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關鍵是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核心是堅持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方向,本質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關鍵詞:高校;意識形態;主導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01-02
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就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全球化背景下,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加之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時期,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主流意識形態則由于傳統的消解和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的沖擊,沒有成為大學生群體自覺的社會意識。因此,我們必須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只有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才可能保證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一、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關鍵是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
列寧曾經指出:“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組織的良好愿望決定,不由學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也不由‘教學大綱’等等決定,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1]在意識形態工作中,教師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教師作為生活在既定社會制度下的社會成員,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對象。另一方面,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又是意識形態控制的主體,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而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和灌輸。要發揮教師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首先必須使教師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在我國,教師承擔者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這一使命決定了教師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教師是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傳播者,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鄧小平1987年4月22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就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胡錦濤總書記于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教師”。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必須建立一支“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教師隊伍。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授各科專業知識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因而是影響高校學生意識形態的最主要群體。對高校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加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離不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關系到高校的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高校只有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武裝頭腦,并貫徹落實到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的各項工作中去,才能排除各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的干擾,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要把加強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占據高校這個教學科研的主陣地。
二、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核心是堅持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方向
教育的基本問題是為誰服務、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溫家寶總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關系到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方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由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決定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決定因素是勞動者。資本主義也在解放生產力,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核心的要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起決定作用的勞動者卻被異化了。因此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德、智、體全面發展”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的要求,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化。這里的“德”除了指個人品德、社會公德外,主要是指政治覺悟。毛澤東曾指出:“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3]政治覺悟關涉到高校培養的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青年一代歷來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點爭奪對象,江澤民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4]“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向,決定了黨必須牢牢把握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堅持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方向。高校在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上,始終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因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5]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高校必須承擔起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服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高校的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方向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前景,因此黨必須要牢牢把握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導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筑牢思想防線,自覺防止和打擊各種腐朽的思想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侵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以保證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的主導地位,從而保證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方向。
三、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本質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胡錦濤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或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認可、普遍遵循、自覺踐行的主導價值觀念和主導價值追求。任何社會形態的意識形態,其吸引力和凝聚力都來自于社會成員對其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認同過程是一個文化長期積淀和思想教育的過程。“任何社會,為了能生存下去……必須緊密地圍繞保持其制度完整這個中心,把思想方式灌輸進每個成員的腦子里”[6]。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必須發揮其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先導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本質就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地位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決定的。高校在意識形態領域多元文化的挑戰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引導大學生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政治意識。
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就是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高校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培養學生成為“四有”新人的目標體系中,“有理想”始終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高校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就是要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理想信念教育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例如部分學生理想信念淡漠,價值取向多元化等。因此,在高校中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自覺地運用社會主義的道德和紀律來約束自己,把個人的理想和國家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統領和引導個人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共同理想和信念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切實增強責任感,積極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就是要要引導大學生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高校堅持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研究和教育,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對國際思想文化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堅守意識形態陣地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高校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大學生堅持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每個人自覺的道德追求;堅持向先進典型人物學習,用先進人物的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養激勵自己,知榮明恥、治身修德,樹立是非觀念和增強道德判斷力,有效防止道德失范、價值失據、認知失真的現象;堅持抵制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及其某些腐朽沒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倡導和踐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勇敢地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大問題,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因此,要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提高黨對高校的領導,不斷提高高校黨委引領和控制意識形態的能力,完善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按照黨管干部原則,培養和造就一批“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思想政治干部隊伍和教師隊伍;增強陣地意識,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按照“四有新人”的培養目標,培養和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3-254.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4]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418.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
[6][美]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M].張華清,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