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信息失真幾乎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我們著重分析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執行主體——人的因素和造成信息失真文化根源以及解決這方面問題的治理措施。造成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在于作為會計制度執行主體的人的因素,而人的思想觀念又無時無刻不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會計人員的思維方式、處世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是深刻的,其負面影響是造成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文化根源所在。就此提出了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有關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 文化根源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92-04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核算的依據不真實或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虛假,不符合實際情況。會計信息失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削弱會計的經濟管理作用,阻礙經濟發展,危害非常嚴重。找出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當前會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造成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著重研究引起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以及受這種文化因素影響的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從傳統文化層面上探討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文化根源問題的分析
會計作為一項以提供會計信息為基本職能的管理活動,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中確定的會計核算目標:“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而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則是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必須滿足真實、相關、及時、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實性是最根本的要求。
然而,自1993年中國進行會計改革,借鑒西方先進的會計制度,實現與世界慣例相接軌以來,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為此,會計理論界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許多成果與共識。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從信息提供者(多數是企業)的角度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法規不健全。中國會計法規體系已初見規模。但《企業會計準則》、十三個行業《會計制度》、相繼頒布的具體準則共同起作用,狀況較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實施過程中顯現出不足之處。如對違法處罰規定中,使用“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詞語,缺少量的標準,可操作性不強,急需進行修改,出臺相應的實施措施。
2.會計理論不完善。現有的會計理論在很多方面還不能滿足完全客觀地反映經濟業務的需要。如會計期間假設,是人為地劃分時期,其結果必然與客觀事實有差距;貨幣計量假設,假設幣值不變,遇到通貨膨脹時,貨幣計量假設基礎上核算的會計信息就不能如實反映客觀情況。
3.外部監督乏力。上級主管部門為了權衡本部門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屬單位監督弱化;稅務機關以稅收征管為宗旨,注重稅款的繳納,忽略其他會計核算監督;審計機關重點是對預算內的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審計,不可能對所有企業實施全面的經常性監督。
4.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并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于自我保護,屈服于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5.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有些單位無視《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會計機構設置不健全,會計人員配備不合理,崗位責任制不明晰,會計交接手續不規范,缺乏有效的內部管理制度,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二)文化根源問題的分析
在1998年9—12月初,中國臺灣地區股票上市公司陸續發生財務危機,引發了股票掛牌價格持續下跌,進而套牢了證券金融公司及銀行,引起了巨大的金融信心危機,就連金融票券公司也發生跳票,影響面高達3 000億元新臺幣。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有關會計師事務所制造虛假業績和獲利能力造成的。臺灣地區在經濟制度上以私有制為基礎,其會計制度也是以西方國家的會計制度為藍本設計的,但卻達不到與西方國家同樣的執行效果。這說明問題肯定不是出在會計制度的本身,我們只能從執行這個制度的人這個角度去找原因。
無獨有偶,反觀中國大陸地區,在經濟制度上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形式,同時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會計制度體系,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會計制度體系,但同樣遇到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最著名的當屬銀廣廈事件。據《財經》雜志揭露,在銀廣夏的超常規巨額利潤中,1999年來自天津廣夏假賬的貢獻超過了75%,而2000年天津廣夏虛構利潤4.7億元,同年銀廣夏共實現凈利潤4.2億元,也就是說,除天津廣夏外,公司2000年其他業務凈虧損0.5億元。對于天津廣夏這樣一個重要的支柱,銀廣夏此次在編制2001年中報時竟然不得不將其抽掉。銀廣夏在2001年中報關于合并會計報表的說明中聲稱:“因公司所屬子公司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謊報利潤,且不能提供1994—1998年財務資料(據當事人稱已“丟失”),無法對其財務狀況進行核實和調整,所以公司中期財務報告中將其全部財務報表不予合并。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天津廣廈虛報業績和作假賬的結果。
海峽兩岸的政治、經濟制度雖然不同,但同是中華民族,所以我們只能從一個共同點去找原因。這個共同點就是文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是與精神生產有關的現象。而建立在社會文化結構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則是社會的人對其所面對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秀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定的文化(當做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中國會計人員作為中國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其思想觀念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而打下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對會計人員的思維方式、處世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通過了解和認識人的思想觀念上的根源,我們就能夠找到支配人的各種社會行為的思想基礎,找到改變人的傳統思想觀念的途徑,并最終改變人的行為方式,使之符合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三)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的影響
