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來臨,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已經成為各國金融監管當局防化系統性風險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在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內涵、目標、主體、客體和政策框架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索,有共識,也有分歧,對中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宏觀審慎監管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宏觀審慎監管 系統性風險 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72-03
近年來,“宏觀審慎監管缺失是金融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日益成為各國金融監管當局和學術界的共識。與傳統只針對單個銀行機構穩健經營的微觀審慎監管不同,宏觀審慎監管強調從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的角度進行監管。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宏觀審慎監管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以期對中國構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有所啟示。
一、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
1.國外研究綜述。亞洲開發銀行研究院院長河合正弘和邁克爾·波默里諾(2008)從金融監管缺陷,貨幣政策在控制金融不平衡方面存在失誤和脆弱的全球金融架構三個方面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間接地說明了宏觀審慎監管的缺失導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Lo(2009),認為,全球金融危機表明僅僅依賴微觀審慎監管不足以維護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因為微觀審慎監管將經濟波動視為外生風險,忽視了金融機構行為本身的系統性內涵,因此,應當對現有金融監管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Stephen Morris和Hyun Song Shin(2009)通過建立系統性風險傳遞模型,論證了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不同,他認為,單個金融機構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并不一定能夠實現金融體系的穩定,相反還會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故提高某個機構償付能力的微觀審慎監管目標與維持金融體系穩定的目標之間根本不相容,有必要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2.國內研究綜述。成家軍(2009)指出,始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風暴對傳統的銀行微觀審慎監管政策提出了挑戰,即使單個金融機構本身是穩健的,仍然不能保證金融穩定的自動實現。夏洪濤(2009)通過對強化宏觀審慎監管是應對系統性風險的需要和宏觀層面的逆周期監管與貨幣政策調控具有一致性的論證,說明了實施宏觀審慎監管,是保證金融體系穩定的需要,是保證宏觀經濟穩定的需要。苗用旺,王亮亮(2010)認為,金融過度創新加大了系統性風險,金融市場同質性加劇了金融市場不穩定性,順周期性的擴張加劇了金融體系的波動,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促使了風險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這些都是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在經濟發展中有必要進行宏觀監管。王剛、李虹(2010)認為,監管者過分強調基于單個金融機構安全性的微觀審慎監管,會忽視金融機構行為的系統性內涵及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宋家生(2010)研究發現,金融體系的高杠桿率已使金融危機體現出新的特征,宏觀審慎架構是后危機時代各國金融監管的發展趨勢。張華(2010)則從道德風險、資本充足性問題、風險傳染和利益沖突等四個方面說明了綜合經營可能引致系統性風險的隱患以及當前的監管體制難以形成對綜合經營的監管合力這兩個角度說明了進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巴曙松、王璟怡、杜婧(2010)認為,在微觀審慎監管體系下存在“對系統性風險監管的缺失”和“對順周期的無能為力”兩大盲點,而宏觀審慎監管則能有效的彌補這些盲點。
二、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及內涵
1.國外研究綜述。國際清算銀行在20世紀70年代就首次提出如果僅僅關注單一機構的風險,容易失去對金融穩定的監管,進而提出應從金融體系的整體來構建金融監管的框架。Crockett(2000)對宏觀審慎監管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指出宏觀審慎監管是宏觀金融管理當局為了減少金融動蕩產生的經濟成本、確保金融穩定而將金融體系作為監管對象的監管模式。國際清算銀行(2001)將宏觀審慎監管定義為微觀審慎監管方法的有益補充,不僅考慮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同時從金融體系的系統性角度出發對金融體系進行風險監測,進而實現金融穩定。
2.國內研究綜述。項莉(2010)研究認為,宏觀審慎監管指的是系統性或系統層面的監管框架及其與宏觀經濟的聯系。它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橫向層面即特定時間內風險如何在金融體系內傳播;二是縱向層面即整體風險如何隨時間推移累積。
三、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
1.國外研究綜述。Borio(2007)從監管目標與最后目標兩個層面比較了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特點。在監管目標上,宏觀審慎監管主要是防化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是關注單家金融機構的安全穩健經營。在最終目標上,宏觀審慎監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產出下降,防止實體經濟下滑,而微觀審慎則是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維多利亞·薩博塔(2010)指出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則是確保整體金融體系能夠自我修復,并以此確保經濟周期中金融中介服務的穩定供給。
2.國內研究綜述。高志勇(2010)強調宏觀審慎監管目標應該是以控制系統性風險為中心,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與健康。項莉(2010)將宏觀金融監管目標劃分為風險目標、收益目標和社會目標。其中風險目標是首選目標,以減少金融危機對宏觀經濟損失,保證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為根本任務。在宏觀金融監管層面,首要保證金融風險的控制和金融系統的穩定,同時也要兼顧收益目標以及其他社會目標的完成。
