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貝馬斯剖析了系統和生活世界兩個概念,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產生根源及表現形式給予了揭示,指出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單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是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根本途徑。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對于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諸多重要啟示,但它夸大了語言的作用,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關鍵詞:系統 生活世界殖民化 交往合理性 哈貝馬斯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273-02
哈貝馬斯是當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第二代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哈貝馬斯在《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交往行為理論》等著作中剖析了系統和生活世界兩個概念,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產生根源及表現形式給予了揭示,指出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單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是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根本途徑。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論對于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諸多重要啟示,但它夸大了語言的作用,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一
要理解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含義,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系統,什么是生活世界。在《合法化危機》、《交往行為理論》等著作中,哈貝馬斯提出了“系統”和“生活世界”的概念。哈貝馬斯認為,一種完整的社會理論,必須是系統和生活世界并重而互不偏頗的。哈貝馬斯說:“就生活世界而言,我們所討論的主題是社會的規范結構(價值和制度)。我們依靠社會整合的功能(用帕森斯的話說就是:整合與模式維持),來分析事件和現狀,此時,系統的非規范因素是制約條件。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要討論的主題是控制機制和偶然性范圍的擴張。我們依靠系統整合功能,用帕森斯(T.Parsons)的話說就是:適應與目標達成,來分析事件和現狀,此時,理想價值是數據?!盵1]哈貝馬斯認為,社會是由系統和生活世界雙層結構組成的,要把社會同時構思為系統和生活世界。
所謂系統,主要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它是以權力和貨幣為中介、媒體組織起來的。它體現的是目的合理性,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何謂生活世界?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為的背景假設,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儲存庫。杜爾克海姆把生活世界的區別過程理解為文化、社會和個性的相互交錯出現,哈氏認為我們必須對這些現象,作為生活世界的結構因素加以引進和解釋。文化、社會、個性作為生活世界的三大要素,分別貫穿在交往行為內的涉及文化模式的理解過程、涉及合法制度的協調行動過程和涉及個性結構的社會化過程這三者之中,即“文化再生產”、“社會整合”、“個體社會化”這三種再生產過程中。
二
何謂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哈貝馬斯看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的是系統侵入生活世界的各種關系中,使生活世界越來越商品化、金錢化和官僚體制化。通俗地說,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的就是現代社會的市場機制和官僚制的權力侵蝕了原本屬于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非市場和非商品化的行為領域。
哈貝馬斯分析了導致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認為,內因是第一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哈貝馬斯看來,系統合理化的強化和系統的入侵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外部原因,而生活世界自我調節功能的弱化則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內部原因和關鍵所在,這一點直接起因于技術統治論成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
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自身調節能力的弱化是由科學技術意識形態造成的。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導致人們喪失了對交往行為的興趣,喪失了對文化、道德和政治活動的興趣,由此導致生活世界逐漸失去了自我調節能力和反思能力,當系統入侵時無力抵御。
哈貝馬斯從文化、社會、個性三個層面分析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現象。哈貝馬斯認為,隨著市場規律滲透到并控制著文化商品流通領域,批判意識逐漸轉換成了消費觀念,公眾之間的公共交往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同質化的個人接受行為。批判主義逐漸消失了,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公眾淪為商品拜物教的奴隸,社會則喪失了文化共識,陷入到了一盤散沙的狀態。
在社會一體化層面,社會的整合被系統整合的模式所取代,調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是通過以語言為媒介的行動者之間的交往來形成,即不是根據平等主體之間的公開的理性辯論并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通過非民主的、不平等的政治權力的運作模式強行進行整合,以達到社會一體化的目標。
在個性層面,由于原本屬于私人領域和公共空間的非市場和非商品化的活動被市場機制和科層化的權力所侵蝕,人成為了“單向度的人”,人的精神的“內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對社會系統控制與操縱的內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為“工業文明的奴隸”。
