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并多年運用校企合作實踐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院校模具類專業構建“五合”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表現在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度廣度合作、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互相融合、“三證”結合、“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等方面,真正實現行業企業與學校融合,使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關鍵詞:高職 模具專業 校企合作 實踐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31-02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基于中國經濟與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要有利于規模化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同時,高職教育要關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專門人才,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為此提出了構建“五合”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供參考。
一、學校與行業企業深度與廣度合作,探求學校行業企業共發展
1.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構建學校與行業、企業聯系的橋梁。高職教育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培養目標能力化、課程設置職業化,以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為核心,確定課程體系。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術為主線,構建“知識—能力—素質”教學體系。因此,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走出校門,構建學校與行業、企業聯系的橋梁。從行業、企業聘請專家、行家與專任教師擔任委員會委員,為專業提供人才需要信息及能力要求;根據職業崗位群所需,確定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應知、應會”所要求的教學內容,并與校內專任教師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幫助聯系、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實施學生“雙證”教育以及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等。
2.做好“借”字文章,融入企業求發展。通過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辦學,面向市場,自主辦學謀發展。為此,提出了做好“借”字文章。一是借名師提高,學校從企業、行業轉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行家擔任兼職教師。二是借資源補不足,在校外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以彌補學生校內職業能力訓練不足。比如,教學計劃中設立“模具頂崗實習”、“模具輪崗實習”課程。
3.練好“內功”打好產學合作辦學的基礎。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的關系是非競爭的“雙贏互惠”關系,要尋求合作伙伴,首先要練好“內功”,取得合作的主動權,營造自己的“品牌”,讓合作者愿意合作。學院首先抓好教學、科研與服務工作。比如,學校開設的課程要符合企業要求,要學以致用;教師架好校企橋梁,讓學生利用好假期,盡早地接觸社會、接觸企業(可設立暑期專業實踐或社會實踐)。
4.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將專業教師定期派到企業鍛煉,不僅可以檢驗自己,發現并彌補不足,還可以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新課題、新方法,找到自己的改進方向和研究項目,逐漸提高自己的“雙師”素質,成為“雙師型”教師。
5.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有效解決模具企業人力資源問題。開展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優先保證模具企業用人,并能為企業逐步建立起模具資料信息庫。也可以根據企業需要給模具企業員工進行培訓,逐漸把企業的培訓基地放在學校。比如,成立模具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二、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校內教育與企業教育資源
1.建立仿真式校內實訓基地,營造企業氛圍。對原有的實驗室、計算機房和實訓基地進行調整、改造與整合,形成多功能實訓中心,各教學實訓中心按照模具企業崗位特點設計,在實訓期間全部按照模具企業管理模式進行運作或仿真進行,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能夠體驗企業工作環境,培養企業意識,為下一階段到企業實習打基礎。
2.建立多種形式校外實訓基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根據與企業合作程度不同,可分為一般基地、規范性合作基地和示范性基地,并進行分級管理。專業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形成了全方位的校外實訓網絡,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將企業作為實訓和工作場所,以滿足學生實訓與就業;二是由企業提供設備,學校提供場地,在校內按企業的要求建立實訓和工作場所,可滿足學生實訓和企業對外服務。
三、理論與實踐融合,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
隨著高職生源的整體水平下降,學生常規學習能力相對較弱;高職學生的特點感性理解能力較強,理性理解能力較弱。通過我院的訪談調查,發現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除了應具有基本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再學習能力。目前已在崗位工作幾年的畢業生,要求加強基礎課程(重點是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的呼吁很強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是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和真正完成教學目標的必要手段。曾有說法:職業教育“基礎知識夠用”,但是“基礎知識夠用”不是削弱基礎知識,而是突出其有用部分,不但不是削弱反而加強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
在專業課程中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的目的不是講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模具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全是教會學生如何完成某模具設計與制作,如何提高技能,而是教會學生如何應用模具專業理論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例如,教授某種模具測量儀器的使用,在課程中教師沒有必要將說明書的使用作為重點,而應當將檢測原理、結果分析、儀器使用注意事項等作為重點。這樣學生學到的是一種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使用這種儀器的技能,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再遇到類似及相關的儀器,就知道如何應用;再說學校內的檢測儀器跟不上模具企業新儀器新設備更新。
四、“三證”相結合,煉就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高職學生要成為合格高職畢業生,要獲得 “三證”,即獲得工作經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與畢業證書,三證合一的評價模式(見圖1)。(1)職業資格證書是由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校外部門)對學生職業資格考核證明。(2)工作經歷證書是實習企業或實訓教師出的“實習教學環節證明”。它是實習場所實習企業所持有的證明。(3)學生獲取“工作經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獲取畢業證書的先前條件,這樣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綜合專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單一,同時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評估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避免了對人才的誤判和偏廢。
簡而言之,對于高職高專學生而言,“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工作經歷證書”為求職者提高就業質量提供一張質量“保證書”;求職者不僅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培訓背景、工作閱歷;而且還向社會展示出求職者個人對某個職業工種的一技之能,或對某個職業工種潛在的創造性。
五、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實現深度的校企合作
1.高職教學團隊現狀分析。高職教學團隊結構除存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學歷結構不太合理外,更主要是“雙師”結構不合理,來自行業和企業的兼職教師或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較缺乏。而有的學校把“雙證書”、“雙職稱”作為判斷和界定“雙師型”教師的標準而忽略該教師是否真正具有較強的操作技能或企業工作經歷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
2.“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共同進行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必須以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為基本任務,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了解職業崗位群,組織適用于就業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專業實踐課程、校企合作共享課程等多元課程為核心的教學團隊。在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過程中,自始至終有企業兼職教師參與研討與建設;也可通過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同編寫課程標準以及共編寫實訓指導書、教材或其他相關教學材料。
3.“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實現“專兼”相長。在教學團隊中,由理論教師實施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由較高實踐技能理論教師開展專業技術課程教學或理論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同完成專業技術課程教學;由實踐教師或兼職教師與專業理論教師完成專業實踐課程的實訓指導;聘請由企業專家或行家與理論教師共同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結束語
通過“五合”模具人才培養模式,可實現深度與廣度校企合作;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緊密結合,可充分利用好校內教育與企業教育資源,實現校內教育與企業培訓共贏;通過“三證”的結合,實現較合理高職業人才評價體系,練就好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通過“五合”模具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可建設一支真正含義上的“專兼”結合教學團隊。
參考文獻:
[1]王素芳.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6).
[2]徐平利.工學互動組合:重構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學團隊的新思路[J].教育發展研究,2007,(3).
[3]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
[4]田春芝,徐志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問題的再認識[J].教研論壇,2009,(7).
[5]葉小明.在工學結合中實現校企深度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7,(10).
[6]崔寧波,顏華,吉潔.《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4).[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