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中小企業受到資金、創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部分企業在生存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諸如企業定位、資金籌措、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等直接影響到生存、發展與提高的實際困難和具體問題。深入研究和探討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難,總結有利于經營活動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的經驗,對于破解中小企業經營生存問題,促進企業的有序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 生存能力 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39-02
據媒體報道,中國當前中小企業困難程度超過2008年。自2000年國辦發布《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以來的十年間,中國中小企業不斷的涌現,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2008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等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外需尚未真正恢復,銀根緊縮的狀況下,中小企業的處境將更為艱難。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小企業究竟應該以怎么的姿態予以應對?是一個不容回避且值得認真探索的難題。
一、中國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深化社會生產專業分工,促進大企業發展的中堅和輔助力量。在推進市場化經濟和推動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通過技術創新、提供多數就業崗位,保持經濟活力等措施,發揮著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
二、中小企業綜合能力優劣勢分析
1.企業發展規模上的優劣。中小企業一般來說,其資本規模較小、組織結構相對簡單,易于發揮組織功能,方便操作生產經營活動過程,靈活性是其較為突出的優勢。但是,作為中小企業也存在規模上的不足,既組織的規范化運作程度較低,在執行產品質量、成本管理和控制、市場開發、風險防范等方面沒有明確的分工,缺乏正規的控制和協調機制。
2.企業經營機制上的優劣。中小企業在企業經營機制的確定上比較靈活,企業的領導者往往擁有企業的最終決策權。經過簡單的程序就可以快速決定經營項目和產品方向,對市場的反應靈敏,具備“船小掉頭快”和規避風險迅速的優勢。由于受經營機制靈活方面的限制,使得中小企業在經營機制的確定上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在決策的制定過程中,多數是憑借以往的工作經驗、直覺和有限的信息來進行,而不像大企業那樣,在確定決策的過程中,要經過從市場調查到信息分析處理,并對備選方案組織專門機構進行綜合評判,經過一系列嚴格細致的篩選程序后方可最終確定。因此,中小企業經營機制上的風險,受限于企業領導者個人的綜合素質,一旦決策失誤就會造成難于承受的后果。
3.企業的創新能力上優劣。在日趨嚴峻的市場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往往優于大企業。由于中小企業中的個體始終處于大型企業和眾多同類企業的擠壓之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只有不斷地適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實現機制、能力和技術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所以,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欲望沖動顯得更加強烈。需要重視的問題是,中小企業在實現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科學的態度和謹慎的方法彌補自己在規模和機制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全力提高創新的質量與水平,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4.企業管理體制上的優劣。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部分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已經體會到“管理保質量、管理出效益”的真諦,并依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引入了全面管理的模式,建立了保證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經營管理體制,通過強化企業工藝、技術、質量和成本管理過程,提高了自身的風險防范和抵御能力,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鞏固了市場地位,全面推進了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中小企業在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如簡單粗放的管理模式、“家長制”的管理方法、重經營、輕管理的管理理念等仍較普遍地存在于管理的過程中。由此也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得其在生存、發展和抗擊風險等方面的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破產倒閉的悲慘結局。
三、提升中小企業生存能力的措施和辦法
針對當前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的狀況,要破解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難題,就應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整改,制定切實有效可行的措施和辦法,拓展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的空間,以確保其能夠在相關優惠政策的保護下和管理制度約束下,不斷提高自身的市場生存適應能力和科學發展的創新能力,促進中小企業群體事業有序、健康發展。
1.政府要發揮自身職能,制定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相關配套政策,以促進中小企業的全面發展。各級政府是宏觀經濟的調控主體,也是中小企業事業發展的保護者。尤其是在當前中小企業經營危困的特殊時期,應當針對其經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充分發揮自身的管理、引導和服務職能,制定協助企業擺脫困境的措施和辦法,通過稅收減免優惠、財政補貼政策、引導投資傾向和投資規模、凈化經營環境等手段,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業和發展。
2.中小企業要強化內功,建立應對風險的體制機制。中小企業的實際運行是由一套穩定的管理制度(包括資金資產管理制度、產品質量和價格管理制度、成本控制與核算制度等)所規定的運行機制和一套靈活的調節手段體系共同發揮作用的綜合結果。中小企業的正常經營,主要依賴既定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有規律的自動作用,它保證了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狀況下能夠依托自身的管理機制和體制實現自己的主要經營目標。面對日趨嚴峻的經營困難,作為中小企業,首先,要增強憂患意識,從滿足市場需求的觀點出發,認真研究在外需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情況下的國內市場動向,分析自身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缺陷和隱患,找準適應市場變化規律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把握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創新能力和市場信譽度,爭取政府的政策幫扶和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其次,要強化管理體制機制,完善規章制度建設,提高各項制度的執行力。要從企業的人、材、物入手,通過制定科學的材料消耗定額、改進和完善加工制造工藝,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加強成本核算與控制等手段,全面監管企業的供應、生產和銷售過程,以質優價廉的產品占有市場,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后,要加強對企業員工的素質教育和業務培訓,全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戰、敢于拼搏、上下一致、共度時艱的職工隊伍。組織員工進行崗位練兵與技術測評。鼓勵他們關心企業的前途與未來發展的趨勢,使他們明白企業的興衰存亡與其自身的榮辱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愛崗敬業的激情與熱情,努力營造團結奮進、勇于克服困難的經營氛圍。
參考文獻:
[1]西安晚報,2011-07-22(20).
[2]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