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社會生活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年輕群體正處于生理日趨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通過對大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壓力及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思路,幫助他們排解壓力從而正常學習生活,這是思想教育研究中一個現實而有意義的探討課題。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思想壓力;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228-02
導言
大學時期是學生從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實現人生跨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不僅面臨著巨大的學業負擔,同時也要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確立學習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自我定位。當前的社會對知識和能力的高要求以及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使社會和家庭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身心發展方面的不平衡性和搖擺性,當個體內心承受的壓力超過承受限度時就會導致一些過激行為和畸形發展,比如心理失衡,極度抑郁等現象。有研究者認為,“壓力是個體面對環境刺激,經過其主觀的認識過程,而產生心理的威脅及生理的激動現象”[1]。也有人歸納為“壓力是個人的對具有威脅性的刺激情境而一時又無法擺脫時的被壓迫的感受”[2]。
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壓力問題,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討,疏導大學生壓力的教育對策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能夠預防身心疾患的發生,這些都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和支持,這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壓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近些年來,我國大學生在高節奏的社會發展步伐下面臨著與日劇增的壓力。激烈的競爭往往加劇就業形式的惡化,大學教育與社會現實的脫節讓很多畢業生一畢業往往感到茫然,一些企業也認為很多大學生“吃不得苦”。技能與社會現實的脫離讓學生家長對大學教育越來越失望,也讓很多人選擇了盡早就業。許多學者采用各種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盡如人意,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因各種各樣的壓力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一)學業壓力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自然也成為了大學生群體的主導任務。大學生活中盡管課業壓力不是很大,但是持續的時間卻很長,而且考證的壓力讓很多學生往往一門心思考證,忽視了正常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在高中時候往往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一進入象牙塔里會產生莫名的失落感,不同層級的學生競爭和攀比讓許多曾經加倍學習進入校園卻發現并不如別人的學生變得狹隘和敏感。再就是很多學生進了校園才發現自己學習的專業并不是自己所喜愛的,這就進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不得不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另外對專業不感興趣會覺得浪費了大好光陰,無法全身心投入,最終導致學不能致用。
(二)就業壓力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容易被焦慮、抑郁、悲觀、過分緊張等情緒纏繞,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就業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各行各業發展不平衡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壓力;二是教育課程設置的錯位,導致無法學以致用。三是個人不同的期望影響就業發展,期望高并且不斷磨礪自我的人容易培養信心,相反則容易受挫;四是當前國際市場的經濟壓力導致就業前景不被看好;五是社會對大學生個人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競爭也日益激烈;六是傳統的社會文化及家庭觀念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三)人際關系壓力
中學時代大部分學生為了能進入高等學府而刻苦學習,因為課業的安排及思想的不成熟,他們只需要做好學業課程即可,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一門心思希望通過學業改變人生。進入大學校園之后,由于沒有及時地轉變環境對人的素質要求,在高等校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人際交往的壓力。他們需要通過個人對新環境的認知以及自我在校園活動中去獲得友誼,以滿足自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如果交往順利,會心情舒暢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會使得心情郁悶,身心受損,導致各種不良后果,這樣就成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障礙,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在現實的大學生群體中。
(四)情感壓力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生理發育都已經完全成熟,他們對愛情關注的程度很高。如何讓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通過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與異性正常交往成為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話題。一些大學生在遇到感情問題時沒有及時處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往往不能以正確途徑解決,表現出消沉頹廢的學習狀態和打擊報復心理,這些對于大學生正確情感觀的塑造極為不利,因此學校要時常做一些心理輔導的課程,讓大學生從這些誤區中走出。
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壓力產生的原因
(一)主觀因素
