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煙草行業和煙葉生產經營的基本特點,圍繞恩施州煙葉生產組織方式的演進,明確了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核心問題是有效提高煙農組織化水平,而煙葉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是促進煙葉生產組織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此基礎上界定了煙農專業合作社組織功能定位和核心價值觀;重點剖析企業制度下的恩施州煙農合作社“統”與“分”的經營管理,確立“五統三分”是實現煙農合作社良性發展的有效管理體制。提出了促進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煙農;合作社;功能;機制;統分結合
中圖分類號:S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23-4981-06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Function Orient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Normal Development for Tobacco Farmers Cooperatives in Enshi
LI Dong-lie,WEI Guo-sheng,PU Yuan-ying,TONG Jing-chuan
(Enshi Tobacco Company,Enshi 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obacco production, the operation model in tobacco industry, and the advances of tobacco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n Enshi, it was proposed that a key measure for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farmers organization level effectively, among which both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obacco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r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s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above basi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core values view in professional farmers cooperatives were suggested. Under the enterprise system, related “reunion” and “division” in Enshi farmers cooperative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ere made deep analysis, and therefore “5 reunions” and “3 divisions” were proposed to be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smooth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and additionally,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s we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tobacco farmers; cooperatives; function; mechanism; combinations of both union and division
收稿日期:2011-07-22
作者簡介:李棟烈(1964-),男,湖北咸豐人,經濟師,主要從事煙草生產經營與管理工作,(電話)13971888988(電子信箱)351620174@qq.com。
恩施州地處湖北西南部,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生態區。山區現代農業建設受土地和地形、地貌條件的限制,加之傳統小農戶經營、自給自足、小農意識等傳統農耕文化的制約,其發展的基礎和起點遠遠低于城市、平原農業經濟的條件,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更具挑戰性。生產基礎設施現代化不等于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煙草農業現代化,必須探索和建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生產組織關系,以促進新的生產力的提升。探索和分析煙農合作社的運行、管理、發展機制問題成為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
恩施州基地單元煙葉專業合作社建設了較完善的煙葉生產組織體系,建立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管理體系,煙農專業合作社呈現出“社會化分工、專業化服務、經營化管理、多元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基于恩施州煙農合作社“統分結合”管理體制的建設實踐,煙農合作社的運行、管理、發展的問題必然成為“煙草公司+合作社+煙農”新的生產組織關系生命活力的考證。
1 有效提高煙農組織化水平是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關鍵措施
1.1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是目前農村發展形勢的需要
