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010年以來,國際外匯市場針對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問題做了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最終還是回到人民幣升值的幾大關注問題上來:人民幣為什么會升值?西方國家逼迫人民幣升值的真正目的又何在?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在哪里?針對人民幣升值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影響,又有什么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 原因 目的 利弊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55-02
一、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儲備持續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上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10月13日公布數據,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金余額同比增長16.5%;第三季度新增外匯儲備1 940億美元,創單季紀錄新高。二是美元持續下滑,人民幣升值預期上升。最近美元不斷貶值,美元貶值短期內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升值預期將增加,由于美元貶值,人民幣對歐元也相應貶值,最近歐元區也要求人民幣對歐元升值。三是西方國家不斷施壓,使得市場對人民幣升值問題格外關注。實際上,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參議院金融委員會為其舉行的提名聽證會上就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相信中國正在“操縱”人民幣匯率。西方七國集團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舉行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也再次要求人民幣升值。不僅僅是美國,歐洲也開始對人民幣匯率施壓。
二、西方國家逼人民幣升值的真正目的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重談人民幣升值的老調意在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讓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買單”。為擺脫金融危機,美國正在利用其美元的霸權地位,以及美元作為國際貿易計價貨幣的便利,執行“弱勢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貶值,而無理地要求其他國家貨幣升值。
有學者特別指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吁人民幣升值,背后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制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造成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國外鼓噪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人民幣匯率過低。有人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加入WTO以來,并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出口導致日本和歐美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認為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 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 031億美元。實際上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以及美元貶值的J曲線效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1/3,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近年來,中國對外經濟摩擦日益加劇,但更多的還僅僅局限于微觀經濟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國處于制度大調整階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美日歐等國施壓人民幣升值,使得制度性經濟摩擦在中國對外經濟摩擦中的份額開始加重。
三、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的積極影響
1.有條件地降低了進口產品的成本。在進口產品價格的漲幅小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升值會使進口的國外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進口成本。在這里要注意如果進口產品價格的漲幅大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那么人民幣升值則不利于進口。所以人民幣升值對于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的積極影響是有條件的。
2.國內居民出國旅游和留學的成本降低。人民幣升值,可以使人們花費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幣就可以到歐美等地區留學、旅游,例如去歐美留學如果學費為30萬元~40 萬元人民幣近兩年不變,則現在出國所交費用將比去年同期少交3萬元~4 萬元人民幣。在這里還是要注意國外旅游和留學所需費用的漲幅要小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否則此積極影響將不存在。
3.促使國內企業采取更加積極的手段提升競爭力。長期以來,國內企業通常以價格競爭優勢來與國內外企業進行競爭,而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那些單純依靠價格優勢取勝的企業將逐步被淘汰,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樹立品牌意識、創新意識,增強產品的技術含量。
4.可以減輕外債負擔。不論內債還是外債,從借到還都要經過一定的期限,而在此期限里,由于受匯率、利率的影響,債權人和債務人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對于中國的外債而言,作為債務人,隨著人民幣升值,到期需要償還的外債本息所需的本幣數量將相應減少,這樣可以減輕國家和負外債企業的債務負擔。
四、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的消極影響
人民幣升值是一把“ 雙刃劍”,它給經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中國現行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1.不利于中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其盈利水平與本外幣的匯率水平密切聯系。在出口產品國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本幣相對于某一國際結算用外幣升值的話,則意味著企業與以前相比出口換回的本幣數量減少,企業利潤下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如果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
2.失業壓力會加大。由于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出口企業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而這些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這樣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勞動者將面臨著失業的壓力。
3.金融風險會加大。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美元不斷貶值、中國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2008 年奧運會進一步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游資和熱錢會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進入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部分資金規模大、流動快、趨利性強,是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的潛在因素。
4.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的進入,造成中央銀行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貨幣供應量在持續增長,流動性過剩;同時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涌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其產生的“ 財富效應”將引起國內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這樣使中國目前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就這一點,我們每一個人在今年已經深有體會。
5.增加了債權人的損失。對于外債,作為債權人的國家和企業,隨著本幣的不斷升值,其損失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是美國的債權人,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過程中,損失很大。對企業而言也不例外。
五、將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的措施
1.針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消極影響提以下幾點看法:(1)盡可能的改變結算用外幣。在對外貿易中,要根據變化了或即將變化的經濟環境來選擇相對于比較有利的結算用外幣。既然國際上美元、日元相對于人民幣持續貶值,那么可盡可能的選擇其他的結算用外幣如歐元(到目前人民幣相對于歐元還是貶值的)或外幣組合,來盡量減少自己的損失。(2)學會靈活使用各種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對于有條件的出口企業適當采用外匯遠期買賣來套期保值,也可通過適當的美元貸款,來降低利息支出和匯差損失。(3)要集中精力靈活應變,充分借鑒他國經驗。《廣場協議》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迫使日本大的汽車制造商把企業搬到北美,這些企業在規避風險損失的同時,也造就了今天在北美市場上日本汽車占有1/ 3的份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國內企業可充分借鑒他國企業成功的經驗,集中精力應變。
2.要堅定不移的大力發展服務業,為增加就業創造條件。實踐證明,為一國提供就業崗位相對較多的是服務業,而非資本密集型或資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制造業)。
3.要加強金融監管、投資風險教育。由于各種原因,中國金融監管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并不完善,中國國民的金融市場投資并不理性,這些都為金融市場的動蕩埋下了隱患。因此迫切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和投資風險教育。
4.要采取切實有效的宏觀經濟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實踐證明,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問題上,單純靠凍結物價、工資的行政管制是不可取的,其結果只能導致價格上漲的速度更快,易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就中國目前的狀況而言應堅決果斷的采取緊縮銀根的貨幣政策,同時放開價格,讓市場來調節價格的走勢,指導資源有效配置。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報告[R].
[2]招商周刊.
[3]中國對外貿易年鑒[K].
[4]周春明.經濟全球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全球化浪潮——中國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與抉擇[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