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類的學習方式不斷革新,使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要求不斷提高。網絡的開放、動態、互動特征使得具有抽象、靜態、單向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傳統教育方法面臨挑戰。提出幾點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的建議,如問題的設置、教師的適時評價、課堂氣氛的培養及設立激勵機制等都能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課 教學方法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307-02
隨著時代發展和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媒體的發達,大學生對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都給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帶來挑戰。如果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達不到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而且也會喪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一、信息化時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
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都給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極大的挑戰。
挑戰一:形象事例VS抽象理論
根據教育學理論,人的大腦對形象事例比對抽象理論的接受更快捷、記憶也更加深刻。現代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提高了人們接受信息的速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形象來說是以“一支筆”、“一張嘴”為主,不僅在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速度方面遠遠無法同網絡相比,而且更加缺乏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形象性和吸引力[1]。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是理論性、思想性較強的課程,抽象理論較多,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起來也比較困難,這樣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與過去的學生相比,新時代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網絡時代加速了全球化步伐,同時,多種生活方式、多種價值觀通過網絡傳播進來,大學生在接受形形色色新鮮事物的同時,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急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確引導。然而,傳統的理論說教很難讓大學生信服和接受,更達不到引導的實效。第二,大學生是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網絡生活比較豐富。如果他們習慣于動態、形象的網絡途徑獲取知識或培養認知的話,傳統的思想政治課顯然對他們是沒有吸引力的。這就需要思想政治課改變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對理論的解釋也需要具體、形象的事例論證,這樣才能避免理論的枯燥說教,也易于被學生接受。
挑戰二:動態分析VS 靜態知識
大眾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提高了人們接受信息的能力及欣賞水平。就網絡的發展而言,先是平面的信息傳播,然后有了動態的Flash,繼而網絡視頻、播客滿天飛。大眾媒體給人們提供的信息越來越形象、具體、生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囊括的政治理論內容也有所發展,譬如,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到目前的科學發展觀。雖然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理論內容與時俱進、有所發展,但形式上仍然都是靜態的系統知識。如何使靜態的系統知識易于被學生接受,這需要對靜態的知識作動態分析。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授課老師對理論知識作動態分析,既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也增加了政治理論的說服力。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都做到了多媒體教學,使用PPT實施現代化教學,但有的大學生仍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教師雖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形式上跟上了信息時代的發展,但內容上并無實質的改變。譬如,僅僅增加了幾張圖片或幾個相關的事例,這對于網絡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學生顯然是不夠的。有些資料或圖片,他們可能比教師掌握的更加翔實。因此,要對靜態的知識作動態的分析,才能真正達到理論教學的實效。如何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呢?首先,精選資料,無論是圖片或視頻,要選擇最新的資料、最能說明理論的事例,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對資料的分析要到位,這是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最重要的一步。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僅播放了大量資料而沒有進行分析,可能僅僅給學生留下短暫的事例印象,并不會引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
挑戰三:雙向互動VS單向灌輸
