴大,侍郎以下均有參與,但翰詹自當是主體。
因資料所限,以上所及各類翰詹考試,絕非全部,稱得上大考的也當不止所謂的四次。也許康熙二十六年的翰詹考試因人數較少,難稱“大考”,但康熙十二年的御試詞臣足稱“大考”了,因為參加人數有46人,規模不小。
當然要了解其考試規模,有必要補充厘清翰詹考試的對象,據商衍鎏先生所云,“順、康時,吏、禮二部侍郎及內閣學士、詹事府詹事,亦須與編檢同考”[3]167,與《康熙起居注》所載康熙朝情況大致類似,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有康熙本人語云:“講官職任緊要,應考試學問優長者充補……爾等會同翰林院,除掌院學士外,將詹事以下、檢討以上官員傳集保和殿考試。”[5]1280說明考試的主體成員為編修、檢討,以及吏禮二部侍郎、內閣學士、詹事府詹事等。至康熙三十三年,“閏五月初五日,御試翰林官于瀛臺,自內閣學士以下,其以翰林改卿寺者亦與焉”,說明范圍有所擴大,翰林改補卿寺者也參加,本年六月的接續考試,人員已有87人[9]251-252。考試范圍擴大之后,才有87人,那么此前的數次考試總數當不超過此數。事實上也應如此,雖然康熙間幾次大考難詳人數,但從順治年間的前兩次大考分別為十年(1653)的62人,十三年(1656)的48人,也可以推知當在數十人為宜。當然,歷年翰詹人數不定,據《欽定大清會典》載:翰林院除滿、漢掌院學士各一人之外,另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均滿漢各三人,修撰、編修、檢討無定員[10]805。其他以翰林充任的還有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日講官等,雖設不同職官,但大都兼職翰林院,故不會增加太多人員。只是其總數不定,但康熙初年應與順治朝差不多。順治十年三月《世祖實錄》曾有如此說法:“翰林官不下百員,其中通經博古,與未嘗學問者,朕何由知”[11]578,說明翰林在百人左右,除去請假及其他人員,所以參考人數在幾十人比較符合常理。如此看來,康熙十二年的翰詹考試46人,應是一次規模不小的“大考”,因此說康熙年間總共只有四次翰詹大考則未免武斷。
參考文獻:
[1]吳鼎雯.清朝翰詹源流編年·卷首:[C]//.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第30輯291-29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2]鄂爾泰、張廷玉.詞林典故[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4]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張廷玉.澄懷園文存[C]//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26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7]葉方藹.葉文敏公集[C]//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儲大文.存研樓文集[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9]陳康祺.郎潛紀聞: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欽定大清會典[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11]清實錄(三)·世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