三
如何消除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呢?在哈貝馬斯看來,根本途徑就是要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
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在哈貝馬斯看來,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承認和重視共同的規范標準。什么樣的規范才是有效的?哈貝馬斯提出兩條原則來檢驗。(1)普遍化原則。按照普遍化原則,“一個規范的有效性前提在于:普遍遵守這個規范,對于每個人的利益格局和價值取向可能造成的后果或負面影響,必須被所有人共同自愿地接受下來。” [2](2)話語原則。話語原則指出:“僅當那些規范得到(或能夠得到)所有受影響的人,且他們是有能力作為實踐話語的參與者同意,才能要求成為有效的?!盵3]互主體性或普適主義是哈貝馬斯特別強調的在交往行為中應該遵循的共同規范。互主體性在哈貝馬斯看來也是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礎。二是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哈貝馬斯認為,語言是交往行為的基礎。交往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語言行為。要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需要在對話中,首先,語言具有可領會性,也就是合乎語法;其次,語言要具有真實性,所作陳述合乎實際情況,或具備實現的前提條件;再次,語言要具有正當性,指的是所說的話要遵循正當的社會規范;最后,語言要具有真誠性,也就是指說話要言出心聲。三是要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哈貝馬斯認為,按照話語理論,人民主權原則所說的所有的政治權力都來源于公民的交往權力。“話語產生一種交往權力,并不取代管理權力,只是對其施加影響。影響局限于創造和取締合法性。交往權力并不能取代公共官僚體系的獨特性,而是‘以圍攻的方式’對其施加影響?!盵4]這種圍攻是通過憲法的授權、權力分工和公共領域的壓力來實現的。實際上,哈貝馬斯是要限制國家對社會的干預,形成自主的公共領域,在這里人們通過自主交往培養自由的政治人格和民主的政治文化,相互學習,喚醒社會的團結意識,從而使公共領域成為一切政治權威的基礎,將政治權力最終置于人民和公共領域的參與和監督之下。
四
哈貝馬斯分析的由于目的合理性侵入生活世界導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現象在當代中國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對于中國的執政黨和政府以及理論工作者來說,如何抵御目的合理性對于文化、社會規范以及人們的個性結構的影響,避免金錢和權力因素侵蝕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系統確實是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系到民族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哈貝馬斯設想的方案是拯救和重建理性,以交往合理性概念取代片面的目的合理性概念。這一抽象的哲學設想在現實中的具體實現途徑即是要強調民主的對話、討論,將民主的對話、討論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礎和中心,通過對話、討論,逐步提升國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道德實踐意識。筆者認為,生活世界殖民化現象的產生,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人們的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要消除這一現象,需要的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發展經濟、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等方方面面進行努力。哈貝馬斯提倡的民主對話、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道德意識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從哈貝馬斯的一些具體論述和觀點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借鑒。
語言在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理論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哈貝馬斯把超越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偉大使命交付給了一種理想化的語言使用規范的建立。
但是事實上,語言如何能夠承擔起如此的“重負”呢?對于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語言的作用是相對的、有限的、有條件的。哈貝馬斯過分夸大了語言的作用,他沒有看到語言背后的物質基礎和實踐根基。馬克思主義認為,語言起源于物質性的生產實踐的需要,作為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都是社會存在特別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反映。
哈貝馬斯試圖創造一種取消一切差異(權力、財富、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理想的話語狀態,以實現交往合理化和生活世界合理化,以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克服資本主義的危機,這種改良設想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確實,只要存在私有制,存在剝削,存在競爭,要想實現完全的自由平等的沒有強制和壓迫的對話是不現實的。只要資源稀缺存在,人們從自身利益出發,不可能完全真實、真誠、正當地說話。而消滅私有制和剝削、消滅貧窮并不是通過提倡交往理性,進行對話就可以完成的。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理論的失足之處就在于把語言交流、交往理性看做社會進化的主導力量,而不是認為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更替中起決定作用。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交往理性的發展程度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方式的發展水平。所以,我們不能脫離生產方式的完善和發展而空談交往理性的發展,更不能把交往理性作為社會進化的決定力量。
參考文獻:
[1] 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
[2] 哈貝馬斯.包容他者[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5.
[3] 哈貝馬斯.道德意識和交往行為[M].劍橋:MIT出版社,1998:66.
[4]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8.[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