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最小二乘法多元線性回歸,實證分析了政策扶持、經濟發展、自主經營等因素對取得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發揮的作用。深入剖析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根源,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政策扶持 管理體制 組織形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47-02
2003年,國務院開展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國家在財政、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諸多扶持,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并通過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的發行與兌付考核,設置了改革的外部正向激勵機制。經過近八年的改革和發展,山東省農村信用社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山東省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及影響因素分析
在中央銀行專項資金激勵、稅收優惠和相關考核機制的外部推動下,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內控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資金實力不斷增強,資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貸款不良率逐步下降,經營效益顯著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明顯提升,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逐步增強,在支持農民創業、農戶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成效的取得固然與農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加強、經營機制改善等內部因素有很大關系,但國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支持、經濟環境向好等外部因素的扶持和引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選取2003—2009年山東省的第一產業產值、政策扶持和貸款規模作為自變量,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農信社的經營利潤進行多元線性回歸:
Y=C+α1X1+α2X2+α3X3
其中,Y表示2003—2009年農信社的年度經營利潤,X1表示第一產業產值,X2表示政策扶持因素,X3表示農信社年末貸款余額。
該模型T檢驗、F檢驗和擬合優度檢驗均通過,顯示方程具備明顯的線性特征。其中對農信社年度考核利潤產生正影響的是第一產業產值和政策扶持因素。第一產業產值每增長1億元,農信社年度經營利潤增長0.1745億元;政策扶持因素每增長1億元,農信社年度經營利潤增長0.4015億元。而貸款規模每增長1億元,農信社年度考核利潤減少0.0667億元。
1.國家政策扶持對改善資產質量和財務狀況作用明顯。截至目前,國家政策共向山東信用社注入扶持資金215億元,其中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資金131.9億元,直接優化不良資產120多億元,票據利息收入、稅收優惠、保值補貼返還等因素直接增加利潤近100億元。從整體數量看,農村信用社歷年掛虧基本是由國家扶持資金來消化的。
2.地方政府支持作用不可忽視。各級地方政府通過股金分紅補貼、集中處置不良貸款等方式,大力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部分縣級政府為幫助信用社提高增資擴股能力、維護股金穩定,共對自身盈利能力差、無力實施分紅的信用社給予股金分紅補貼近5億元。全省近七成的縣市采取以可出讓土地、貸款、象征性資產等集中置換方式幫助當地信用社消化不良貸款,累計置換260多億元,完全消化這些不良貸款后,可向信用社實際讓利60多億元。
3.經濟大環境持續向好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改革實施以來,中國經濟處于平穩、快速發展階段,2003—2009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09%,山東經濟處于平穩較快增長期,為信用社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根源淺析
目前,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制約農村信用社長效發展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法人治理等深層次改革尚未取得實質進展。一是產權改革仍不徹底。股本金存款化特征明顯、結構高度分散的現狀決定了所有者無法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約束,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制”問題尚未明顯改觀。二是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理順。省聯社政企合一,職能定位不清晰,擁有對縣級聯社的人事任免、大額財務支出審批、大額貸款咨詢等實權,“法人管法人”的現狀決定了縣級聯社無法實現“四自”經營。三是法人治理結構仍不完善。“三會”制度流于形式,職責分明、合理授權、有效激勵與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真正形成。四是部分信用社經營困難的狀況仍未取得根本轉變。近年來,全省近七成的信用社采取了地方政府以可處置土地、貸款、象征性資產等整體置換方式集中處置不良貸款,短期內迅速改善了賬面資產狀況,美化了賬面指標。但從調查情況看,部分信用社雖然集中置換了不良貸款,但經營財務指標仍較困難,短期內無力進一步消化,單靠自身發展很難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農村信用社改革存在上述突出問題,從深層次分析,措施落實走樣、改革制度設計存在諸多現實矛盾、部分政策設計與目前環境不相適應是主要原因,制約著相關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
1.增資擴股的諸多限制影響產權關系的真正明晰。改革在股權設計上要求擴大入股范圍,廣泛吸收農民、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各類經濟組織入股,并限制單個法人和自然人的最高入股比例,導致單戶入股金額小、股東數量眾多、股權高度分散的局面,入股社員很難與信用社形成共同利益取向。部分信用社由于歷史包袱沉重、盈利能力低下,增資擴股毫無吸引力,只能以“退股自由、保息分紅”等承諾招攬股金,存款化股金在所難免。所有者的虛置導致產權關系仍處于混濁狀態。
2.省級政府承擔風險防范和處置責任與縣級聯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之間存在現實矛盾。改革后信用社的風險防范和處置責任交由省級政府負責,省政府通過省聯社對縣級聯社進行行業管理,省聯社從人、財、物等方面對縣級聯社嚴格控制,與公司法的要求相悖。縣級聯社以三權分離、委托管理和授權經營為基本內容的權利制衡機制難以真正形成,法人治理無法真正完善。
3.以縣為法人的組織模式對變化了的山東經濟發展需求形成制約。目前山東省農村經濟發展迅猛,企業和農戶對貸款額度和服務品種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仍以縣為單位構建的法人機構受監管資本、自有資金和人力資源的約束,在單一企業授信額度、產品的開發與創新、金融基礎設施的投入等方面明顯存在短板。諸多聯社當地優質客戶貸款需求趨于飽和,由于不能跨區域經營,導致部分資金閑置,影響資金收益。與此同時,部分縣市資金需求旺盛,而當地信用社資金實力不足,支農力度大打折扣。
三、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幾點設想
1.實施股份制改造,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一是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打破投資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勵金融機構參股或控股農村信用社,并帶動、推薦其他符合條件的優質工商企業投資入股,實現農村信用社的跨區域戰略合作及重組,進一步改善股權結構,在提高股東素質、強化股權約束的同時,加強區域間業務聯系,推動經濟合作。二是進一步提高單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或取消股東持股比例限制,提高股東話語權,強化約束機制,解決股東分散、內部人控制以及股東對信用社關心程度不高等問題。三是鼓勵和支持條件成熟的農村商業銀行擇機上市,拓寬資本籌集渠道。
2.明確省聯社職能定位,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堅持省聯社行使管理職責與不干預基層信用社自主經營的二元化統一,弱化省聯社的行政管理,按照市場化原則,強化業務指導和行業服務。或在做實省聯社的基礎上,逐步對基層聯社參股或控股,以資本為紐帶強化省聯社對基層聯社的股權約束,用參股控股方式改造現行的行業管理體制。
3.進一步深化組織形式改革,提高農村信用社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從山東現狀看,受省聯社成立時間較短、轄內信用社家數較多、區域經濟差異較大,信用社之間發展不均衡等因素限制,成立省級統一法人的時機尚不成熟。市級統一法人組織模式可以通過資金和人力的調配,有效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發揮整體優勢;可以削除目前多級管理體制中管理鏈條長、成本高、效率低下、資源內耗等弊端,有效實施規范化管理,通過資源整合,增強抗風險能力;可以減少核算環節,節約清算資金,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和運用效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
4.規范運作,切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三會一層”組織架構,安排當地政府、人民銀行、銀監部門等相關部門人員列席監事會議,切實發揮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督促其真正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制衡,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到位、監督有力、權責分明、協調運作的法人治理結構。
5.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針對農業高風險、低收益,農村經濟基礎較差的現狀,建立財政補償或進一步完善稅收優惠機制,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建立農業風險轉移機制,完善金融政策的導向機制,引導農村信用社加大信貸支農力度。[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