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厚明,重慶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路面工程處合同工、農民工班班長。2005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3個農民工代表之一)。從1979年外出打工,先后到過西藏、武漢、廣州、昆明,一直都像“候鳥”一樣到處找工作,干過建筑工、挖煤工、裝配工……
“天越熱越忙,有時忙得連軸轉。”
9月14日清晨7時許,當記者來到重慶市九龍坡區毛線溝瀝青拌合站基地時,康厚明正指揮工友們往攪拌機里添加瀝青和石材。
康厚明的農民工班主要負責基地的后倉工作,也就是負責瀝青的攪拌,使其能夠保質保量鋪在公路上。雖然現在重慶的氣溫已不再那么高,但是,整個生產現場卻仍然是熱氣騰騰。康厚明被記者拽下來時,已是大汗淋漓,他不住地用毛巾擦著汗水。
恰好有小學生吃著早點路過工地。記者問,工友們都吃過早飯了?康厚明連連說,工友們早晨6點就吃過了。他自豪地說,工友們吃飯全免費,一日三餐還有葷菜,而且住的全是空調房。
作為班長的康厚明,每天都要先于工友們起床。大熱天的時候,也就是城市公路修建和改建最忙碌的時候,他凌晨4點鐘就要起床,一個個叫醒工友,先提醒安全事項,然后再布置工作。
在交談間,記者隨著康厚明一道進入了攪拌站。他這里敲敲,那里看看。來自重慶大足縣的農民工尹光福見班長來了,立即上前詢問康師傅,料怎么配呀?康師傅立即手把手地教小伙子。
在現場,雖然機器轟鳴,但康厚明還是發現了輸送帶出現了問題。他迅速從工具柜里拿出了工具,用扳手擰起了螺絲。記者要上前幫忙,他連連說,你一個文弱書生怎能吃得了這等苦?
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可康厚明卻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過,雖然簡單,卻馬虎不得。
康厚明說,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瀝青拌合站基地的生產和檢修,具體負責瀝青的配料。瀝青配料技術要求比較高,如果出現技術問題,報廢一車就是上萬元的損失。“所以,生產的各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
在重慶主城區,只要有市一政的工地,就會有康厚明所在農民工班的身影,方圓幾十公里都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天越熱越忙,今年遇到了幾十年從未遇到的高溫天,我們照樣的凌晨4點起床。工作多的時候,我們還要連續24小時連軸轉。”
不知不覺,半天就過去了。中午,康厚明帶記者來到了位于附近的家中。這是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簡易住房,屋內除了由兩張單人床拼成的“大床”外,就是寫字臺和一臺老式電視機。臥室的外間就是班組的伙食團。
“這間房子的房頂只有2.2米高,第一層屋頂是石棉瓦,第二層屋頂是竹膠板,冬暖夏涼。”康厚明不無幽默地說。
盡管住宿條件有些簡陋,但他已經很知足了,因為重慶市乃至全國很多進城的農民工兄弟還住不上這樣的免費宿舍。“盡管今年重慶天氣特別炎熱,但公司給我們裝了空調,并免了電費,甚至還免費提供了夫妻房。”
在與康厚明交談中,他時不時地接到一些電話,大多是求助電話,這是他作為農民工出身的人大代表,惟一與工友不同的地方。他說,相當部分來自外省市,電話內容基本上都是維權、討薪之類的。目前經過他的手“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康厚明告訴記者,他的工資和其他收入共有2500元左右。“單位還給我們買了各種社會保險,我感覺非常滿足。”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