1.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思維方式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根本出發點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論語》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先了解和認識自己,然后再做其他事,這是一種內省式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要求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必須是全方位的,包括自己的身體狀況、思想狀況、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狀況、社會關系狀況等等。因此,當一個中國人被要求做一件事或要求別人做一件事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把這件事做好,而是考慮這件事做了以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對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產生了中國人所特有的“關系哲學”思維方式。這種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作為中國的會計人員也很難脫俗。當一名會計人員去審核一家公司的年度報告時,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把這項工作如何做好,而是會想如果認真檢查會有什么后果,馬虎過去又有什么好處。而對于被檢查方來說,自己拿出的虛假會計信息如果得到確認的話,不僅小集體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護,而且“數字出官”,領導還可以得到獎勵和提拔。所以被檢查方往往不擇手段以蒙混過關。而對于檢察方的會計師來說,按原則辦事,必然會違背“有來有往,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游戲規則”,自己的人際關系很有可能變得異常糟糕。幫助被檢察方混過了關,即使事后被察覺,由于“關系哲學”的存在,檢察方所受的懲罰對他并無大礙。犯錯誤所付出的成本遠小于犯錯誤所得到的收益。這也就是某些會計師進行財務審查時鋌而走險的原因。
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有一個特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思想的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商業因素的增強,使許多中國人在思想上又多了一層浮躁之氣。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很大,這種思想的存在使許多人對自己的認識偏差很大,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社會經濟管理體制處于過渡時期拼命鉆空子、撈好處,結果往往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處世方式的影響。中國人處世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庸”,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夫唯不爭,故無憂。”首先保證自己不得罪人,自然也不怕別人得罪自己。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工具就是“禮”。所謂“禮之用,和為貴”。通過實行“禮”來達到“和”的目的。這種“和”決不是信仰與追求上的團結的“和”,而是基于保護個人利益之上的“一團和氣”。你不破壞我的個人利益,作為回報,我也不破壞你的個人利益。這個以個人為中心的處世方式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它使人們產生了一種人人自危的心理。不管我怎么做,只要堅持原則得罪了人,自己就有一種危險感,害怕遭到打擊報復。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人口管理體制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往往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其次,人不可能永遠不遇到難題和困難,今天我放你一馬,算你欠我一個人情,明天我有事找你,難道你還不放我一馬。這種人情債式的人際交往在中國屢見不鮮。中國的會計人員不可避免要受到這種中國式處世方式的影響。而《會計法》本身的不完善也使這種處世方式得以大行其道。《會計法》第4條規定,“單位領導人領導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執行本法,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保障會計人員的職權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對會計人員打擊報復。”卻沒有規定單位領導人如果利用職權影響會計人員的工作,該受到怎樣的處罰,而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又該得到怎樣的保護。有法不依可以通過加強執法解決,無法可依卻會使有關當事人直接受到傷害。因此,作為生活于現實中的會計人員在自己的處世方式上往往帶有“中庸”的色彩。
3.傳統文化對會計人員行為方式的影響。中國傳統的行為方式最大特點就是“無為”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講究的是保護個人利益,對自己利益范圍之外的東西“不爭”。“無為”思想的本意是要求人們克制欲望,而在現實中卻演化成了睜只眼、閉只眼的消極處世態度,在個人行為上則表現為:第一,對見義勇為之事冷漠對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第二,對待自己的工作不積極主動,只做分內之事或整天混日子;第三,處理問題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特別是第二、第三種行為危害相當嚴重,因為它帶來的是整個社會效率的降低,大家都不肯多做事,人浮于事,使整個社會運轉處于一種松松垮垮的狀態。長期以來,政府機關辦事效率低下、相互推諉等惡習的形成,其思想根源也就在這里。
中國有1 200多萬會計人員,在多大程度上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不得而知。但在實際工作中,不肯積極學習業務,干工作馬虎應付,審查有關會計賬務時馬虎了事,對出現的錯誤知情不報,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單位領導做假賬行為也睜只眼、閉只眼等不正常現象的出現雖說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肯定與有關會計人員的思想觀念中存在著上述模糊觀念有關。這個問題如不解決,它的危害將是長遠的和潛移默化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然,這只是從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會計信息失真造成的不利影響,并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文化以及由其帶來的會計人員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方式的影響。任何事物都是兩方面的,恰恰這一點正區別了中西文化差異,更多的體現了中國較為人性化的特點,注重人際關系,更注重親情友情等等。
二、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文化方面的對策
從文化方面和立法方面的考慮,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特別是在1993年會計改革后,中國傳統文化和理念受到西方文化和商品意識的強烈沖擊。這種沖擊,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應。在接受西方會計制度的同時還應該接受西方會計人員的思維方式,職業精神。當然在學習西方的同時,立足點還應該是中國的國情,從根源上認識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從傳統上認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性。
