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信息網絡已經滲透到高校研究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德育也不例外。基于研究生廣泛使用網絡的現狀,比較分析了傳統研究生德育與網絡環境下研究生德育的差異,由此提出了網絡環境下研究生德育體系的構建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信息網絡 研究生德育 體系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311-02
21世紀的今天,信息網絡技術已經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作為高等教育最高層次的研究生,已經成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團體,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已經與網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但是網絡上的信息良莠混雜,很容易誤導研究生的思想,導致固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的歪曲,給研究生德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些問題,傳統的德育途徑已經顯得捉襟見肘。因此網絡時代要實現研究生的德育目標,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就應當依據當前的現狀,重新構建研究生德育途徑的體系。
一、傳統研究生德育中的問題分析
從現狀來看,大多數高校研究生德育教育,依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德育工作者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的德育模式。另外,高校的管理機構、研究生班級組織、黨支部也參與了研究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管理,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通過對傳統德育分析后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傳統德育途徑的單向性。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德育課堂,采取的仍是單向灌輸教學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很明顯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沒有互動性溝通性,導致德育方法呆板且教學形式單調,已經嚴重與研究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社會閱歷不相適應。另外,德育工作者也不能很好的把握網絡時代研究生的思想變化,生活和學習的特點,僅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教案,采用舊的單向灌輸教學,導致了德育課堂的枯燥無趣,德育工作者應該結合信息時代研究生心理特點,發揮網絡德育雙向溝通的優勢,改變傳統德育的單向性局面。
2.傳統德育方法的片面性。傳統德育方法忽視了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差異性。因為信息網絡時代的研究生,主體意識突出,他們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注重憑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在德育的過程中,要讓研究生主動的去學習,去接受德育的價值觀。如果僅僅通過外力把德育的內容強加給研究生,他們是不會消極接受的,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僅起不到應有的德育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對德育的排斥和反感;另外,還要注意研究生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個體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個性和風采,采用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是不符合研究生個體差異性要求的。應該根據個體差異,積極引導研究生對德育進行思考,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其個體差異性,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構建積極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德育方法的機械性和靜態性。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導致溝通方式的變化,所有網絡成員可以自由選擇溝通方式,如即時通訊、微博、郵箱、博客等,網絡成員自身擁有完全自主權。面對自主開放的網絡平臺,傳統德育方法已經顯得機械僵化,缺乏靈活性,德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重新塑造德育課堂,改變傳統德育方法的機械性和靜態性。此時部分高校采取了自建網站進行德育宣傳,但是還有很多局限性。網站的內容大多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一些網站甚至是傳統課堂內容的翻版復制,僅僅是課堂教案的展示,使得德育網站成為擺設,不能發揮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時效性特點,導致德育方法的機械性和靜態性弊病不能根除。
二、網絡環境下研究生德育體系的構建
在網絡時代,傳統的德育體系存在著上述的一些問題,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必須重新構建信息網絡時代研究生德育途徑體系。新的體系要從以德育課堂為中心變換到以研究生為中心開展德育工作,調用網絡時代所有的資源和力量,尋找實際有效的德育途徑和方法,建設好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一)變革傳統德育課堂
在信息網絡時代,要重新審視傳統德育課堂,改變呆板的教學方式,增強與同學的互動,完成從單向的灌輸教學向雙向溝通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課堂德育的成效,繼續發揮其針對性強的優勢。
德育工作者還可以采取單獨談心的方式,針對少數研究生的特殊情況區別對待,有差異性的開展德育工作,不能僅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案授課,在德育的過程中尋求新途徑新方法改變傳統德育的單向性、片面性和機械靜態性。網絡時代信息的公開性,導致了傳統教育中,教育者信息優勢地位的喪失。研究生群體又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團體之一,他們熟悉互聯網,精通網絡知識,而傳統德育工作者普遍出身社會學科,存在計算機操作和網絡技術水平差的問題,在接受新鮮事物時缺乏敏銳性,這就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補充網絡知識,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發揮各組織機構的德育作用
