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48歲的李新林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飛機起飛的那一刻,他突然有種惶恐的幸福:我這個小工人也有飛上天的時候啊!
李新林是鞍鋼設備檢修協力中心煉鋼工區一名架工,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國紐倫堡。他要在這里舉辦的第62屆國際發明展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明成果——大型吊車檢修新型裝置。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是世界最知名的國際發明展之一,中國發明協會首次組織16人攜帶33項發明參加了這屆展會。
10月30日晚,聚光燈、紅地毯、鋼琴曲,李新林使勁兒壓住自己的緊張與興奮,登上頒獎臺捧回了金獎——李新林也成為國內首位獲得這一世界發明最高獎的一線工人。
喜歡用“腦子”干活的青工
李新林是名退伍軍人。1983年轉業,第二年被分到鞍鋼第三煉鋼廠的設備檢修車間,成為一名吊車檢修架工。在鞍鋼,大型機器設備和煉鋼爐里出來的產品,輕者上百公斤,重則以噸計,都需要吊車運輸。檢修架工就是保障吊車安全正常運轉的工種。
架工是個技術工種,干的卻是體力活。“推拉抬扛拽,外加抹大油”。老工人總結的順口溜,戲謔里藏著艱辛。每天,李新林背著十幾斤重的工具箱,在二三十米高的廠房頂端爬上爬下,忙完一天又臟又累,高空作業的危險也時常讓人膽戰心驚。不過李新林很踏實,沉下心來跟著師傅認真學,成為同期入廠第一個能獨立操作的青工
時間不長,工友們開始發現李新林有些與眾不同:別人在打撲克、聊天時,他捧個小本寫寫畫畫。這一舉動曾被誤解為工作不安心。
有次整備廠車間更換一個300噸吊車走行開齒,師傅帶著工人按傳統方法將車體頂高,用手拉葫蘆(一種手動起重機械)一點點拽著更換。大家都累得直冒汗。李新林對師傅說,這么干太累,如果車輪一歪還容易砸傷人。他建議用半截繩子鎖死單軌吊,用滑子把車輪吊起來拽。“叫你咋干就咋干,我干了大半輩子了,還用你教!”師傅兩眼一瞪沒同意。
后來等師傅沒在場,幾個工友按照李新林的建議一試,真行!不僅工序減少,還不費力。大家這才知道,李新林每天本子上記的是吊車檢修程序,然后琢磨怎么干更省事。
2000年前后,鞍鋼集團公司內部調整,一些職能部門合并,李新林被劃撥到設備檢修協力中心。但工作沒變,還是架工。與他入廠時相比,大型吊車設備更新了好幾代,生產節奏也在加快,檢修任務量增加了許多,吊檢工人的勞動量增大了。
搭架子、掛滑子、拽繩子、換車輪,是檢修吊車的4項常規作業。其中換車輪,指的是在高空更換大型吊車的走行車輪。這些鐵疙瘩一般都是一噸多重,由于走臺空間小、端梁大,每次更換只能使用鋼繩和手拉葫蘆等簡單工具,主要靠人力,既危險又累人。李新林決心改變這個現狀。
他跑遍了廠區,對所有吊車前看后看、左量右測,光數據就記了整整一本子。下了班就跑到書店查資料,碰上搞不懂的就去請教技術人員。
要做工具,就得有模型。李新林按照腦中的樣子,先量好尺寸,裁出外形,然后用紙殼拼出模型。模型出來了,李新林再根據力學原理計算工具的拉力和耐壓力。等這些前期工作都準備好,有了數據,他從廠里廢鋼鐵中找出可用的材料,比著紙殼模型把工具鼓搗成了。這就是李新林第一個登記在冊的發明工具:“車輪橫移滑送支架”。
工具看著簡單,但是好使。“以前咱們換個車輪,七八個人得干大半天,用上這個,3個人3個小時就完活兒了!”說起這個寶貝工具,李新林的工友孟兆輝直夸好。
從2000年的第一項發明開始,幾年中李新林相繼發明了24種實用性工具,其中兩項獲得國家專利,他也因此獲得第19屆全國發明銀獎和第62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金獎。
創意無極限
在一間簡陋的廠房里,記者見到了李新林獲獎的發明工具。
“這是旋轉吊架,這是掛鉤滑輪架,這是夾軌道滑輪組……”說起自己這些寶貝,李新林像是換了個人,話多了起來。
工友告訴記者,雖然李新林被記錄的第一項發明是在2000年,但在此之前他就做出了不少讓大家稱絕的工具——但是,因為能申報上去的發明,必須是能夠衡量出經濟效益的,所以,他的好多發明并沒有申報。
有一次更換吊車鋼繩時,一名鉗工沖他喊:“一聽說要換繩咱們腦袋都疼,發明家你能不能給我們想想辦法?讓咱們少挨點累?”換鋼繩是個又臟又累的活兒,4個工人圍成一圈,一個遞一個,把指頭粗的鋼繩從高空慢慢拽下來盤成線圈。一旦有人沒拽住,鋼繩滑脫了,繩子滿地跑,繩上的潤滑油弄得干活的人一手油,滿身灰。
李新林琢磨了好幾周,都沒成功。這天看電視劇《鄉村愛情》,他靈光突現。仿照電視里老農推磨,李新林做出一個口字形框架的盤繩器。用上它,兩個人推磨一般就能把鋼繩盤好,手上還碰不到一點油。
這不是李新林第一次從生活里找靈感。在飯店吃飯,他看見旋轉調料盒,研究出了能任意旋轉角度的旋轉吊架;在公園里看到旋轉木馬,他做出了車輪吊運工具平衡吊架……
李新林出名了,還被評為鞍綱先進工作者。不僅是工區的同事,連集團公司開吊車的都知道他。公司吊裝設備檢修、更換、拆卸碰上難題,李新林到場總能找到省時省力的解決辦法。
其實,這位工人發明家只有初中學歷。小時候家里不富裕,李新林沒見過什么像樣的玩具,推著鋼圈都能玩上半天。參軍后,沖鋒槍和加農炮是他最早接觸的器械設備。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一個初中畢業生是怎么想到這些點子并將之付諸實踐的。李新林搓搓手,憨憨地笑了:“要敢想,還得肯學習。”最早搞研究時,李新林只會想,不會做——他既不懂設計也不懂繪圖,就四處請教。李新林還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力學、材料學和制圖設計。
鞍鋼公司重視工人的革新創造,每兩年搞一次科技創新展,每年開一次科技創新大會,獲獎者都會有相應的獎勵。鞍鋼的大環境是李新林成長的沃土。
從德國獲獎回來,鞍鋼集團公司獎勵李新林1萬元。有獎金當然讓他高興,但更讓他高興的是榮譽、是成就感。據說,他把鞍鋼給他的獎金都用來請工友喝酒了,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