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出口、投資、消費進行分析,找出利率控制對之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但當經濟已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時,通脹加劇,不應該繼續壓低利率,加重通脹的發展!
關鍵詞:利率 出口 投資 消費 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57-02
在中國,作為資本價格的利率一直是被管控的,資本并沒有由市場進行優化配置。但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持續高增長,其增長的速度遠遠領先于其他的經濟體,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
我嘗試分析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
1.出口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主要是基于中國生產要素的廉價,特別是勞動力的廉價,而造成的比較優勢。最近兩年隨著工資的上漲,這種比較優勢正在縮小,但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各種先進技術的采用,這種比較優勢在未來還將存在很長時期。我一直認為中國國內與國外巨大的技術水平差距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是造就中國經濟奇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自由貿易的國際背景下,這種巨大的落差會促使技術和資本向國內流動,以尋找與中國國內廉價生產要素結合的機會。而中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國際市場空間,也有人為壓低生產要素價格的沖動。
這就好比一個窮困的人為找到工作而降低自己的工資是一樣的,只是這個窮人只有以比別人更高的勞動強度,更長的勞動時間,才能賺到跟別人一樣多的錢(在計件工資的情況下)。但隨著他經濟實力的增強,勞動技能的提高,他就應該要求上漲工資或更換工資更高的工作,而不應該再以犧牲健康為代價,超長時間工作來賺取金錢。國家也一樣,在發展初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人為壓低生產要素價格,可以為國家換取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以及國外的先進技術,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就應該關注于環境的保護和國家的長遠利益,放寬對利率,匯率的控制,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以上這段擇自我的“央行的職能”)。
在利率的控制上這會表現為對利率的壓制!促使更多的國內資本投資于廉價獲取的國外先進技術,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同時也減少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促進出口。當然這種行為也是對國內儲戶的盤剝,用普通民眾的損失來鼓勵投資和出口!這無所謂公不公平,發展才是硬道理!
2.投資。中國最大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其主要的投資方向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民間資本難以進入的大型項目。如公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發電廠、電網改造等電力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個特點:長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在其建設時需要有前瞻性,以避免以后改建時更大的浪費。如修公路,建設時如果只考慮當時的車流量,幾年后就有可能面臨改擴建。假如按現在的車流量只需要建四車道,考慮發展的需要而建成了八車道,但公路收費時,短期內又只能收到相當于四車道的錢,另外的四車道處于閑置浪費的狀態,資金的使用效率低。如果強行按八車道的成本計算目前的收費價格,又必然進一步抑制車流量,造成更大的浪費!政府在進行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時,由于財政資金的不足,主要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貸款,這也使政府有壓低利率的沖動。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矛盾,決定了其不能按市場化的方式獲得貸款,市場的目光是短視的,急功近利的,在各種廉價技術充滿市場時,經濟高速發展,但利率必然高企!
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社會其他的生產領域提供了更高的發展平臺,對促進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用著名財經評論葉檀的話,現在外資進入中國,不僅可享受廉價的生產要素,還可享受類似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這里我順便提一下高鐵,在溫州動車事故前,高鐵備受爭議的是其經濟性(能否盈利),動車事故后,是懷疑其安全性(技術是否成熟),稍微理性的是懷疑現階段的中國發展高鐵是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匹配?但我想說中國別無選擇,站在戰略的高度看,中國的人均資源匱乏,中國的未來不可能走美國式(坐在車輪上的國家)的發展道路,我們沒有他們那么多的人均資源!在節能環保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將各種快速交通工具進行比較,高鐵是最節能的!人均能耗只有飛機的1/12,汽車的1/8。所以我們不能自縛手腳,國外怎么發展高鐵是他們的事,我們走我們自己的路。
3.消費。最近十年中國消費升級給我最大感受是:房價高漲、汽車進入家庭、旅游的時興、奢侈品在高收入階層的盛行以及高檔煙酒價格的離譜。其中前三項對經濟的拉動最大,特別是住房。在住房公積金政策、按揭貸款政策的引導下,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領域,而建設住房的關鍵資源——土地又在政府的壟斷之下!于是房價暴漲,形成長達十年的大牛市!大量生產要素流入房地產業,也造成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扭曲。而政府控制下的低利率是房價暴漲的推手。現在要控制房地產的泡沫,我想關鍵還是要還原市場的本色。如住房公積金制度實質上是強制消費制度,不該買房的人由于要套取公積金也被迫買房,放大了需求。將住房公積金直接發到工資里,既可擴大內需,又可降房價。市場的事應該由市場決定,而不應該政府代替做主。農村宅基地不準流通也是阻礙市場發展的壞事,農民工進城做生意或買房,本可以將家中老宅抵押或變現,但政府的干預卻使他們失去了可能的資金渠道!而家中老宅的閑置又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農村宅基地的可流通增加了土地供應,也有助于房價還原其本色。
盡管我對政府之前對利率管制的行為表示理解,但并不表明在現在高通脹的背景下我仍然支持。央行大幅提高準備金率,而繼續維持低利率的政策,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了損害(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社會資金緊缺造成利率的實際價格雙軌制,滋生腐敗,但通貨膨脹依然如故。正確的做法是,降低準備金率,為經濟注水,同時提高利率到高于通脹的水平,這樣可避免老百姓為避免通脹損失而進行的強制消費,還原市場本色。至于因基礎設施建設而引起的地方平臺貸款,應由中央政府貼息補助,只是這樣中央政府就需要從自己的兜里掏錢,而不能再從老百姓的存款中掏錢去。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