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塑造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組織、新黨員、新農民,以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目前的工作重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而湖州市五四村充分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新一輪農村經濟、政治發展的有效做法更是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內民主;新農村建設;五四村
中圖分類號:D2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073-03
在中國共產黨近8 000萬名黨員之中,農牧漁民黨員占比近三分之一。①在這樣一個擁2 400多萬農村黨員的超大執政黨里,沒有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發展,就很難有整體意義上的黨內民主發展。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歷史性地把三農問題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加以規劃,這必然會對農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而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又進一步使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建設問題凸顯出來。由此引發的新問題接踵而至:居于領導地位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轉換角色、拓展功能,以新的思維服務農村?處于黨內主體地位的農村黨員,如何維權行權、雙帶雙創?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農民,如何參與治理、展示自我?從當下看,這三大問題彼此關聯、交互作用,共聚為一個十分緊迫的新思考,即執政黨如何有效激發上述三大主體的內在活力與創造力,進而塑造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組織、新黨員、新農民,以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五四村②充分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新一輪農村經濟、政治發展的有效做法引人注目。
一、五四村發展黨內民主與新農村建設的銜接與互動
(一)明確職責、精簡領導班子,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截至2010年年底,五四村有中共黨員60名,村兩委班子成員五名。其中,村黨總支部書記孫國文兼任村經濟合作社主任、村主任鄭小興同時也是村黨總支副書記,另外還有村黨總支委員兩名。在同規模的村莊中,五四村堪稱是最精簡的領導班子,而且每個成員都有自己明確的職責(見表一)。帶動村民創業創新,使全村生活更加寬裕,是五四村黨總支和全體黨員的共同行動準則。詳細的分工、共同的事業、合理的制度把這五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一起共事、一起謀事、一起成事。可是,十年前的五四村黨組織面臨著一個非常揪心的現象:一方面是良田拋荒嚴重,一方面卻是村民為生計犯愁,四處打工。經過大量調研和集體討論,村兩委在2002年作出一個決定:通過土地流轉以發展規模生態農業,帶領五四村村民創業致富。一開始,許多一輩子守著土地吃飯的農民想不通。村黨總支就發動村里的58名黨員帶頭土地流轉,每畝土地的租金為400元。第一期集中了100畝土地和德華公司合作種植速生楊。當時村兩委對土地流轉后的引進項目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無污染、不破壞土地耕作層,一旦糧食緊缺,馬上可以改種糧食。這個準入條件打消了農民的后顧之憂,主動要求土地流轉的農戶越來越多。2006年,隨著五四村第六村民小組主動提出所有農田的流轉申請,五四村已經實現了土地100%流轉。2007年11月4日,五四村成立了湖州市第一家專業性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400多戶人家,家家用承包地入股,共享土地收益。目前,五四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已有416戶,入股面積1 817畝。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土地經營、出租、發包、分紅等。幾年來,五四村已建立興邦科技食用仙人掌,五彩紅楓、榮澤葡萄、億豐花卉苗木等七個特色生態農業基地。村里的絕大多數中、老年勞動力不僅可以在家門口的基地打工賺錢,還可得到每畝土地租金收入500多元(每年遞增十元),村民增收渠道越來越寬。集中五四村全體黨員智慧和汗水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極大地促進了五四村的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五四村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良性循環的大路,五四村黨總支、村委會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越來越強。
表一:五四村“村兩委”成員分工
(二)實行黨組織承諾制,加強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建設
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要以加強社會監督為重要內容。提高村黨組織新農村建設規劃、階段目標和建設工作的透明度,發動并接受群眾監督,是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現實選擇。五四村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目標,從2009年開始實行黨總支承諾制,即年初由黨員代表大會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選定本年度村黨總支須解決的若干事情,在村民大會上予以公布,并在村公示欄上予以公布,由全體村民對其實施狀況進行監督,年終在村民代表大會上由村民代表進行評估打分,提出質詢。根據筆者的實地走訪調查,五四村黨總支2010年承諾的十件大事(見表二),截止2010年11月已經提前完成。五四村實行的黨總支承諾制,雖然還有許多需要探討和改進的地方(如村本年度實事的制定應更廣泛地征求村民的意見,對承諾的執行情況如何有效地監督等),但是,黨總支承諾制是一項重要的黨務公示制度,它將黨內監督延伸到黨外監督,既體現出黨支部要求將農民利益訴求進行整合的意識,又可讓各利益主體參與到評估自我意愿是否實現中來,不僅豐富了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實現形式,也為監督農村黨支部是否有效地整合了農村多元利益,找到了一條值得借鑒的道路。
表二: 五四村黨總支承諾2010年必辦十件大事
(三)成立“黨群談心室”,探索農村基層黨內溝通渠道
