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帝國建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君臣之位得以確立。秦代建立了較為規范的奏議制度,君臣聚集王庭決事,百官奏請,群臣議政,皇帝決斷。秦代朝議有固定的時間與場所,有固定的參與者,有固有的程序,有明確的責任人。此外,秦代朝議還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君主專制性,博士議政權。
關鍵詞:秦代;奏議;奏議制度
中圖分類號:K2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21-0171-02
秦統一天下,正君臣之位,立典儀,明法度,定律令,中國古代帝國官僚政治制度就此發軔。秦代建立了較為規范的奏議制度,君臣聚集王庭決事,百官奏請,群臣議政,皇帝決斷。茲就秦代奏事、朝議制度的有關情況概述如下:
秦代臣僚奏事頻繁,政務無論大小,均由皇帝裁奪。嬴政在位期間獨攬大權,日理萬機。《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1]嬴政時期,臣僚奏事主要在王庭之上,但因政務繁忙,又不拘所在,始皇隨時聽事、決事。《史記》本傳云,嬴政晚年接受盧生建議,微其行。此后,聽事以及群臣受決事,悉于咸陽宮。嬴政崩于沙丘,趙高與胡亥密不發喪。期間,“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涼車中可其奏事”。可見始皇生前聽事頗為頻繁,不曾有所間斷。秦國奏事、決事,主要通過文書完成。《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內史雜》:“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2]嬴政“衡石量書”,亦可見奏請文書之多。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律還反映出秦國對于文書管理的細密化程度。例如,《秦律十八種·行書》有對于公文傳發時限和簽收程序的具體規定,《秦律十八種·司空》還有對于文書書寫材料、封緘的細致要求。
《文心雕龍·議對》:“《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3]嬴政獨攬大權,同時又能注意聽取不同意見。秦代朝議亦頻繁,且規范化。正史所載秦代朝議7次,依據議題來源不同,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議題來自皇帝旨令之朝議,有5次:
1.《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議帝號。嬴政提出議帝號,以“令”的形式下丞相、御史大夫負責組織群臣討論。參與討論者有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以及博士等。討論后,丞相王綰領銜將論議結果上報,嬴政授意修訂群臣意見,然后以“制”的形式付諸實施。
2.《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議刻金石。始皇提出議刻金石,交由儒生以及列侯、倫侯、丞相、卿、大夫等官員討論。群臣一致贊同,論議結果上報,始皇認可,批準實施。
3.《史記》之《秦始皇本紀》、《封禪書》: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議封禪。始皇提出議封禪,召集齊魯儒生博士七十人討論。儒生所議不免迂腐乖異,始皇對于論議結果甚不滿意,摒棄不用。
4.《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議尊始皇廟。秦二世胡亥提出議尊始皇廟,以詔令形式下群臣議。群臣展開議論,商討實施細則,上報討論結果,二世批準實施。
5.《史記·叔孫通列傳》: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議陳勝起山東事。二世召集博士儒生討論,參議者意見不一,博士諸生多言反者,請求發兵擊之,而叔孫通謊稱天下無事,不過是群盜作亂,認為無足憂慮。二世諱疾忌醫,獎賞叔孫通,懲辦言實情者。
第二類朝議之議題來自臣子奏請,正史記載主要有兩次:
1.《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議封建。丞相王綰等奏請議封建,始皇下其議。群臣大議,支持者居多,只有廷尉李斯反對。始皇認同李斯意見,否定群臣封建議題。
2.《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再議封建及議燒詩書百家語。此次朝議帶有突發性質。始皇與群臣飲宴咸陽宮,仆射周青臣進頌,贊譽始皇設立郡縣制,澤被后世。博士淳于越批駁周青臣,否定郡縣制,奏請廢郡縣、復封建。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駁斥淳于越,堅決主張貫徹郡縣制度。李斯進一步借題發揮,認為愚儒惑亂黔首,私學擾亂視聽,建議燒毀詩書百家語。李斯所言深得始皇認可,遂將李斯奏請以制詔形式付諸實施。