發展現代農業,歸根到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當前,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的出現,將更加體現出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性。農村空心化是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老齡化、貧困化趨勢加大,人口、資金等要素流向城市,引起農村經濟的衰退和社會結構的變革[1]。
2011年,恩施州煙草公司對5個縣(市)6個基地單元涉及16個鄉鎮、317個村委會,228個種煙村的煙農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恩施煙區存在煙農老齡化趨勢和文化程度嚴重偏低的問題。調查煙農15 741戶,年齡和文化結構詳細情況見表1、表2。
煙葉生產是相對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因此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對目前的煙葉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煙葉生產也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業行業,因此留居人口老齡化和文化程度的嚴重偏低對煙葉生產各項技術措施的到位率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總之,目前的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煙葉產業的發展。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有效提高煙農組織化水平。
1.2 恩施州煙葉生產煙農組織模式逐步演進
恩施州煙葉產業在煙草專賣管理系統的領導下,始終堅持著“煙草公司+煙農”的生產組織模式,該模式在土地分戶經營的初期有效地解決了煙葉生產技術、資金、市場等多方面的難題,有效地促進了烤煙產業的成長壯大。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革,“煙草公司+煙農”的生產組織模式無法解決分戶種植、煙葉勞動力缺乏和生產技術等問題,一度出現了種植隊伍、種植規模不穩定,煙葉質量下滑,比較效益下降的現象。“煙草公司+互助組+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解決不了煙葉生產勞動強度大,減工降本問題。2000年,湖北省煙草公司開始實施煙葉“千畝千村”工程(1 000個重點村,每個村種煙面積1 000畝(66.7 hm2),建設“煙草公司+村委會+煙農”的生產組織模式,旨在突出“村支兩委”在煙葉生產中的組織管理功能,增強煙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對促進煙葉生產規模穩定、提高煙葉生產水平在短時期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伴隨現代農業建設資金、設施和技術等要素的不斷注入,必然出現農民數量有序減少,農戶結構不斷優化,現代化新型農戶逐步培育和發展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說,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核心問題是如何將農民更有效地組織起來,從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在全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隨著各類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設施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如何有效地提高煙農組織化程度,促進傳統煙葉生產方式向現代煙草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成為發展現代煙草農業,促進煙草產業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農業、農民解決生產技術問題、提供生產服務、解決市場瓶頸等問題的有效組織,但煙農合作社的主要性質特征定位為煙葉生產服務。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有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方面:創新生產組織形式和創新生產方式。合作社利用煙草行業投入的設施開展服務,必須加強定價管理的性質特點,決定了煙農合作社“煙草化”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道路,其功能定位、管理體制和規范發展也應從新的維度審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主要生產資料仍歸集體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集體和家庭有分有合,形成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基本體制,既發揮了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較好地適應了我國農業特點和一定時期內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2]。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不打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體制基礎上,煙葉生產以家庭為基本組織內核的特征始終不變,通過“煙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組織模式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煙葉生產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提高煙農的組織化程度和合作化水平,體現“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水平從低到高的有序創新演化。
