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局限于德育教育而忽視了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為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我們應該將其獨立出來并形成完整的體系。只有在此基礎上探索和思考法律素質教育,我們才能不斷完善高校法律素質教育。
關鍵詞:德育;法律素質教育;實效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99-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教育不斷完善以及法制風氣的形成,高校德育教育也融入了法律的元素,從而更體現了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法律素質已成為21世紀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奠定法律素質教育在高校德育體系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德育教育和法律素質教育的關系,如何推進德育教育和法律素質教育的不斷融合是本文的意旨,也是對高校德育建設中的法律素質教育建設的探索。
一、法律素質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何謂德育教育?這也是探索法律素質教育的前提。德育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按照國家教育委員會的定義,“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高等學校德育的任務是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無論是從詞源的角度還是從官方的解釋來看,德育教育都指的是按照社會普遍任何的一種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來制定人們特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高校法律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加強法制觀念,以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自覺地遵紀守法,其核心是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根據我國德育教育的規定方案,法律素質教育本來的定位是“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德育教育。因此,法律素質教育是屬于德育教育體系的范疇的。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法律素質教育的缺失
由于法律素質教育屬于德育教育體系的范疇,法律素質教育的發展受到高校德育的限制,其發展的空間也被局限在更小的空間內。因此,法律素質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范圍內發展更為漫長。
本文認為,法律素質教育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律意識淡薄
在金錢泛濫,權力充斥的物質時代,一些大學生認為金錢、權力等等可以左右一切,他們往往忽視了法律在現實社會的作用,加之社會、學校和家庭常常忽視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推廣以及法律素質的培養。由于社會的多重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多方位的變化,很多大學生的人生信條甚至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這實在與21世紀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大相徑庭。另外,在高校德育環境中大學生接觸法律素質教育的機會相對少,其自身的法律知識一般只能通過有限的社會活動獲得,而這些法律知識往往是片面、零散甚至有錯誤的。
此外,在當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識。經調查表明,極少數大學生認真讀過憲法,大部分大學生對刑法、民法不了解或只知一二。由此可知,由于對法律微乎其微的認知水平,當大學生自身權利被侵害時,他們常常手足無措,無法自救,根本意識不到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大學生若不及時學法以補充自身法律方面的不足,就會致使自己的權利遭到踐踏,或者導致某些大學生去踐踏別人的權利,走向無視法紀甚至犯罪道路。
(二)強調權利,忽視義務和責任
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一的。大學生既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又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在違反相關義務時,大學生還要承擔一定法定責任。可是,部分大學生確立了以權利觀念為核心的法律認識后,卻忽視了他們需要承擔的責任以及應該履行的義務。這些大學生無限擴大了自己的權利,強烈要求獲取自身的權利,卻逃避了個人需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有些大學生甚至為了達到自身利益需求,不惜以損害國家、社會和別人的利益為代價,最終導致其觸犯法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法律素質教育體系不完善,受制于舊思想
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思想可以做到與時俱進,他們理解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法律知識,可他們一些行為卻又受制于舊思想,這也是法律實踐與法律思想不能相互協調的原因之一。他們雖能做到提出民主、法治的要求,但缺乏依照法律辦事的習慣,處理問題總寄希望于別人,這明顯體現出他們對民主權利缺乏重視,這些大學生提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遇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物時,卻千方百計地采取措施來回避法律,最大限度地為自己身謀取更大利益。
三、德育體系中法律素質教育建設的出路
在法律素質教育受制于當前高校法律素質教育的情況下,探索法律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就成為推進高校德育教育問題的重中之重。這也是不斷普及高校法律知識,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值得深究的地方。本文認為,在現有高校德育體系下,法律素質教育建設的出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法律素質教育建設的環境
促進高校法律素質教育就必須培養和建設法律素質教育的環境。法律素質制教育的實行需要與高校其他相關教育環節緊密聯系,同時也需要重視對大學生成人、成材的雙重培養。
學校應致力于宣傳法制建校和法制學習的思想,采用多方位多層次的形式(如開展法制文藝匯演、法律主題班會等宣傳教育活動),多種渠道來促進大學生法制學習,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此外,高校相關部門可以采取針對性措施和條例來健全和加強約束管理機制。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管理系統,及時發布法律訊息和學校發生的重大法律事件,來排除校內外不利因素對大學生的干預和影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從而高校可以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健康和穩定的法制校園環境。
另外,大學生的大學生活,除了在學校,接觸的更多的是社會和家庭,所以我們有必要尋求和呼吁其他教育環節來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教育。司法機關應該有著重點的與大學定時保持聯系,以此來幫助高校建立優良的校園環境。同時高校應當加強校內后勤管理和司法宣傳教育,積極配合所屬地公安機關做好高校周圍各行各業的安全防范工作等相關事宜。最后,作為大學生家長,也要重視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動態,盡量用平等的心態同子女進行溝通交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問題,還應同子女的輔導員保持密切聯系,積極配合高校做好對子女的法制教育工作,對在自己周邊的出現的一些法律情形,不僅自身要有清醒的認知,更要引導子女用積極向上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興趣,強化其法律意識
在加強和完善環境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大學生對法律素質教育的興趣的培養,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內外活動(如法制主題班會,模擬法庭辯論,法律協會,感受庭審現場和參觀律師事務所等)。與此同時,還需強化大學生自身對法律認知的程度。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契約意識、公民意識、守法意識、權利和義務意識等是高校法制教育要著重培養的方面。高校法制教育要指引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法律意識來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糾紛或問題時,大學生要學會冷靜和克制,把握好應對的基本態度。此外,要充分利用大學充裕自由的時間,從內心深處認可法律,并把所知所學的法律知識切實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去,養成依法辦事的良好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使大學生真正做到做好知法、學法、守法、護法。
(三)“德法并重”的教學體系建設
建立“德法并重”的教學體系,是加強在現有德育體系下的法律素質教育建設的日臻提升和完善的需要。
法律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優化和加強是首要任務。法律素質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教育工程。因此,為保證高校人才的培育質量,就需要配備具有相當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優秀法律知識教師隊伍。我們應當根據高校的專業特點和師資隊伍,重點建立一支有層次的、有優秀水平的規范師資隊伍梯隊。另外,要加強加大教師隊伍的專業教學培育的力度,堅持不懈地學習法律知識,將重點放在完善課堂教學上,可以聘請法律界知名人士和學者定期定量的為大學生做講座。此外,還可以利用課后時間采取諸如模擬案件、法律辯論等多樣化方式對法律素質教育加以深化和補充。同時,授課教師之間以及授課學生之間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教學交流和專業學習。法律教學不同的專業應盡量找到法律契合點。最后,教師在生活中應當做到公平、公正、守法和護法,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引導大學生履行法律義務,使大學生生活的整個空間都融入和貫通法制知識和常識。
其次,在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將法律教育融進和貫徹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在德育中推廣法律素質教育,在法律素質教育中推廣德育,做到“德法”教育的融會貫通,從而使二者相互促進,共求發展。
最后,我們必須不斷提升和加強法律素質教育在高校德育體系中的地位,要在教學上和制度中日益提高法律素質教育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這樣,大學生可以從單調地學習法律知識,轉變為具有法律意識和法律認知,再從法律意識和認知全面提高到法律素質。這也是我國高校德育體系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Z].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21.
[3]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Z].
[4][美]羅納德·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M].信春鷹,吳玉章,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