秦代朝議已形成完備的制度。首先,秦代朝議有固定的時間與場所。嬴政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咸陽宮”;嬴政死后,秘不發喪,“百官奏事如故”,可見嬴政時期朝議之制度化。除朝堂上的定期例會之外,還有臨時性的因故召集朝議,臨時性、突發性的朝議成為定期朝議之必要補充。其次,秦代朝議有固定的參與者。關于國家大政的討論,一般交由群臣大議,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卿、五大夫等在內的朝廷各部門主要長官均參與論議。如果涉及禮樂之事,博士儒生等智囊集團則成為主要參與者。秦代列侯、倫侯的存在是世卿世祿制度的歷史遺留,這些封侯者也有資格參與朝議。復次,秦代朝議具有固有的程序。無論議題來自皇帝還是朝臣,無論定期例會還是臨時召集,秦代的朝議一般都經過五個環節,即提出議題——下發群臣——群臣論議——意見上報——皇帝批復。最后,秦代朝議有明確的責任人。除特殊情況外,秦代朝議之議題均下發丞相,責其組織群臣論議,并將論議結果領銜上報皇帝。在奏議文之責任人排序上,列侯、倫侯可能列于首位,但這不過是對歷史遺留下來的貴族元老名義上的尊崇。奏議文領銜者,或者說第一責任人,是丞相。
此外,秦代朝議還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君主專制性。在秦帝國,只有皇帝才能授意組織朝議,臣子沒有私自組織朝議的資格;群臣朝議的意見最終上報皇帝裁決,臣子沒有決斷的權力。這些做法體現了古代帝國君主專制的性質,在漢代以后的朝議制度中一以貫之。與后世相比,秦代朝議之君主專制尤甚,主要源自秦始皇為人之個性。《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侯生與盧生語:“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勢至如此。”在朝議方面,秦始皇乾綱獨斷,較多地提出議題并親自組織朝議,這與后代皇帝經常授意重臣主持朝議,自己并不親臨議堂的做法是不同的。此外,秦始皇見識過人,秦二世一意孤行,秦代群臣朝議結果通常不會影響和改變君主意見,皇帝只是認可符合自己意愿的意見,并不在乎支持者人數的多寡,亦不在乎意見的合理與否。此種情形與后世皇帝決策時常常受到群臣意見影響,有時甚至礙于多數人意見而放棄自己的主張的做法也是不同的。
第二,博士議政權。秦代史料所載的七次朝議,有四次明確提到博士參與論議,還有一次提到參與者為魯諸儒生,博士也應包含在內。其中,丞相王綰上奏議帝號之朝議結果時,特別提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說明博士意見似乎是非常重要且必須咨詢的;始皇三十四年再議封建,是由博士淳于越提出議題而引發的朝議;至于始皇議刻金石、議封建,二世議陳勝起山東事,則是專門召集博士進行論議。可見,秦代博士廣泛參與議政。
“博士”原是春秋以來對于學者的一種稱謂,戰國末期逐漸成為一些諸侯國設立的官名。秦漢相承,“博士”是中央官制中特殊的職位。《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4]。“博士”一職具有學術顧問性質,既掌圖書典籍,又參與議政。秦代博士具有廣泛的議政權,但據以上史料來看,他們的意見非但不被尊重,甚至因此身受其害。博士參與議帝號,主張采用“泰皇”,嬴政對于這一提案不以為然,而是以己意改之,采用“皇帝”作為帝號;齊魯博士儒生議封禪,始皇認為所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罷黜儒生;博士淳于越奏請廢郡縣,議封建,不僅不予采納,還導致了焚書之難;二世召博士議陳勝起山東事,直言不諱者罹難,唯有曲意逢迎才能自保。以上諸例中,只有魯諸儒生參與議刻金石一事,論議結果未被皇帝否決,但是這一提議來自始皇本人,其實并不需要論議,只不過需要掌通古今的博士贊美迎合,以此彰顯皇帝之英明正確。
由此可見,秦代博士議政權實屬微妙。戰國時期,處士橫議,學者、游士面刺君主已成為時代風習。嬴政即位,不便立即掃蕩這一時代遺風,因而暫且容納博士參政議政。但是,秦帝國法令出一,以吏為師。博士雖掌通古今,只能充當顧問參考。嬴政并不真正尊重和信賴博士,對于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不看好,甚至不感興趣。秦帝國博士官的設置只是一個擺設,“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博士不僅不能真正影響秦代政治的決策,還受到了罷黜、清算以及制裁。西漢初立,鑒于秦亡之覆轍,執政者廣泛納言求諫,博士官得以充分發揮參政議政之職能。隨著漢代經學博士的設立,博士官的職能逐漸向著教育、禮儀方向轉化,東漢和帝以后其議政職能逐漸式微。漢代以后,博士官基本上退出了國家重大事務朝議的行列。因此,西漢至東漢初期的博士議政,不過是戰國游士游說人主的回光返照,而秦代削弱博士議政權才是歷史大勢所趨。
嬴政時期,秦帝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奏議制度,奏議經常化、程序化、書面化。嬴政死后,二世昏庸,趙高弄權,奏議制度出現危機。二世常居禁中,與趙高決諸事,公卿難得朝見。群臣欲面見君主奏事,須經過趙高同意并安排。群臣、吏民上書二世,亦須經趙高之手。秦帝國建立的奏議制度此時已嚴重破壞,有待漢王朝建立后承襲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3][南朝梁]劉勰,詹瑛.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