1.研究生管理部門負責研究生學習期間的日常工作,對研究生從管理上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并且有對研究生學習生活期間表現進行獎勵和懲罰的權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對研究生進行管理和教育,這種教育如果方式得當,其效果將是不可忽視的。
2.各個高校都有研究生的班級組織、黨支部及各種社團組織。首先,這些組織的管理者是學生干部,可以發揮他們的骨干和模范帶頭作用,幫助其他研究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學生干部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研究生的思想狀況,發現其中的不良思想和動向,及時反饋給德育工作者;最后,這些學生社團組織有著數量多和輻射面廣的特點,可以把德育的內容融入到社團活動中,無形之中開展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促進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三)挖掘和利用網絡的德育優勢
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與傳統的德育教育是不同的,因為網絡的參與者之間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參與網絡活動是完全自愿,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擾和控制,并且參與者身份一般都是隱匿的,這些特點注定了網絡德育的不同之處和特殊之處,所以不能簡單的把傳統的理念搬到網絡德育中,要遵從網絡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溝通的雙向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特點,找到切實有效的德育途徑。
1.挖掘校園網絡的德育優勢。研究生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群體,網絡已經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生的學習和日常管理都是依靠校園網絡完成的,校園網絡是他們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優勢,把德育的內容,以各種形式融入校園網絡中,達到在無形之中對研究生德育的目的。
2.賦予“紅色網站”新的活力。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紅色網站”僅僅是擺設而已,建立之后無人訪問或者訪問很少,并不能發揮“紅色網站”應有的紅色宣傳教育目的。究其原因是這些網站內容單調無趣,建立者只重視對其硬件和技術的建設,卻不能抓住網絡社交的特點,讓“紅色教育”活躍起來。建設者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活動的特點,參與者之間是平等的、隱匿的和自由的,只有網站的內容生動有趣,從網民的角度進行網站建設,才能引起研究生的主動參與,達到“紅色網站”應有的德育目的。
3.引導網絡社區的話語權。網絡已經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成為休閑娛樂的一部分,網絡上信息良莠混雜,而研究生的思想又正趨向于成熟階段,他們自身的辨別能力還不夠,此時要想讓研究生不被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毒害,德育工作者就要占領網絡休閑社區,積極引導網絡社區的話語權,與毒害信息斗爭,給研究生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休閑環境。同時也對網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精通德育理論知識,還要熟悉網絡社交的語言,了解網絡交往的特點,這樣才能才能在社區中有更好的互動交流,主導網絡社區的話語權。
4.建立網上心理咨詢中心。部分研究生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難以啟齒,導致心理問題的積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網絡溝通的一個特點就是隱匿性,咨詢者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身份為外人所知,因此建立網上心理咨詢中心是必要的。這樣有心理陰影或疑慮的研究生,可以匿名通過網絡與德育工作者或心理咨詢師,無所顧忌的溝通交流,緩解心理壓力,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另外,通過網上心理咨詢中心,德育工作者還可以收集到研究生的個體心理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指導研究生的德育工作。
(四)發揮研究生導師的德育作用
研究生在校培養過程主要是在導師的個人指導下進行的,導師與他們接觸最多,影響最大,導師的一言一行都對研究生有著不可忽視的潛在指引,這種指引作用是無形的、深層次的。在新的德育體系中,要讓導師承擔起研究生的部分德育工作。導師既要做知識的傳播者也要做學生人格的引導者。導師在傳授知識、指導科研工作的同時,要以育人為己任,務必求真,把好的價值觀無形中傳遞給研究生,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總之,網絡的發展改變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傳統的德育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必須依據網絡時代的特征和要求,開拓新的德育途徑,建立起網絡時代德育途徑新體系,以便更好的對研究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而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和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倪洪章.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楊直凡,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構建與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7).
[4]胡鈺.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5]劉秀倫,谷文陶.網絡環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0,(7).[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