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保障學”是許多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更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主干課程。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過程單調、枯燥,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偏低,同時又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引入PBL教學模式,在具體問題的環境中發展學生技能,將有助于縮短理論教學與現實問題的距離,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并為其他院校公共管理類課程應用PBL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 “社會保障學”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297-02
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迅速發展,社會保障這門年輕的學科迎來了空前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是由于“社會保障學”課程理論性、政策性較強,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過程單調,枯燥無味,很難記憶,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偏低。同時,它的實踐性較強,加之政策變動頻繁,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模式一改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思路,圍繞具體問題展開,強調獲取知識的過程和能力,在具體問題的環境中發展學生技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希望通過在“社會保障學”課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來縮短理論教學與現實問題的距離,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并為其他院校公共管理類課程應用PBL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一、“社會保障學”課程特點
“社會保障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是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交叉的、處于應用層次的社會學科。課程涉及社會保障理論和應用兩方面知識,既包括社會保障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障的改革發展潮流;也包括具體社會保障項目的概述,如養老社會保障、醫療社會保障、失業社會保障、住房社會保障、殘疾人社會保障、職工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區保障等等。
因此對于該門課程的教學,既需要學生掌握社會保障理論和政策,也需要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和相關政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多學科交叉性。由于社會保障以降低收入風險為主要目標,保障機制的正常運行包含了保險金、覆蓋率等一系列涉及到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經濟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學與經濟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學不僅為社會保障學提供了思想基礎,而且在研究社會保障問題時必須借鑒經濟學的大量研究方法。此外,由于社會保障涉及到公眾意識及公民權利、公民需求、政府決策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等問題,這些問題分別或同時與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幾個學科發生對應聯系。因此可以說,社會保障學是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交叉的、處于應用層次的社會科學。
2.實踐性較強。社會保障專業是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目前在醫療、養老、失業等方面的問題使得社會保障事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急需大量熟悉政策、精通業務、掌握技術的社會保障專門人才。因此社會保障學作為社會保障專業一門概述性課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需要學生不僅掌握大量社會保障方面的理論知識,理解和執行國家現行的政策方針,而且應能按照社會需求制定出或提出適當的政策。因此該課程的學習以及專業建設需要更多的實踐環節作為支撐,增強學科理論和實踐的互動,課堂教學要注重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社會保障學”課程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它是指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學科界限,圍繞問題編制綜合課程,以塑造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培養創新力和理解獲取新知識、有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
PBL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醫學教育,20世紀60年代在加拿大被正式引入醫學教育中,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精煉,這種模式正逐漸被商業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和外語教育等其他教育領域所采用。
對于社會保障學課程采用 PBL授課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希望通過此次嘗試對改革該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益借鑒。PBL教學模式在“社會保障學”課程中的應用探索包括如下環節:
1.設計適合學生自學研究的問題體系。PBL 模式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并且相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中,使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培養綜合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材料,學生之間通過協作交流來探索和解決一個個問題,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此模式下,學生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社會保障的實踐性決定了“社會保障學”教學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理論基礎,幫助學生學懂并運用知識于實際,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針對“社會保障學”課程特點設計適合學生自學研究的問題體系時,可把社會保障在當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情境真實地引入課堂,突出社會保障事件的時效性,高度關注重大熱點、焦點,關注社會生活,選擇最貼近學生的事例,激發其強烈的學習欲望,使他們的思考和活動有較大的空間,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2.科學地進行分組。PBL 學習過程均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可隨機抽樣確定組長,組長和組員之間自行雙向選擇,這樣組員和組長之間可以由于共同的愛好、動機、興趣走到一起,每個組員都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產生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小組組長進行組員的明確分工,組織組員用所學的知識和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積極討論,要求每個組員必須發言。討論完成后,每個小組長陳述自己小組討論結果和存在分歧的問題。這樣每個小組在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經常出現課堂討論延續到課下的場面。
3.教師組織教學和管理課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PBL 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 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不再是講授知識,而是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小組學習。在 PBL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投入更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組織和策劃教學過程,將傳統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通過PBL教學案例的編寫、綜合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指導手冊的編寫等來表達和實現;另一方面作為課堂的指導者,要運用多種管理手段控制課堂節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針對性地啟發和激勵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鼓勵組員之間互相爭論、質疑,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合理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社會保障學”課程采用PBL教學模式存在的困難及建議
1.對教學資源的較高要求。PBL教學是以現實問題為基礎的,需要教師和學生獲取大量有用的、可能來自教材、教師和校園之外的教學資源,包括實地考察資料、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時間、小組討論的教室、各個小組的指導老師等。這些教學資源的缺乏影響著“社會保障學”課程PBL教學模式的效果,需要學校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的支持。
2.教師角色轉換不到位。在現實中,“社會保障學”課程的教師長期以講授為主,且普遍理論水平較高而實踐能力相對較弱。PBL教學模式要求其由“知識的提供者”向“學習的促進者”轉化,主要任務成為監控和引導學習過程,對于大多教師而言角色的轉變確實是一種挑戰。在PBL教學過程中,PBL教室里經常會出現兩種極端的做法,一類教師仍習慣于其在教室內的掌控和主導地位,常??刂撇蛔〉亟o學生進行講解,另一類教師則沉默不語,放任學生自由發揮,不管學生是否偏離了方向。因此需提前對教師進行多次培訓,并加強實踐鍛煉。
3.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之間的協作包容和平等互動,而國內的學生從高中到進入大學,一直以來所經歷的教育模式都是被動學習,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突然要求其發揮主體作用,自主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往往難以適應。另外,由于學生的社會保障基礎理論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與社會實際問題接觸較少,自主討論難以深入,又不能分享專業教師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會感覺總是在迷茫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自我探索,目標不明,效率不高。加之大學評估體系的整體導向,使得學生大多追求高的分數,以求在獎學金評定、出國交流、就業等機會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逐漸喪失主動探究的興致。因此“社會保障學”課程PBL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在剛剛接觸時興趣很濃,但時間一長,參與的積極性開始下降。對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首先,可通過導學使其了解PBL教學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對其綜合能力培養的意義;其次,教師需在考慮學生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基礎上精心設計“社會保障學”課程的問題,使其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與課程目標相一致;最后,需建立與PBL教學模式相適應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與傳統的評價標準不同,PBL 教學側重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應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等都納入其評價的標準中。
參考文獻:
[1]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2005,(32):12-20.
[2]崔炳權,等.PBL教學法的研究綜述和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7):105.
[3]馬強.從社會保障學科特性分析社會保障教學設計[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47-48.
[4]任曉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引入PBL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55-57.[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