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每十個假貨,一個來自網上,另九個來自網下,打假應從哪里打起?
我過去一直想得到這個數字,就是網上與網下假貨的比例。最近得到了。
據阿里巴巴計算,“淘寶2010年總共處理的維權是216萬起,只占整個交易的萬分之六”。這個數字“遠低于王府井、燕莎等傳統百貨的投訴率”,只占傳統百貨投訴率的十分之一。
網上的假為什么比網下的假,少90%呢?第一個重要原因,網上的行為,容易記錄在案;而網下的行為,不容易記錄在案。第二個原因,網上重視誠信體系建設,網商生態環境有效降低了交易費用;而網下誠信建設的力度相對要小得多,離開社會生態,單靠法律治理,交易費用比較高。
但是網上的假為什么不能進一步降到0%呢?除了搞電子商務的人要繼續努力外,不能不看到,當網下的信用社會沒有建立起來,騙子生長的土壤比網上肥沃許多,每日每時不斷產生假冒偽劣的韭菜時,有10%滲透到網上,并不意味著天塌下來。我贊同專家的說法:“用比線下還高的標準來要求線上購物平臺,當前略顯苛責。” 因為網上并不是真空。
這10%的假冒偽劣是要打擊。為此,電子商務從業人員付出了很大努力,可以憑良心說,比網下打假認真得多。但是,要真解決問題,除了網上一頭熱,是不夠的,需要網上網下統籌考慮。不能像割韭菜那樣,在網上割了一茬又一茬,卻任由網下假冒偽劣的韭菜根不受觸動。那樣的話,網上的假冒偽劣很容易死灰復燃。
如果從全局效果出發打擊假冒偽劣,這樣分配精力最有效率:
——如果我有十分精力,應該分一分到網上打假,九分到網下打假;
——如果把精力用來關十家假貨店,我按比例,應該關一個網店,關九個實體店。
否則的話,假冒偽劣一定越打越多。因為,我把十分之九的精力用來到網上打十分之一的假,只花十分之一的精力到網下打十分之九的假。打假的總效率會降低82%。更要命的是,電子商務平臺本來是打假的盟友,如果因為斗不過敵人,負了傷,就把他槍斃了。那等于減少了抑制假冒偽劣的地盤,擴大了盛產假冒偽劣的地盤,從全局看,是否有利?
九部委要求進一步嚴厲打擊網絡購物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是為了凈化網絡購物環境,嚴懲制假售假者,維護消費者權益,順應民心,有利于電子商務良性發展。但治本需要多層面多維度入手。
要解決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的問題。廣泛依靠電子商務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打假治假方面的作用,明確平臺方責任,最大限度孤立和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共同打擊真正的制假者、銷假者。
要綜合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社會治理、市場調節以及技術改進等多維度。政府在采取行政手段時,對準入、斷網要慎重。要大力加強誠信環境建設,除了網購平臺有責任有義務外,政府也應把推動社會建立誠信的商業生態環境作為己任,這樣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變事后被動處理為事前主動防范,理性建設性地推進電子商務,不因規范而傷及發展。
同時,由于網上比網下誠信十倍,在網上打假的同時,還建議有關部門學習網絡購物平臺在交易記錄、信用制度、技術手段等方面的有效作法。向網上打假學習,將其經驗用于網下更大范圍的打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