2 煙葉專業化分工深化是促進煙葉生產組織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
2.1 煙葉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推動“煙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組織方式發展
農業產業發展一般規律表明,隨著農產品終端市場和專業化服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將推動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從而改變傳統的、現有的生產方式,推動農民合作組織演化,組織功能進一步完善[3]。就煙草行業而言,煙葉專業化分工水平的高低同樣是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煙草公司和煙農專業合作社都是“煙葉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煙草產業發展至今,在產業鏈層面上實現專業化分工合作,“煙草公司+農戶”的生產組織模式日趨成熟,煙農生產組織化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基于農村分產到戶、分戶種植經營的限制,煙農仍然處于相對松散的生產狀態,煙葉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有待不斷深化。隨著煙葉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推動著“煙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組織方式向前發展,日趨完善組織結構功能,為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2 決定煙葉專業化分工水平的核心因子是煙葉種植規模和專業化服務功能
煙葉種植規模由國家嚴格計劃控制,保持總量平衡、相對穩定的需求水平。煙葉育苗、施肥起壟、植保、烘烤、分級等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規模主要由煙農觀念、投入水平、種植規模、勞動力現狀等因素綜合決定。煙農的投入水平和煙農觀念轉變是主要障礙之一,同時與勞動力狀況和種植規模等因素也是密切相關的。隨著優質煙葉原料需求規模的穩中有增的趨勢,伴隨著煙農適度規模化種植和收入不斷提高,煙葉設施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煙葉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將進一步深化,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將得到較大的發展,從而推動煙農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
3 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定位和核心價值觀
3.1 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功能定位
農業產業組織的發育與完善,與“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直接相聯系的。有4個方面的基本問題:一是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二是大市場的需求及變化趨勢;三是生產者們如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四是生產者們如何有效地組織起來。目前,農業方面通過批發市場、運銷組織、合作社作為組織載體大多為解決“賣難”的問題。發展現代農業的本質是進一步提高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發展煙農專業合作社,既有發展農民合作社的一般性,又有”煙草化”的特殊性[4]。在“煙草公司+農戶”組織模式的基礎上,發展“煙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組織模式,與一般“公司+農戶”組織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煙草行業典型的買方政府壟斷特性決定了要促進煙農專業合作社走向良性發展軌道,首要的關鍵問題是在煙草公司與煙農之間找準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定位[5]。煙農專業合作社與煙草專賣體制要相容,與煙草公司的組織功能要相互區別、互為補充。
在我國煙草專賣管理體制管理下,“煙草公司+農戶”的生產組織方式較好地實現了千家萬戶的生產者們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并顯著降低了交易費用。煙草公司發揮著將煙農組織起來的重要功能,根據卷煙原料需求和年度煙葉生產計劃組織千家萬戶的煙農開展煙葉種植和收購,為煙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維護廣大煙農權益。煙葉生產組織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煙草公司肩負著“煙區發展、煙農增收”的重大社會責任,同時還肩負著保障煙葉原料供應上水平的行業責任。顯然,僅僅依靠松散的煙農個體,是無法實現上述組織功能的。基于地緣、業緣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煙農專業合作社是更加貼近的煙農服務組織,也發揮著組織、服務煙農的功能。合作社主要解決煙草公司解決不了或者解決起來成本很高的煙葉生產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有助于使繁重的體力勞動變得更加輕松,實現專業技術強的煙葉標準化生產問題,是對“煙草公司+農戶”生產組織形式的重要而有益的提升,是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3.2 確立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核心價值觀
煙農從松散的個體走向專業合作取決于目標的一致性。“惠己”是煙農實現這個轉變的原始動力,煙農個體“惠己”的目的,決定了合作社建設的性質——煙葉生產服務。因此,合作社普惠煙農是煙農走向合作的基礎[6]。
