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沒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小企業的狀況如何。當前,中小企業發展正處于著力培育發展和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十二五”時期,應利用稅收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 稅收政策 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31-02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國共有中小企業1 100多萬戶,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中小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同時,中小企業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主力軍,數據統計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小企業創造了65%的專利發明、75%以上的技術創新以及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納稅額約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左右。國家工商總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8億,“十一五”期間累積吸納就業6 000萬人,為大量城鎮無業人員、農村剩余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國企分流人員等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中小企業已成為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在緩解就業壓力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目前中國中小企業也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征,突出表現為:科學發展的內生機制不健全;科技、管理、人才等支撐基礎不盡厚實;自主創新能力弱等整體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巨大困難:
(一)中小企業發展的要素制約日趨嚴重
一是資源和環境要素。能源高消耗支撐國民經濟高增長的外延式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沒有根本改變,中小企業的各種高損耗指標更高。二是生產資料要素制約。近年來,生產資源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如今年一季度,煤、油等動力燃料價格上漲9.2%,尤其是成品油價格受國外因素影響上漲17.81%,國內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1.2%,這增加了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的成本。但與此同時,產品出廠價格由于受國家調控物價政策的影響,同比僅上漲7.1%,大大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盈利空間。三是土地市場制約。在國家嚴厲土地政策下,中小企業向比以前更難以獲得所需土地,一些中小企業因此外遷。四是勞動力要素制約。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小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突出,“招工難”、“留人難”等問題普遍存在,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用工缺口普遍較大,為避免停產半停產,中小企業大多采取加薪或大幅工資補貼等措施招攬員工,導致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商務部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中國有30個省區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2011年又有12個省區市繼續上調,上調幅度在20%~25%之間。五是環保要素制約。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對許多以資源消耗為主的中小企業是不小的挑戰,許多“六小”企業面臨關閉風險。
(二)資金短缺、融資難問題突出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尤為突出。2010年央行連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截至2011年上半年央行也已年內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商業銀行準備金率升至21%的歷史高位。國內金融行業的信貸政策更加謹慎,已貸出的款項急于收回,新的貸款條件更加苛刻,這導致市場資金面明顯緊張,銀行信貸規模大幅消減,使得本已很脆弱的資金連“雪上加霜”,中小企業陷入融資困難、續貸不能、新貸無門、籌資無路的窘境。據調查,中小企業直接融資不足總需求的20%,造成中小企業后勁發展不足。
(三)經濟形勢突變使中小企業面臨風險
中小企業普遍資金不足、人才缺乏、技術水平低,因此一般無暇顧及企業管理,總處于低水平重復階段,難以實現經營規模擴張和質的飛躍。正是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素質普遍較低,一旦外部環境風吹草動,例如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宏觀調控趨緊,其關門率會大大提升。如2008年底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放緩,訂單減少使中小企業出口面臨較大困難,再加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利潤空間相對較小、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造成較大影響,處境相當困難。
三、對促進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一)提升對中小企業稅收扶持的法律層次
目前,中國實施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除《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于扶持小型微利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外,其余優惠政策大都散見于各種稅法規定或文件規章中,且內容變化頻繁,臨時通知、補充規定不斷,造成法律條文操作起來隨意性較強,稅法的穩定性差,不能滿足中小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可以將目前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加以分類整合,本著有所取舍、有所創新的原則,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做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通過提高稅法層級,增強中小企業稅收政策的權威性,提升征納雙方對中小企業稅收政策的遵從度,也有利于增強中小企業對經濟未來的預期。
(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度體系建設
現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體系還不十分健全,目前的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既分散在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出口退稅等各個具體稅種之中,在同一稅種中,也分散在不同的稅收優惠方式之中。例如在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既有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同時還有創業投資企業稅收優惠、動漫企業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這些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內容不少,但出臺的背景不同、時期不同,經過不斷修改、補充,已經沒有統一明確的思路。國外多數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貫穿了內容比較系統。中國應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增強中小企業稅收政策的系統性。可以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的規定,從中小企業創辦、發展、再投資、科技開發、甚至聯合重組等各個環節,分門別類的制定相應的稅收和優惠政策。
(三)明確對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的具體政策
1.對中小企業實施差別化的企業所得稅政策。目前,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優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稅率優惠,二是為有效應對金融危機臨時實施的減計收入優惠政策。實際上,上述優惠政策的實施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尤其是減計收入的優惠政策,該政策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實行50%減計收入和按照20%的稅率計算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造成中小企業受惠面較低,達不到預想的目的。建議對連續幾年穩健發展、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經營達到一定年限的中小企業實行差異化稅收政策,如按年限、規模、成長速度等實行減稅、退稅或者免稅政策,有效避免和降低中小企業壽命短、風險大、易于破產倒閉的風險,消除金融機構的憂慮;另外,對誠信經營、信譽良好、獲得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企業,分批次給予免稅或稅收優惠、退稅等政策鼓勵
2.實施適度寬松的稅收政策,培育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以稅收優惠為手段,培育中國具有技術性和創新性的中小企業發展能力。同時,要加快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應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通過稅收政策的傾斜促使中小企業加快調整生產結構,創造和引進新技術,實現產品結構的提檔升級,以適應中小企業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3.事事有利于增加自有資金和鼓勵投資的優惠政策。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或者金融機構以及擔保機構,給予貸款風險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對社會團體、大型企業、民間資本項中小企業注資所產生的稅收效益,可考慮在一定時期內降低比例征收,讓利于中小企業和注資方。為增加中小企業內部積累,建議可以對新辦企業實行定期稅收減免,對中小企業盈利用語再投資部分免征所得稅,普遍降低中小企業所得稅稅率、資本收益稅率或實行投資稅減免,以刺激資本向中小企業流動。
4.調整對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的方式。目前,中國對中小企業采取的稅收優惠方式比較單一,表現為減稅免稅多、其他形式少,直接優惠多、間接優惠少,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企業所得稅減免猶如“水中月、鏡中花”,大量中小企業游離于政策之外。筆者認為,中小企業面廣、量大,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應有所側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以培育中小企業競爭力為目的,實施適度的稅收政策傾斜,通過稅收政策傾斜促使中小企業快速調整生產結構、創造和引進新技術,實現產品的結構升級。例如,可以將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優惠政策適用于中小企業;也可以制定對于中小企業的加速折舊、技術開發準備金等稅收政策。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在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節能減排、開拓市場、擴大就業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使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技進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5.制定解決中小企業科技人才的稅收政策。為鼓勵中小企業吸引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如大學生等,可以考慮對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中小企業社保費補貼及稅收減免,以此增強中小企業吸納人才的能力以及中小企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為加大對中小企業人才培養的扶持,可允許中小企業提前介入對高校畢業生的職業培訓,實行“訂單式”培養,由此產生的培訓費用,允許中小企業在國家規定的職工教育經費列支標準以外據實扣除。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