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淺談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闡述了統籌城鄉發展各層次工作的關鍵,提出了一些適應新形勢的新思路、新建議,對當前如何加速城鄉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了較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統籌城鄉發展 現實意義 關鍵
中圖分類號:F29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70-02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城鄉結構正緊隨形勢,發生深刻的、質的變化。其主要特征表現在:大批農民離土離鄉外出打工或移住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農村開展有序推進土地流轉集中,加速催生規模經營;“以城帶鄉,以工輔農”有了顯著進展。黨中央及時洞察和把握到中國城鄉結構變化的新形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屋建瓴之勢,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略決策。統籌城鄉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將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推進到一個輝煌的歷史新階段。
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就我個人的理解和體會,統籌城鄉發展,給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所理想和追求的消滅“三大差別”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找到了可行的道路,增強了實踐的信心,使人們清晰地看到了消滅“三大差別”特別是消除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可能。
統籌城鄉發展更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就是在觀念上改變城鄉二元化的發展思維和模式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實踐上做到以城帶鄉,城鄉互補,以工輔農,工農并進。一方面通過組織大批農民進城,為城市吸引大批勞力,加速城市第二、三產業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使城市更加繁榮;另一方面通過以城促鄉,以工促農,迅速破解三農發展滯緩,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的難題,大大加快農村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迅速改善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因此統籌城鄉發展不僅是“富”城鄉人民的重大措施,更是“福”農的戰略措施。
統籌城鄉發展是既涉鄉又涉城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工作量巨大而復雜,搞好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關鍵節點,在關鍵點上取得突破。
統籌城鄉發展,就城而言,主要是通過吸引農民進城,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產業,實現城市的擴大與繁榮。就鄉而言,主要是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引入現代科技,實現農業現代化。
關鍵之一:以經濟利益為杠桿,吸引農民進入城鎮。
縱觀統籌城鄉發展的總格局,可以看出其核心和關鍵是農民問題。具體講,是農民進城問題。因為城市要發展就必要有大量農民人口和勞力進入城鎮,形成加速城市發展的強力因素,沒有大批農民進城,城鎮就不可能取得突破發展;而農村要發展,就必須以高效的機械化生產力,代替傳統的低效率的手工勞動,讓大量的農業勞動者讓位于機械化,從根本上扭轉農村人口長期固守有限耕地,沿用傳統笨重、低效率的手工勞作難以富裕起來的狀況。從中國目前人口結構來看,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以上,這和世界上發達國家相比,農業人口比重過大。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口從事低效的農業生產勞動,這個國家就難以實現現代化。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既是發展城市,也是發展農村的一把雙刃劍,是加速富民強國的推進引擎,是中國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
統籌城鄉發展,關鍵是吸引農民進城問題,農民一身連城鄉,進城后為城市提供發展動力,退出農村為農業機械化讓出陣地。而吸引農民進城的關鍵,是要以經濟利益為杠桿,要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享得到進入城鎮后各方面優于農村的好處,從而激發出進城的積極性、自覺性和迫切性。
關鍵之二:大力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訓,使農民在城鎮樂業安居。
農民進入城鎮要能得到比農村更高地效益,黨和政府要做大量工作如:解決農民住房問題、社保問題、衛生問題、文化教育問題等等,關鍵是要解決好“樂業”這一根本性的問題,沒有相對穩定的職業,農民在城鎮就難以安居,就不能維生,而農民要能在城鎮穩定就業,其關鍵又在于職業培訓,必須對進入城鎮的農民實行全免費、全覆蓋的“素質+技能+創業”的訂單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素質高的技能型、創業型農民,使進入城鎮的每一位農民都能憑借其“一技之長”乃至“幾技之長”謀求職業,謀求生路,而不至于農村失地,進城失業,且能比在農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尊嚴,并為城鎮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之三:平整土地,改革農村經營機制。
統籌城鄉發展,無疑是城鄉都要發展。由于中國農村當前的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從目前階段來看,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促使農村的發展步伐,在一定程度快于城市,以便逐步達到城鄉同步并榮。
要加速農村發展,關鍵是用現代農業科技武裝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以迅速提高農業的生產力與生產率,值得強調指出的是:在大批農民轉到城鎮以后,如果不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快發展農村,就很可能導致農業萎縮,如果出現這種狀況,對統籌城鄉發展會十分不利,對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實現農業現代化當前首要的是要進行大規模以平整土地為中心的土地綜合整治。土地不平整就不可能實現排灌,就不能實現水利化,就無法阻止水土流失,就無法避免洪澇和地質災害,就不能承載現代科技,因此,平整土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耕地大多是山坡地,這些山坡地除部分坡度較大的可退耕還林外,其余相當部分還是要留作耕地,以保持中國18億畝耕地底線。
平整土地僅靠人工很難以奏效,特別是吸引大批農民勞力進城以后,農村勞力必然大幅減少,不可能有富余勞力搞平整土地,因此必須依靠動用大型機械進行施工,并盡可能就地取材,配合預制構件搞坎、溝、渠、護坡等綜合整治,以加快整治進度,盡快把現有土地整治成便于機械化生產、便于排灌,具有一定抗洪澇災害和承載現代科技能力的高產、穩產田。
平整土地,是發展農業的基礎,在搞好土地平整的基礎上,要統籌農村田、地、水、林、路、新興農村社區建設,把農村建設成人居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生產可持續發展,即保有農村特點又兼備城市優越條件的現代化農村。
建設現代化新農村,不僅要抓好各項硬件設施,同時還必須改革經營機制,在軟件上必須打破集體化以來所形成的一些堅冰,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破舊立新,對外要打破城鄉界限,彌合城鄉鴻溝,農民既可進城,市民亦可下鄉,使城鄉生產要素互相流動,把城里的資金引入農村,發展種、養、加工現代企業;對內要改中國的土地國有、集體所有的二元機制,把集體所有土地改為國有,使全國土地全為國有,而放活農村土地使用權,使土地向規模化經營流動,隨著農民大量進城,農、工、商,各行各業都允許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城鄉統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