四、宏觀審慎監管的主體
1.國外研究綜述。英國《改革金融市場》(2009)提出成立由財政部長為主席的金融穩定理事會,成員包括財政部、英格蘭銀行及金融服務管理局負責人,主要職責為分析和調查英國經濟金融穩定中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并做出反應。美國《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2010)也提出成立由財政部長為主席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成員包括財政部、美聯儲及相關金融監管機構負責人,主要職責是識別威脅金融穩定的風險、強化市場紀律和應對威脅金融體系穩定的新風險因素。而歐盟《金融監管體系改革》(2009)提出成立由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為主席的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成員包括歐洲央行及歐盟各國央行、監管機構負責人,主要職責是監控和評估宏觀經濟發展和威脅金融體系穩定的系統性風險。
2.國內研究綜述。梁敏(2010)建議,中央銀行應在宏觀審慎監管中發揮主導作用。尤其在中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下,由人民銀行承擔系統性監管職能是最佳選擇。同時她列舉了三大理由,一是人民銀行能借助于為制定貨幣政策進行的經濟和貨幣形勢分析對中國金融業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審慎分析;二是維護金融穩定是人民銀行的三大職能之一;三是中央銀行有最后貸款人的職責。朱小川(2010)認為在機構上,宏觀審慎監管者應包括中央銀行和其他金融業監管者,但又應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宋家生(2010)判斷中國現階段不需要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審慎監管的機構。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有各自的專長和信息優勢,在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中應從不同角度發揮作用,并承擔責任。張華(2010)分析,當前中國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組織模式構建應充分考慮中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宏觀審慎監管目標等要素,在保留現有分業監管體制下,建立監管部門和中央銀行、財政部之間正式的監管協調制度,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
五、宏觀審慎監管的客體
1.國外研究綜述。美國財政部報告(2009)綜合考慮規模、杠桿和相互關聯等因素,將倒閉會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的機構定義為一類金融控股公司,認為一類金融控股公司是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需要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便是雷曼兄弟和美國國際集團等大型金融機構的倒閉或財務困境。這些金融機構普遍具有資產規模龐大,業務復雜,杠桿化程度高,其倒閉和失敗將直接威脅到金融穩定,并在金融體系的支付、結算環節中占據關鍵角色,與其他金融機構聯系緊密等特點。
2.國內研究綜述。尹久(2010)認為,宏觀審慎監管應該從其本質入手關注系統重要性的機構、系統重要性的行為及系統重要性的產品。成家軍(2010)認為,宏觀審慎監管關注的是金融體系整體,也可以說是把整個金融體系當做是一個投資組合進行管理。具體來說,就是要對金融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的重要性重新進行評估,關注能夠對金融穩定產生重要影響的機構,并在監管資源配置方式適當進行傾斜。
六、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框架
1.國外研究綜述。英國金融穩定理事會報告(2009)指出宏觀審慎監管的工具包括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撥備、流動性和杠桿率等監管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為各國開展宏觀審慎監管,提供四種方法(包括網絡模型、關聯風險模型、困境相關矩陣模型和違約強度模型)測量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關聯度。英國金融穩定理事會報告(2009)提出宏觀審慎監管分析應重點監測以下五個方面的風險。一是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信貸定價、借款人的杠桿程度的影響;二是期限轉化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三是資產價格與其均衡水平的偏離問題;四是金融系統的杠桿率水平;五是影子銀行(比如對沖基金)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美國財政部報告(2009)指出可從兩個方面監測系統性風險的聚集程度。一方面,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通過信貸供給和資產價格兩個渠道的相互作用而成生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關聯(比如違約相關性和金融傳染)對系統性風險的放大和傳播。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2009)調查顯示,宏觀審慎監管工具最顯著的特征是逆經濟周期性,即當經濟處于上升周期和金融風險開始聚集時,加大監管力度;當經濟處于下降周期和信貸萎縮影響金融穩定時,適當放松監管標準。維多利亞·薩博塔(2010)認為,宏觀審慎監管需要一定的相機抉擇,但必須對其施加相應的約束以保障政策的透明度、責任性和前瞻性,建議制定完備的責任約束機制,從而形成“有約束的相機抉擇”的宏觀審慎機制,并且一國宏觀審慎制度需要得到國際合作與配合才能充分地發揮效力。
2.國內研究綜述。李宗怡、冀勇鵬(2003)指出中國實施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的可行途徑,一是監控銀行體系的隱性風險頭寸,二是建立問題銀行的市場出售機制。成家軍(2009)認為,逆周期的銀行審慎監管政策、宏觀政策之間的有效協調機制、及時有效的宏觀信息共享機制與預警機制是構建中國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框架的主要組成內容。郭田勇(2010)認為,建立一個全面且成熟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有兩方面理由:一是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審查機構和一個更加完善的監管約束機制,二是微觀審慎監管不僅要從個體金融機構角度出發,而且要在宏觀上得到適當把握與監督,否則極易擴大系統性風險,且難以保證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整體安全。