煙農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煙葉生產經營者或煙葉生產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增進成員共同利益的企業,是“重益”、“薄利”合作社。煙農專業合作社4大核心價值體現為“兩降一提一爭”,即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共享服務;提高煙葉品質,增加收入;爭取外部支持和資源。
4 煙農專業合作社“統分結合”管理體制分析
“統分結合”是合作社內部的管理經營體制,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和家庭分散經營兩個層次,在產權、服務、財權、利益分配等方面體現兩個經營層次的統分結合,充分發揮家庭經營積極性的內部管理體制。恩施州煙農合作社運行管理體制的核心主要為“五統三分”。
4.1 資產統一經營
農業基本設施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由集體統一經營使用。煙農合作社資產是煙草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形成的可經營性資產,其經營權屬合作社,收益權屬煙農,煙草公司擁有話語權和最終財產的處置權,資產設施必須由煙農合作社統一經營、開展服務。
利川市柏楊基地單元煙農專業合作社由李艷龍、吳庭輝等15位種植專業戶于2010年3月5日發起,2010年3月25日正式成立。2010年柏楊基地單元種煙面積866.4 hm2,種煙農戶649戶,戶均種植面積達到1.3 hm2。其中,煙葉種植專業戶442戶,種煙面積574.8 hm2,占66.32%;家庭農場16個,種煙面積180.6 hm2,占總種煙面積的20.84%;種植合作社2個,種煙面積38.0 hm2,占總種煙面積的4.38%。其他生產組織形式(0.7 hm2以下)189戶,種煙面積73.0 hm2,占總種煙面積的8.45%。
合作社總資產1 586.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
1 583.6萬元,流動資產2.9萬元,固定資產中育苗工場880.5萬元,烘烤工場579.1萬元,農機具124.0萬元。固定資產主要由煙草公司補貼建設,合作社擁有經營權和使用權,廣大煙農擁有受益權,煙草公司擁有話語權和最終財產的處置權。合作社按照“全社統籌”的思路,以財務管理為核心,對合作社資產綜合掌控,實行統一的資產經營,較好實現了煙農合作社企業化管理的雛形。
4.2 統一專業服務
利川煙農合作社圍繞“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戶分社統”的運行機制,合作社依托“兩場一機”(育苗、烘烤工場和農機具),組建綜合性服務隊,為煙農提供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供煤、土地流轉協調等方面的服務,專業化服務實現了“六統一” 運行模式,即“統一育苗、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烘烤、統一供煤、統一分級”6個方面的統一服務。
“六統一”專業化服務體現了煙葉專業服務的統分結合,合作社實行集體分工協作,利用設施設備和技術專長統籌安排煙葉生產服務,實現了煙葉種植過程的專業化分工合作。基地單元每公頃平均用工由467.25個降至296.40個,減少用工170.85個,按當前市場價格60.00元/工日計算,每公頃用工成本減少10 251.00元;同時,煙葉生產標準化技術到位率明顯提高。
4.3 統一協調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煙葉生產規模化,提高土地產出率的基礎工作,也是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根本出路。煙農合作社在“村支兩委”協助下,堅持依法、有償、公平、自愿的原則,積極協調土地流轉工作,促進了煙葉生產規模化的壯大。2010年汪營、柏楊兩個單元共流轉土地264.0 hm2種植煙葉,有效增加了農民土地租賃收入和煙葉勞務收入,實現了土地經營權的貨幣化和勞動用工的貨幣化,開始了山區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業產業工人的轉型。
4.4 統一財務核算管理
合作社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和核算管理制度,建立了“全社統籌、分隊核算、收支分離、統一分配”的財務管理模式,分隊核算服務經營的效益,統一確定管理人員報酬、提留比例和積累的使用,實行分隊核算是財權統分結合的重要內容。合作社財務由市經管局會計中心代管,設立合作社財務專戶,接受農村經濟審計站和市煙葉公司的財務審計。嚴格的財務管理,保證了行業投入的大量資產的安全運轉,同時有效控制行業投入的設施產生的經營利潤的合理分配,維護合作社的根本性質。2010年柏楊基地單元合作社全年實現利潤19 082萬元,提取公積公益金2 682元,形成可分配盈余16 219元。統一的財務管理保證了合作社盈余資金的合理分配,杜絕了煙農合作社在利益分配上的異化。
4.5 統一服務質量和標準
合作社開展服務質量標準管理,有利于規范合作社各服務隊提高服務質量、增強合作社服務競爭力。恩施州各煙農合作社通過對煙葉生產育苗、大田管理到煙葉烘烤、分級服務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以達到服務方式規范化、服務過程程序化、服務質量目標化,從而控制和實現了煙葉生產技術標準化。煙葉生產技術標準有效保障了煙葉質量的特色化,促進了煙葉產品質量的提升。
4.6 合作社的“三分”
“統”是合作社掌控集體資產、開展煙葉專業化服務經營的管理體制;“分”則體現出發揮家庭經營積極性,優化生產要素組合的優越性。
4.6.1 分戶種植 種煙農戶是煙葉生產的主體和基本單位,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則加入或退出合作社,自由選擇自用工或專業服務開展煙葉生產,自我管理、自負盈虧、自擔風險開展生產經營,與我國現階段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相一致,充分調動煙農積極性。
4.6.2 分隊核算 合作社為準確反映服務隊在各生產環節服務獲取的經濟效益情況,以服務隊為財務核算單位,嚴格核算服務隊收支與盈余情況,核發服務隊工資、報酬,計提合作社盈余,一定層面上降低了服務隊服務成本,有利于發揮服務隊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合作社長期發展的合力和經濟利益。
