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并且對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必須堅持吸收借鑒古今中外優秀社會管理文明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社會管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以人為本 執政為民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217-02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呢?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以求教于方家。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的具體體現,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如果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會走向歧途,背離其初衷。目前有些學者和媒體鼓吹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就是要向西方國家學習,大力發展所謂的“公民社會”、“第三部門”,并且認為作為社會組織的“第三部門”應當獨立于政府的社會管理體系之外。這些做法就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同時對西方社會的所謂“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只是看到其現象,沒有看到其本質。偉大革命導師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國家和舊氏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公共權力的設立。他認為,“在階級對立還沒有發展起來的社會和偏遠的地區,這種公共權力可能極其微小,幾乎是若有若無的,像有時在美利堅合眾國的某些地方所看到的那樣。但是,隨著國內階級對立的尖銳化,隨著彼此相鄰的各國的擴大和它們人口的增加,公共權力就日益加強。就拿我們今天的歐洲來看吧,在這里,階級斗爭和爭相霸占已經把公共權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個社會甚至吞食國家之勢的高度。”(1)對于這個問題,列寧在其巨著《國家與革命》中也有專門的論述[1]。從恩格斯和列寧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的公共權力在國家生活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并不存在離開公共權力的所謂獨立的“公民社會”和“第三部門”。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所謂的“公民社會”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的,絕大多數“第三部門”即非政府組織都有政府背景,都在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因此,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是社會管理的本質,正是出于社會管理本質的要求,我們必須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在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以后,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以人為本”。我們講的“以人為本”不是西方“人本主義”的簡單重復,而是有其全新的意義。那就是突出社會發展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社會發展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有效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黨的執政實踐中,就是“執政為民”。這里的“民”與“以人為本”中的“人”是相通的,其外延和內涵都是一致的。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要求我們要堅持把關心群眾生活放在首位。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往往就是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是熱點難點問題,也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心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心關心群眾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當前要求我們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只有這樣,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才真正堅持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
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吸收借鑒古今中外優秀社會管理文明成果
任何事物的創新都是在已有基礎上的創新,都要繼承和吸收以往創造的文明成果,否則事物的發展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是如此。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社會管理文明成果,值得我們很好的繼承和吸收。比如,中國的傳統社會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我們經常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就是道德教化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還有“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行為準則在引導人們行為,規范社會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去其內容代表的是一種封建地主階級的觀點外,其形式還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它能夠用十分凝練的幾個字,幾句話,概括整個社會的道德要求,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為維護社會的基本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要強調“以德治國”。特別是中央提出了“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我覺得“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的提出對于我們的社會管理可以說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但是如果更加凝練一點,加大宣傳力度,做到朗朗上口、婦孺皆知,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還有中國傳統社會的基層鄉紳自治制度,也可以給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與整個世界隔絕而單獨發展。因此,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要吸收借鑒國外社會管理的先進經驗。比如,一些國家十分重視法治權威,在全社會形成了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環境。其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在我們推進“以法治國”,建立法治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吸收借鑒。再比如,有些國家十分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社會管理。國家通過人手一張有行的社會保障卡和無形的科技信息網絡,把個人的就業、收入、誠信、守法等信息集中起來,這樣便于社會實施有序管理。還有一些國家社區服務、管理和自治的有益做法我們也可以吸收借鑒。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通力協作才能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但是,我們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社會管理一定會開創一個新的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