朱小川(2010)建議,在監管內容上,宏觀審慎監管應關注國內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的實際效果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并充分注意國際宏觀審慎監管的發展趨勢;在手段上,多維度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將提供更為有效的監管分析;在配套設施上,中國應加強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并迫切需要完善相關金融交易的會計制度和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閆海(2010)分析指出,宏觀審慎監管需要監管工具的創新,主要包括構建風險預警機制、創新逆周期監管工具及改革最后貸款人制度等,中國應引入宏觀審慎監管以代替金融穩定,完善系統性風險治理的監管工具。李健全(2010)強調,在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監管改革應充分吸取西方國家教訓,從宏觀審慎角度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分析與評估,構建全面的金融業宏、微觀審慎監管機制。何德旭、吳伯磊、謝晨(2010)建議中國應盡快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監管的相關制度,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宏觀審慎監管指標。中國人民銀行大同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0)介紹了壓力測試、逆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措施、防范金融跨市場跨領域發展潛藏的系統性風險等三種宏觀審慎監管的方法和手段。苗永旺、王亮亮(2010)介紹了宏觀審慎監管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的三種手段:壓力測試、建立宏觀審慎指標和構建早期預警指標。
七、結論
綜合上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可以發現,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內涵、目標、主體、客體和政策框架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有共識,也有分歧。在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方面,各方普遍認為是為了彌補當前微觀審慎監管的不足;在內涵方面,絕大部分認為宏觀審慎監管是宏觀金融管理當局為了減少金融動蕩產生的經濟成本、確保金融穩定而將金融體系作為監管對象的監管模式,是微觀審慎監管的有益補充;在目標上,各方普遍是通過與微觀審慎監管對比,提出直接和最終目標;在監管主體上,有的認為需要成立新的機構來統籌宏觀審慎監管,也有的認為應發揮央行的主導作用,還有的認為加強各監管機構協調溝通就足矣;在監管客體上,各方都認為有必要將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作為監管對象;在監管政策框架上,各方主要集中在逆周期政策的運用、預警指標體系和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等方面。具體到現階段中國的研究成果,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深度和廣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可喜的是,包括人民銀行、銀監會在內的各有關金融監管機構都已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提上了議事日程。相信隨著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宏觀審慎監管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水平會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The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a stocktaking of issues and experience
[R].BIS Working paper,2010.
[2]Bank of England.The role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R].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2009.
[3]Borio.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J].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03.
[4]Borio and Shim.What can(macro-)prudential policy do to support monetary policy?[R].BIS Working Papers,2007.
[5]Crockett.Marrying the micro- 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BIS Speeches,2000.
[6]巴曙松,王璟怡,杜婧.從微觀審慎到宏觀審慎:危機下的銀行監管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0,(5).
[7]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
[8]朱小川.宏觀審慎監管的國際趨勢及對中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10,(3).
[9]何德旭,吳伯磊,謝晨.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理論框架及相關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6).
[10]李健全.系統性風險新認識與中國宏觀審慎監管探索[J].金融與經濟,2010,(7).
[11]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0,(8).
[12]夏洪濤.強化中央銀行宏觀審慎監管權限的思考[J].武漢金融,2009,(10).
[13]張華.對當前中國金融宏觀審慎監管組織模式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0,(8).
[14]李宗怡,冀勇鵬.對中國實施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問題的探討[J].當代財經,2003,(7).
[15]梁敏.關于宏觀審慎監管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10,(10).
[16]成家軍.宏觀審慎監管:概念、特點與政策框架[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9,(7).
[17]尹久.宏觀審慎監管:中央銀行行使的依據、目標和工具[J].武漢金融,2010,(8).
[18]王剛,李虹.宏觀審慎監管的邊界及其實現[J].新金融,2010,(11).
[19]高志勇.系統性風險與宏觀審慎監管[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0,(5).
[20]維多利亞·薩博塔.宏觀審慎政策的角色[J].金融發展研究,2010,(5).
[21]閆海.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創新[J].財經科學,2010,(10).[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