4.6.3 按量分配 合作社經營產生的盈余實行按量分配管理,分配到種煙社員。總結為“237”分配模式,即以合作社資產量化到煙農的份額和煙農購買專業化服務交易量兩個因素作為盈余分配的主要因子,其中,專業化服務交易量占可分配盈余70%,資產量化占可分配盈余30%。
5 促進恩施州煙農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思路
“煙草公司+合作社+煙農”的生產組織模式是在“煙草公司+煙農”的煙草產業組織化發展基礎之上由低到高的演化,煙農專業合作社屬典型的后發組織,離不開煙草行業的支撐,但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內生機制是合作社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動因,煙農合作社建設應主要圍繞著“強化體制、優化機制、增強四力”的思路,加強民主管理,規范盈余分配,促進合作社發展。
5.1 強化體制建設
加強合作社民主管理。合作社必須通過召開社員大會,公開選聘有能力、懂技術、會經營的人員,綜合解決合作社后續發展的市場匱乏、技術不足問題,盡力避免“以村帶社,村社合一”等組織治理結構的負面問題。重視職業經理人的引進。合作社聘任長期從事農產品經營的社會能人加盟,充分利用能人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組織煙葉生產專業服務。如汪營合作社聘請當地在機械維修有專長、有服務基礎的社會人員為機耕服務隊隊長,對煙葉、水稻、蔬菜、藥材等農產品提供機械耕作服務,有效帶動了合作社機械專業服務的發展。深化“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遵守“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原則,靈活選擇“上統下分、大統小分”等統分體制,促進煙農合作社以煙為主、抓大促小、全面發展。
5.2 規范盈余分配機制,體現“普惠制、廣受益”
合作社對資金實行社員個人專戶管理。合作社將全年可分配盈余按照“237”分配模式,加強盈余的分配管理,保證了合作社盈余資金的合理分配,杜絕了煙農合作社在利益分配上的異化。
5.3 合作社管理成敗關鍵在于是否形成“四個力”
在堅持民主管理的前提下,煙農合作社必須積極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形成“四個力”,促進合作社良性運轉。
一是精簡管理層級,形成“組織力”。堅持組織機構扁平化的原則,基地單元合作社在管理架構上不超過2個管理層級,即合作社分片區下設專業化服務隊。既確保了基地單元專業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又有效控制、降低管理成本,確保了運行效率。
二是優化核算辦法,形成“激勵力”。堅持劃小核算單位的原則,合作社實行“統籌管理、收支分離”和“分隊核算”,明確了各服務隊的工作目標和責任,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激勵機制,確保專業化服務有效開展。同時,充分整合社會農機資源,鼓勵帶機入社、單機核算的方式開展機耕服務,由合作社協調機械調配,并提供機手培訓和機械維修等服務。
三是堅持行業掌控資產,形成“驅動力”。基層煙站工作人員以獨立理事或監事身份,通過民主選舉加入合作社,與煙農代表聯合組建理事會、監事會,一方面突出了行業對合作社的主導作用,提高了煙農對合作社的信任程度,引導煙農入社;另一方面,通過基層煙站的深度參與,實現了對行業投入的大量設施進行有效掌控,服務煙葉生產,從根本上避免合作社成立初期缺乏號召力、容易犯方向性錯誤的弊端,為合作社的健康發展確立了優越的組織結構。避免了合作社前期建設“你投入、我服務,你斷奶、我斷氣”的過分依賴煙草部門的問題。
四是培養骨干人才隊伍,形成“盈利力”。煙農專業合作社由誰來組織與管理,合作社骨干隊伍的建設是合作社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引進有生產技術經驗、有一定資金實力,善經營、懂管理的能人發起合作社,競選合作社社長、理事或擔任專業化服務隊負責人,成為合作社的管理骨干,有效地提高了資產經營和管理水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4 積極發展附屬產業,擴展合作社發展空間
合作社附屬產業建設既是提高設施利用率、提高產出率的需要,也是促進合作社增收發展的重要措施,更是現代煙草農業與其他農業產業和諧發展的紐帶。
利川市柏楊煙葉專業合作社與南坪蔬菜合作社采用合作形式,利用南坪育苗工場大棚種植以色列西紅柿新品種,實現效益6.48萬元。合作社向外的聯合,整合了社外資源,避免了技術和市場風險,提高了工場設施綜合利用率,增加了合作社收益。汪營合作社利用育苗工場大棚種植香菇獲利3萬元,為附屬產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2011年恩施州咸豐縣高樂山和丁寨等6個基地單元煙農合作社加大了利用育苗工場和烤房群種植以香菇為主打品牌的綠色蔬菜的建設力度,開始積極探索煙農合作社附屬產業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劉 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0.
[2] 王 平,王國連, 劉立彬.農村合作制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62-280.
[3] 徐金海.專業化分工與農業產業組織演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1-150.
[4] 關付新,張光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煙草化”創新問題研究——基于對湖北省恩施州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中國農業,2010(12):21-25.
[5] 黃祖輝,邵 科.買方壟斷農產品市場下的農民合作社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0(10):20-22.
[6] 魏國勝, 趙書軍.發展煙農合作社的實踐與難點[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1):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