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過程是一個動態協調、持續化解勞動關系矛盾的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標準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追求的是一種動態平衡,而不是一勞永逸,這在客觀上就要求建立健全一整套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機制,對勞動關系進行動態協調。
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制度
2008年起正式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只要建立勞動關系,就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從2008年和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兩次執法情況來看,勞動合同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一些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隨意解除勞動合同及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不依法補償、一些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且不給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等現象依然嚴重,特別是濫用勞務派遣的問題尤為突出。正是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的目標任務。這些充分說明,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推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還很艱巨。對此,應當切實加大《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力度,進一步完善配套法規和政策,著力解決法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全面推進勞動用工備案制度,依法健全完善勞務派遣制度,依法加強規范使用勞務派遣用工,加強輿論宣傳引導,真正把《勞動合同法》的要求落到實處。
建立健全集體協商機制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但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僅有法律法規的保障還遠遠不夠,因為法律設定的權利義務都是最基本的底線要求。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及我國開展集體協商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建立健全集體協商機制,依法推動企業普遍開展集體協商,是協調好企業內部勞動關系的關鍵手段和有效途徑,在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把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確定為形成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所應遵循的原則,進一步突出強調了集體協商的地位和作用。應當充分認識建立健全集體協商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勞動法》、《工會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做出的明確規定,以及協調勞動關系各方就推進集體協商機制建設做出的安排部署,進一步完善協商主體、明確協商內容、規范協商程序,盡快推動企業普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特別是要注重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大力推動各級工會組織按照“兩個普遍”的要求,創新組織體制、完善制度機制、加大工作力度,特別是應當通過大力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有效解決非公有制企業、中小企業工會干部在開展集體協商時“不敢談”、“不會談”的問題,推動集體協商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從而以推動企業普遍建立集體協商機制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
建立健全三方協商機制
推動加快建立健全三方協商機制,切實加強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按照合法、公正、及時,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合作,兼顧國家、企業、職工三方利益,平等協商等原則,由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定期就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政策、制度對勞動關系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就勞動關系狀況、發展趨勢以及勞動關系方面帶有全局性、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協商,就具有重大影響的集體勞動爭議或群體性事件進行調查研究,就勞動關系領域的重大問題統一研究應對措施、協調采取一致行動,積極推動涉及勞動關系問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及時就勞動關系領域制度性、全局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從宏觀層面為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供機制保障。同時,還應加強研究,不斷創新三方機制組織形式,提高規格,著力推動盡快將各級三方會議改革為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
建立健全爭議調處機制
推動完善勞動關系矛盾預警預防、疏導干預機制和爭議調處機制,加大對勞動爭議的調解仲裁力度,依法依規處理勞動爭議。進一步推動勞動爭議調處體制改革,加強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適應勞動爭議發展變化趨勢,大力推動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機制建設,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切實把勞動關系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勞動者表達訴求渠道暢通有序、調解勞動關系矛盾措施及時有效。特別應當注重從源頭上化解矛盾,深入組織開展矛盾糾紛的排查工作,著力健全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和工會參與、企業配合的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妥善應對和處理由勞動關系矛盾引發的職工群體性事件,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簡單問題演變成復雜問題、局部問題演變成全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