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出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孩子,這個時期正是趕上國家的計劃生育,因此造就了很多的獨生子女。在優越的家庭條件下他們養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自理能力和自立更生能力都很欠缺。其次,由于大學時期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都已經基本成熟。在創造力和精力旺盛時期受到挫折和打擊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客觀因素
1.社會環境的因素
當前中國社會的多元化讓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摻雜其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容易對學生的思想成長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大學生不注意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很容易面臨著思想觀念與現實世界相分離,對自己的身心和職業發展都產生負面影響。
2.學校環境的因素
我國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型的人才。然而,在現實教育中,往往過于注重成績,課業設置和學生的興趣不能有效結合,使很多學生在大學學習中“磨洋工”,甚至是迫于學校、家長的壓力來完成學業。而學校教育在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培養方面也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人發展特點,不能有效開展心理教育,導致一些學生因為心理問題中斷了學業,甚至還有一些走上了犯罪道路。
3.家庭環境的因素
多數父母能自覺關心子女的身體發育、知識學習,而卻忽視孩子的精神發展和個性教育?,F在的學生一般是在父母的過分保護和溺愛中成長起來的,依賴性較強,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同時,我國的學生絕大部分在經濟上不獨立,完全依賴家庭和國家供養,尤其是大部分家庭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不能獨立承擔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費用。所以,這種情況下對于已經年齡和體能上都成熟了,能有自食其力的學生來說,依靠家庭及學校等生活來源會產生很大的負罪感,進而導致身心負擔。
三、大學生如何調適和應對壓力
(一)作好職業規劃
大學學習氛圍相對于中學時期更為寬松,這為許多學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學習環境,彈性學習讓一些很有自主性的學生能更好利用空余時間進行自我充實,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需要去選擇和確定目標,在入學一段時間內就能很清楚自己的學習任務以及將來需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正確審視自我,作好自我評估,尤其注重自我興趣、價值的發現,在求職方向上更是需要主動出擊,尋求適合自己的道路。
(二)提高自我素質去適應學校和社會
在“能者居上”的社會前提下,個人如果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同必須及時轉化角色來適應社會,同時扭轉觀念,去陳推新。現代社會是個人才云集、競爭白熱化的社會,個人必須能及時吸取有利信息,具有適應力和創造力,能很好處理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能力為本,靠素質取勝,就能有效解決競爭壓力。在學習型社會中,活到老學到老不能不說是對個人的一種激勵。
(三)尋求溝通,借助社會心理咨詢調節情緒
近年來,大城市的巨大生活壓力讓心理咨詢師這一新職業露出頭角,這預示著專業的心理調節職業已為大眾所接受和認同。尋求溝通,借助社會心理咨詢調節情緒也是緩解心理壓力的有效手段,通常個人的一些困惑可以講給親朋好友,但是遇到難言之隱時,作為對自己的生活從不涉入的咨詢師可以從專業角度進行分析,而且個人也不會擔心隱私泄露。
(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時期是塑造一個人走向社會化的重要轉折時期,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及情侶關系的正確處理都會使一個人走上社會后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相對于社會來講,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單純的人際交往為個體間的和諧共處提供了良好環境,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期塑造自我,這就需要大學生們:1)正確評價自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在各種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磨練自己。2)建立自己的關系網。在大學生涯應該好好利用這段時光,和同學們建立真誠的友誼,日久就會加強自己對他人及集體的認知,樹立起良好的集體協作精神,也會在相互交往中受到借鑒。3)合作協助,坦誠相待。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懂得在他人遇到難處的時候給予幫助,當自己灰心喪氣時也會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懂得遷就寬容,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競爭中也要遵循“公平競爭,公開友好”的原則,這樣在學識提高的同時也獲得了人格的升華。
結語
總之,大學生群體作為未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是需要身、心、德、智等全方面發展的。大學生的思想壓力問題是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共同采取措施來解決的,深入開展對于大學生壓力的研究和探討對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恒.大學生壓力及其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07,(9):4.
[2]文豐安.大學生壓力之理性審視[J].社會科學家.2009,(10):63.
[3]龍海平.“90后”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及教育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5).
[4]張光宇.壓力與應對壓力的策略[J].中國人才,2003,(2).
[5]湛紅艷.“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4).
[6]唐利平.青年個人發展壓力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6).
[7]王臣申,錢曉蕾,張陶然.關于“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觀察,2010,(3).
[8]蔡鋒.轉型期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理論思考[J].前沿,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