1.要重視文化分析的重要性。在看到傳統文化弊端的同時,也要看到傳統文化中很多積極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在講究包容的同時,也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講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骨氣;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際原則;講一生正氣、兩袖清風的為人原則;這都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大力發揚的。只要我們能一分為二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把這個過程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中,我們的文化必然能夠引導我們的思想向好的方面發展。
2.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對違法收支不予辦理。在實施《會計法》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反普遍、處罰難辦。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會計法》的修訂工作,將修改《會計法》的不足之處,明確法律責任,特別是對將虛假會計信息提供給國家、社會、投資人,并導致損失的人員在《會計法》中規定給予重罰,詳細規定處罰的具體標準,提高《會計法》的可操作性,逐步廢止《企業財務通則》和眾多的行業會計制度,使指導會計工作的技術標準只有《企業會計準則》和各項具體準則,使具體業務核算必須遵循相應具體準則的規定,防范會計舞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要認真做好以《會計法》為中心的各項會計法規的宣傳工作,使各級領導和會計人員增強法制觀念,逐步培養出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
3.重視傳統文化與會計制度的協調關系,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傳統文化的弊端使許多在西方顯得天衣無縫的企業會計制度在中國卻漏洞百出。針對中國國情,首先還是要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設計上下工夫,把可能存在的漏洞都堵死,使之無空子可鉆。通過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實現會計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從而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如建立內部會計管理責任制,建立各種原始記錄管理制度、定額管理制度、計量驗收制度、財產清查制度以及各項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領報、審計制度等等,就可為會計核算做好基礎工作。
4.盡快出臺《監督法》,完善監督機制。中國人不愛管“閑事”的觀念的形成,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是中國當前法制不健全的一個反映。應盡快制定專門的《監督法》,對有關檢舉制度進行完善,對打擊報復檢舉人的行為制定出具體的量刑標準,依法保護檢舉人的合法權益,使會計人員敢說話、說真話。
5.加大執法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幾個環節要齊抓,凡是單位負責人授意、指使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社會利益的,必須依法嚴懲,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隨時發現,隨時處理,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國20世紀20年代經濟危機前后,虛假會計信息充斥證券市場,政府通過法律將會計責任明確界定給企業經營負責人,違法亂紀者給予重罰,較好地杜絕了虛假會計信息的泛濫。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6.要重視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的結合,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各高校在培養會計人才時,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同時還要注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職業道德素養,通曉專業會計知識,勝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工作的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對已從事會計職業的人士,應在加強會計人員專業知識后續培養與教育的同時,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使他們更好地開展工作,為社會服務。
造成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有著中國不同于別國的獨特因素。文章從傳統文化層面上探討原因危害和對策,著重研究引起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以及受這種文化因素影響的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進行了一些較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幾點解決這類問題的對策。希望這些對策能夠在現實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潘遠增.從近期多家臺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談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J].財會通訊,1999,(2):18-20.
[2]肖見軍.銀廣廈事件分析[EB/OL].國信證券鑫網,2001-12.
[3]毛遠航.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初探[EB/OL].中國會計網,2002-06-02.
[4]史東生.淺析會計失真的原因及其對策[EB/OL].中國會計網,1997-05-11.
[5]程戰.會計失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27.
[6]楊廷.中國會計現狀分析及其文化根源研究[J].財會通訊,2002,(12):12.
[7]葛家澍.當前財務會計的幾個問題——信息失真,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02,(7):12.
On the Cultural Root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PEI Yuan-kun1,XU Chen1,LI Ai-qin2
(1.Huaqiao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Quanzhou 362021,China;
2.Tibet N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Xianyang 712082,China)
Abstract:Accounting information misrepresentation is the problem that almost all enterprises have to face.Accounting information misrepresentation may caused by many reasons,and we focus on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misrepresent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which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and cultural root,and how 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e main reason for misrepresentation of accounting in China is that accounting system is affected by human factor,and people’s ideals,which com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mpact accounting staff’s way of thinking,life skills and behavior.Therefore,this paper could suggest some measures for this problem.
Key words:accounting misrepresentation;cultural roots;measures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