開放的網絡時代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阻隔,沖破了現實秩序的桎梏,超越了權威和說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多元互動、平等交往和自由交流的平臺[2]。大眾傳媒發展的趨向是鼓勵民眾的參與,這一趨勢在廣播、電視、網絡中都有所體現。譬如,廣播中的熱線、電視中的選秀、網絡中的論壇等形式都體現了鼓勵民眾參與。這些形式的出現不僅吸引了民眾的注意力,而且在民眾參與過程中使他們都能親身體會,真正的融入到節目中。無疑,親身參與肯定比被動接受效果要好得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完全可以借鑒這些形式。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講”為主,即單向灌輸。單向灌輸雖然能比較系統地講述理論,完成教學任務,但最大的弊病在于不能洞察學生的反饋,也就無從知道學生的接受情況。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如同單口相聲,沒有“笑”點就無法吸引學生,也就達不到教學效果。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有主見,更有表達自己、發表看法的意愿。他們質疑權威,對于正統也比較逆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僵硬的灌輸方法,在與學生互動中了解他們所需所想,解答他們的困惑,從而才能做到正確的引導,也才能使理論真正深入他們的內心。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質疑法、比較鑒別法、專題講座、辯論、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科研學習法,并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3]。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問詢學生的看法,都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方法。
二、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幾點建議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關鍵還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的參與。無論是討論課,還是一般的課堂交流或提問,都是讓學生參與教學的方法。如何提高學生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呢?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1.問題設置很重要。根據教育學理論,問題是培養興趣、啟發思維的基礎。善于創設問題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把難點關鍵突出,引導學生去思考[4]。設置一個頗具懸念的問題導入授課,遠比平鋪直敘的講授更能吸引學生。無論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中,還是討論課上,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點,在于問題的設置。好的問題如同拋磚引玉,能夠使學生深入思考,使理論深入人心,引起共鳴,從而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對于討論課而言,問題設置尤其重要。如果問題設置不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討論課就徹底失敗。教師的問題創設要有計劃,要圍繞確定的主題、線索和關鍵內容進行,要掌握好時間,切忌心中無數、泛泛而談。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真正觸及學生認知的矛盾,引發學生認知的反差,喚起學生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產生探求的欲望[4]。討論課適合設置開放性題目,能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視角,而無定論。
2.教師適時評價。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仍處于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不在于教師的“講”,而是在于,教師有能力打開學生的“口”,激發學生踴躍發言。對教師而言,開討論課的難度更大,原因在于教師能否作好一個“主持人”的角色。通過開討論課,筆者發現,教師對學生發言的點評非常重要,首先,在發言完畢后,學生很看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的觀點是否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認同,不認同的理由是什么等等;其次,教師的點評到位,會給其他的同學以激勵。實踐證明,筆者的適當評價很快發揮了效果,討論的氣氛會越來越熱烈。在評價的時候,無論學生發言正確與否,首先要給與贊揚與鼓勵,這對既是對該同學認真準備的尊重,也能鼓勵其他同學認真準備、踴躍發言。
3.課堂氣氛的培養。思想政治課是否有效,也需要氣氛烘托。如果學生們上課時都昏昏欲睡,或者各行其是,這樣的反饋令教師的“講”得沒有勁頭,進而使學生的“聽”更加倦怠。如果整堂課都是生機勃勃的,學生聽得認真會激勵教師更賣力的講,而教師精彩的講授會吸引學生更好地聽。要建立這樣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主要在于課堂氣氛的培養。開討論課,課堂氣氛尤其重要。往往開始的時候,很多同學持觀望態度,一旦一名同學打開局面,會帶動一大批同學踴躍發言。尤其,對于不同意見者,大學生們都有說服別人的欲望。一旦辯論形成,討論課已經成功了一半。不同意見者在說服別人的同時,也將大部分同學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
4.設立激勵機制。討論課是改變教師單向灌輸的方法,其重點在于“打開學生的口”。如何能讓學生開口?這需要教師設立一種激勵機制。設立激勵機制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暢所欲言,在發表自己看法的同時得到教師和同學們認可。譬如,學生發言之后教師課堂上的點評或贊揚,或者將討論課上學生的表現記入平時成績等等。教師對A同學的贊揚會激勵B同學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另外,有些害羞但很看重基點分數的學生,在分數的刺激之下,就會克服羞怯心理而積極發言。
高校思想政治課承擔的責任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指導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單靠教師的理論講解和灌輸,很難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開討論課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對具體的事例分析中表達出他的價值觀趨向,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根據這些趨向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楊威.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境遇的多維透視[J].思想理論教育,2009,(5).
[2]李剛,彭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新審視[J].課程與教學研究,2008,(11).
[3]石云霞.“兩課”教學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22.
[4]趙勇.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的問題創設與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09,(9).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