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科學總結、借鑒了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黨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現階段調和國內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在當前,深入剖析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客觀依據對于深刻領會其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更好地堅持和貫徹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依據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11-02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當前,深入剖析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客觀依據對于深刻領會其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更好地堅持和貫徹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注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張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創造者的原理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要實現全面、協調發展,要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進步,要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共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聯系、發展的規律;科學發展觀注重可持續發展,力求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人與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的觀點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理論。
二、科學發展觀是新時期黨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建國以來,我黨的社會發展思想演變經歷了一個從不成熟—逐漸成熟,從不完善—逐漸完善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諸多寶貴的發展思想,如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和戰略,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經濟建設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等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提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務;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等,使我黨的發展思想實現了一次重大飛躍,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迅速發展。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立了“三個代表”思想,指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了社會發展是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黨的發展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茖W發展觀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同時,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注重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兼顧,強調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它指明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解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什么是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標志著我黨對于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階段。
三、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論
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講話中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1]。這三者的內容緊密相聯,辯證統一。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徑,它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共同富裕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茖W發展觀繼承、發展、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思想。首先,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繼承、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中的發展生產力思想。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不是單純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它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注重發展的科學性、全面性、協調性,以實現又好又快、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其目標。 其次,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它把群眾物質需要的滿足、物質利益的保護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要求,也深化了人們對發展目標的認識。
四、科學發展觀科學總結、借鑒了國內外的發展經驗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發展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和完善,當代國外發展現的演變歷經由經濟增長觀—綜合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發展觀的演變。二戰后形成的經濟增長觀,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是衡量發展的主要標志。經濟增長發展觀對經濟發展、積累財富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這并未解決社會在收入分配、社會結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杜絕 “有增長而無發展”現象的發生。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在反思經濟增長發展觀弊端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把發展看做是經濟增長、政治民主、文化教育、社會轉型等各種因素在內的綜合發展過程。這種發展觀的局限性在于雖然強調了當代發展,但沒有考慮到后代的發展空間問題。20世紀80年代,人類社會在獲得經濟空前繁榮的同時也遭遇可再生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這使得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當代與未來的發展關系,可持續發展觀由此應運而生。20世紀末,西方國家把發展觀的視角從物轉向了人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忽視社會和人的發展則不是真正的發展。建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大體也經歷了一個從重視經濟增長—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過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經濟增長,國家的工業化水平;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在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及時地提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全面發展的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新時期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充分分析國內外發展觀演變歷程、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五、科學發展觀是調和國內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在取得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主要體現在文化失調、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等方面。一是文化失調的現象十分嚴重。市場經濟在不斷的改革、發展中已經逐步趨于完善,物質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然而,與之對應的各種制度、規范、觀念以及人的素質等非物質文化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非物質文化發展的滯后性已成為制約物質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二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從1980年開始,每隔十年來看,“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基尼系數分別為312美元、0.23339美元、0.384946美元、0.4172460美元、0.48美元”[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在穩步增長,然而基尼系數也在增大,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貧富差距在加劇。據統計,“2006年,中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為128 593.1億元,占全國比重的55.7%,中部地區生產總值為43 218億元,占全國比重的18.7%,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39 527.1億元,占全國比重的17.1%”[3]。從總體上看,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地區發展部平衡問題較為突出。三是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凸顯。龐大的人口基數,資源的過度開發、資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已經顯現,已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主要瓶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 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一百三十三位。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 20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2006月中科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對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進行排序,中國位列績效最差國家之一,排在第五十四位。”[4]綜上所述,只有以新的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來統領社會主義發展實踐才能更好地解決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李雅楠.從基尼系數看貧富差距[J].經營管理者,2008,(17).
[3]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4]張卓元.經濟增速致力轉變增長方式[J].人民論壇,2006,(5).[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