政黨是溝通民眾與公共權力的橋梁,創新農村基層黨內溝通體制,有利于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和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發展。五四村在湖州市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成立了“黨群談心室”,定期或不定期地與村黨員干部、普通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村民等進行座談、交流,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政策和意義,通報黨組織的新情況,并組織他們到戶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對重大問題和重要決策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等。黨員群眾還可以點名和任何一位“村兩委”成員談心說事。“黨群談心室”不僅是五四村新農村建設的宣傳隊,還是民居風貌打造的幫扶隊,更是貧困戶發展的智囊團。
(四)完善各項制度,奠定農村基層黨內民主建設的規制基礎
近年來,五四村領導班子以“先鋒工程”建設為抓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堅持學法用法,加強村級民主建設。首先是進一步建立健全了村班子各項工作制度,規范了議事決策程序,做到工作有章可循,處理有法可依,逐步實現了村級事務規范化、制度化。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各項村級規章制度,做到按章辦事,凡涉及重大事項或村民重大利益的事情,都要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日常事務經常召開村“三委會”(村黨總支、村委會、村經濟合作社)民主決策;牽涉到重大的黨內事務,都要召開全村黨員大會進行表決,通過表決的事項,才能付諸實施。三是落實民主監督制度,實行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和財務公開制度,專門建立了公開欄,做到每季度公示一次,有重大決議的做到及時公示。另外,對重大的工程項目,依托鎮招投標辦公室進行公開招標,接受群眾監督和檢查,并在全體黨員、村民代表會議上進行公布,增強各項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完善民主溝通機制,定期召開民主懇談會,堅持出版每一期《陽光黨務村務公開簡報》并發放到戶。說白了,把錢理清之后,村民們干什么都沒意見。
二、五四村把發展黨內民主與新農村建設相互銜接的幾點啟示
通過對湖州市五四村以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來達到整合多元利益格局的具體實踐我們可以發現:
(一)村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整合多元利益格局的物質基礎
農村基層黨組織如果沒有基本的經濟發展領導能力,是很難以發揮政黨整合利益的功能。而村莊經濟社會的總體持續發展必然需要一個團結有力的領導班子。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充分發展則是構建一個團結有力的領導班子的必要條件。農村基層黨內民主才是整合農村多元利益格局的有效法寶。
(二)相互銜接的、完善的制度是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基本保障
就五四村來講,村民們不僅制定了《五四村村規民約》,還參與制定認可了黨務村務公開制度、重大決策法律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票決制度以及五四村土地流轉服務站工作職責等等。相互銜接配套的制度在確保普通黨員、村民知情權、參與權的基礎上,對基層黨組織的班子成員進行了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德清縣筏頭鄉還推行了村級監事制度,在村兩委之外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讓老百姓把心放在肚子里。
(三)各項溝通機制是發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有效途徑
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五四村四級黨組織中設立的“談心組”、定期召開的民主懇談會等,大力疏通和拓寬了農村基層黨內民主渠道,使農村黨員對村黨組織重大問題和決策有更多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拓展了利益表達的渠道,創新了農村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方式,也讓各級黨組織在決策時選擇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方案提供了依據,同時,提升了農村普通黨員的政治參與熱情,凝聚了民心,強化了黨員的主體性意識,提高了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三、農村基層黨內民主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的理性思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實現農村基層黨內民主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進行了深入思考,總結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互動的理論基石——增強合法性基礎,贏得群眾公認
積極探索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多種實現形式,以期與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和互動,其價值在于增強黨組織的合法性基礎、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整合能力。這里的“合法性”,就是民眾對于現存政治秩序的信任和支持。對于黨的基層組織而言,村黨組織的領導權威不僅僅來自憲法和法律的授權,更取決于是否得到農村選民的認可和支持。村黨組織要增強其合法性基礎,建立黨委會選舉的群眾公認機制尤其重要。
(二)互動的根本途徑——選舉聯動與多元利益整合
當前農業經濟市場化、產業化、一體化的趨勢,迫切要求農村政治功能一體化。這就要求農村政治體系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有及時反映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政治把握能力,具有高效的行政和社會服務能力。毫無疑問,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是農村的兩大主要公共權力機構。尤其是村黨支部,常常是農村政治權力的核心,這就要求其運行機制相對以往更加民主,黨務公開勢在必行。此外,增強兩委協調與合作,減少農村干部編制職數,降低農村治理成本,亦是重中之重。
(三)互動的制度支撐——實踐先行和制度供給
從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制度供給看,主要是依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但許多都是原則性規定,給各地探索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的實現方式留下了空間。實踐為制度創新提供了基礎,新制度供給又必將為實踐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支撐,使實踐運作更為規范化,減少隨意性。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