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產資源開發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但也對開采區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閉坑礦山存在采坑散布、棄渣隨意堆放,土地資源占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隱患等環境問題。以新鄉市鳳泉區為例,分析閉坑礦山的地質環境現狀和治理成效,并提出了閉坑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建議。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 治理 閉坑礦山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154-02
引言
礦山開采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同時也可能產生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如,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質地貌景觀破壞等。這些地質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瓶頸[1]。特別是閉坑礦山,經濟價值已經不復存在,但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同時也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浪費。在這樣的背景下,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是當前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
一、鳳泉區礦山概況
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礦產資源主要為非金屬建筑材料泥灰巖、石灰巖。該區域礦業發展歷史悠久,有歷史記載的礦山開采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20世紀后期開始了大規模的無序開采,1999年底,鳳泉區有采礦單位50家,消耗掉1億多噸各類礦石,石灰巖、泥灰巖礦山多處變為深坑。但由于重開采,輕保護,使本區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區域內18家小型水泥廠用料來源已經瀕臨枯竭,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居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全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付出了犧牲資源、污染環境的代價。
2000年新鄉市、區兩級政府發布了禁采禁爆令,鳳泉區水泥用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全面停采。全區目前有12個閉坑礦山,主要是石灰巖礦和泥灰巖礦。石灰巖礦山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分將池西山)、峙山共四個。泥灰巖礦山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共八個。
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分區
(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1.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露天開采的礦坑周邊常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目前全區有石灰巖礦四處,由于礦體埋藏條件所限,礦山均在地表以下露天開采,形成較深的采坑,剝廢的廢渣石土無規則堆放,采面邊坡較陡。多形成高達數十米的高陡邊坡,坡度多大于70°,遇有不利結構面或結構組合時便會發生滑坡或崩塌地質災害。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危巖體較多,有些危巖體失穩,存在著安全隱患。
2.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鳳泉區區開采歷史悠久,目前屬于閉坑礦山,由于礦產資源的開采,致使山體殘缺不全,有些山頭已不復存在,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同時由于禁采多年,礦區內石漠化較嚴重,植被覆蓋率低。
3.固體廢棄物堆放及其污染。閉坑后礦體、任意堆放的廢石堆遺留在礦區,其對周圍環境危害也很大。在其逐步堆放的過程中,廢棄物所含有的大量的有害元素對堆放區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較嚴重[2]。
(二)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區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根據實地調查,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進行了評估分區 [3]。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已發生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難易程度、礦山開采方式、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分區原則以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主,兼顧礦區地質環境背景,突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礦山開采誘發和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作出綜合分級評估,劃分為嚴重區、較嚴重區。
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主要包括鳳凰山、駝腰山、青龍山、峙山石灰巖礦共四個。(1)鳳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鳳凰山面積約9.1km2,由于鳳凰山礦山開采時間較長,開采規模大,局部地段采場危巖體、高邊坡四處分布,有崩塌隱患,現場發現有一處滑坡。(2)駝腰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該礦區內礦渣較多,礦區面積較大約7.4km2,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長時間的開采使駝腰山山體破損,巖石裸露,植被破壞較嚴重,已經出現了輕微的石漠化現象。有些地段出現了危巖體,危巖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峙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據現場勘察,礦區面積約3.67km2,礦區內礦渣較多,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嚴重,山體大面積破損,植被破壞較嚴重。由于已經禁采多年,有石漠化的傾向,局部地段巖石松動,存在危巖體、危巖塊,有一定的安全隱患。(4)青龍山(分將池西山)石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青龍山礦區面積約13.2km2,礦區面積較大。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山體破損嚴重,山體基本被削平,巖石裸露,植被遭到破壞,已經出現了石漠化現象。
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包括金燈寺、五陵、何屯、墳上、老道井、東同古、東張門、西張門泥灰巖礦共八個。(1)墳上—五陵—金燈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金燈寺、墳上、五陵泥灰巖礦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2)老道井—東同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同古泥灰巖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嚴重區為開采新近系潞王墳組泥灰巖留下的采坑,主要開采白堊土、泥灰巖礦,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由于白堊土、泥灰巖礦的長期開采,在地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十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破壞面積達1.25 km2,深7m~8m,最深大于10m。老道井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五處,采坑坡面陡立,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3)何屯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何屯泥灰巖礦未進行過任何治理,開采后留下大小不等的采坑數個。坑內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新鄉火電廠緊鄰何屯泥灰巖礦,據現場勘察,采坑內有大量的廢水,系火電廠的廢水排入何屯泥灰巖礦。(4)西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礦山在剝離覆蓋層與開采泥灰巖礦過程中,形成的剝離物及廢石就近露天堆積,治理區內較大規模的渣堆就有七處,形成的采坑深達11m,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5)東張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較嚴重區。東張門泥灰巖礦有大小不等的采坑六處,最深達10m,剝離的表土及廢棄礦石就近露天堆放,占壓損壞耕地。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與成效
為改善新鄉市生態環境,構建北部綠化屏障,新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鳳凰山森林公園設想。此后,鳳凰山通過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廢棄地復墾等形式,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全區共植樹310萬棵。
為保護礦業遺跡,恢復生態環境,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報建立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對鳳凰山地區各類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對園區的危巖體進行了部分清除,對礦渣堆采取了清理、固化和擋土墻、護坡等治理手段,使得園區上述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大大減小,其危險性大大降低,園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通過植樹造林,多數地區植被初步恢復,礦渣堆已清理或造林固化,危巖體均已清理。昔日的荒山已恢復生機一片。鳳泉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約5.09km2,其中鳳凰山治理面積4km2,駝腰山治理面積0.5 km2,東同古治理面積0.36 km2,西張門治理面積0.23 km2。
四、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
雖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存在較多的有利因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公民環保意識增強,加大政策傾斜和投資力度,為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資源整合、礦業秩序整頓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些都為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創造了條件,參考鳳泉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功,初步探討了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路徑:(1)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政府部門、礦山企業和廣大公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要性的認識,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4]。(2)由于是閉坑礦山,因此應爭取國家或者地方兩權價款中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可與土地整治、工業園區、生態園區建設相結合。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推進土地開發,以地生財,為礦山治理籌措資金,把平整后土地作為工業或房地產開發用地或者生態園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集約效應。改變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機制,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合理的投資政策和收效分配政策,確保投資者利益。(4)對廢棄礦山整治出的土地,在用地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由于廢棄礦山整治投入較大,要建立“誰治理,誰受益”的激勵機制,把用地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廢棄礦山用地方面的有關政策,對治理出來的土地,給予一定的優惠,依法可優先取得該治理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以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治理的積極性。(5)為了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關鍵是在資金籌劃,分配及使用上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資金運作上的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南替,白利平.北京市齋堂鎮地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3):113-114.
[2]賈三滿,劉明坤.北京市礦山地質環境分析與評價[J].分析研究,2008,(2):21-27.
[3]鄒上,馬魁紅.海南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評估分區方法淺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9,(11):116-118.
[4]張建平,成民.西藏自治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治理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9,(4).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