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高校校園是高校自身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構建和諧高校校園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制度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關鍵環節、重要保障和治本之策。
關鍵詞:制度文明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治本之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311-02
構建和諧高校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和諧高校校園不僅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引領、示范和推動作用。構建和諧高校校園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制度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關鍵環節、重要保障和治本之策。
一、制度文明建設的內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曾明確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制度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1]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制度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2]文明表現為人類的一種進步狀態,制度文明是人們規范社會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積極成果。制度文明包含兩個方面:社會活動及社會關系制度化和制度文明化。社會活動及社會關系制度化是指人們的各項活動及各種社會關系都納入法治的軌道,通過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這樣既提高制度的社會效益,又能消減和消除因制度缺失和制度不當給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所謂制度文明化是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必須體現社會基本的價值追求,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
二、制度文明對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性
一個校園能否確立積極向上、和諧共生的良好風氣,教育固然重要,但法制的健全、制度的完善更為關鍵。教育是溫和的,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做;制度是強制的,要求學生必須怎樣去做。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遠性。
1.建立秩序,穩定人們的心理預期,是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自然前提。高校和諧校園作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的文明校園,應該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組織。制度健全并完善就能使高校校園和諧統一、步調一致、同向運轉,實現共有目標;制度的欠缺會直接導致高校校園種種不和諧現象的發生[3]。民主法治,內含制度建設;公平正義,需要科學的制度來體現、來維護;安定有序,也必須依靠完善的制度來保障。因此,健全并完善各項制度,確保校園里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
2.制度具有穩定性、根本性和長期性的特征,它是構建和諧高校校園的根本保證,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而且其強調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在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不和諧因素,需要穩定的制度支持,“制度在社會中處于權利和義務相對的地位,與既定地位的個人所處的情境結構相對,并且它們規定了制裁和使之合法。”[4]因此,制度化建構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3.制度文明建設是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它是高校和諧校園得以建構的主要手段和途徑。首先,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程序制定科學的制度,能夠體現出高校的公平正義,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校校園氛圍;其次,通過制度的充分教育和學習,能夠使高校師生正確理解學校的公平正義,提高其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更好地守護校園的公平正義,從而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增進高校校園的和諧 [5]。最后,通過制度的貫徹執行,能夠維護和增進高校校園安定有序的局面,推動高校和諧校園建設。這種體現以人為本、公平、自由的制度設計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成果。因此,大力加強制度文明建設,無疑將豐富政治文明的實踐,使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實施。
4.制度文明建設為和諧校園的構建提供強大動力。鄧小平說,“制度建設問題在我們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6]通過建立健全高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大制度貫徹執行力度、完善制度反饋機制,不僅可以維護高校師生的合法權益、預防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同時還能夠保障高校工作的正常運行、保證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是一切社會主體的根本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規章制度是學校依法治校、科學管理、保障學校工作有序開展的必然要求。制度建設不僅是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手段、途徑和重要保障。
三、在和諧校園構建中制度文明體系建立的幾個關鍵點
和諧校園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協調發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影響并制約著高校內外的各種行為,保障著高校和諧健康發展。和諧校園構建中制度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宏大,涉及范圍極其廣泛,本文不可能一一贅述,但有幾個關鍵點需要重點把握。
1.堅持良好的管理運行機制,為和諧校園的構建提供保障。和諧校園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園。構建和諧校園是一項艱巨而系統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形成一種促進校園和諧的運行和管理機制,使全校師生和諧共處、共同作戰。一是要堅決貫徹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正確處理好“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之間的關系,做到職責明確,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二是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建立健全集體議事決策制度;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學術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中的決策咨詢作用,發揮教授及學術帶頭人在治學中的骨干作用;四是要建立監督制約機制,充分發揮教代會、民主黨派和群團組織的作用,不斷提高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校務公開的水平;五是建立激勵競爭機制,營造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人人和諧相處、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和氛圍。
2.堅持貫徹制度創新理念,將制度約束和人性化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校的實際工作內容告訴我們,“以人為本”絕不是“隨心所欲”。我們絕不能用“以人為本”作為不服從管理,不遵守規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從“人本”的角度出發,將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和人性管理有效地結合起來。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制度使學校像鐘表的自動裝置一樣,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靈魂。哪里制度穩定,那里便一切穩定;哪里制度動搖,那里便一切動搖;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亂狀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和高級人才的輸出地,其制度建設更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個復雜完整的系統工程,否則就不能達到保障學校的預期目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認真學習、宣傳制度,讓每一名師生知法守法、誠信待人,以有利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干群關系、同學關系,也便于其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有助于人們對他人的行為作出道德評判,有助于全體成員認可現行制度并產生較強的凝聚力。
3.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完善的制度反饋機制。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而言,“可持續”與“發展”是矛盾的。可持續意味著由一組穩定的機制維持平衡,而發展則意味著“馬太效應”,打破平衡,從而逐步放大每一步努力的成效。制度反饋機制是衡量制度是否有用、是否適宜的一種信息反饋模型,它是制度建設的延伸,是根據制度實施的結果來作出判定的,實際上也就是一種評價制度。評價制度是學校各項制度的核心。評價學校一項制度的好壞,除看這種制度是否符合學校發展規律,更要看這種制度能給學校帶來什么,是經濟利益還是社會效益。建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反饋機制,意味著在制定執行制度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制度存在的環境,環境不同,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就不一樣,意味著制度總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建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反饋機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惡性后果的出現,減少不必要的矛盾沖突,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避免決策出現重大失誤,也是實施科學管理,發揮制度更大效用的保障。
四、結語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制度是生產力的第一推動力。制度與和諧是矛盾的,制度具有約束性,和諧須給人以自由度。和諧的校園離不開一定制度的約束、規范及引導,更需要制度來保障,制度更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第一推動力。高校和諧性制度建設,根本體現于既要有利于教師、學生樂于遵守制度,又要有利于形成和諧校園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胡錦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
[2][美]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4:3.
[3]何貴林.通過和諧性制度建設構建高校和諧校園[J].教育與現代化,2007,(3).
[4][美]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梁向陽,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5]葉偉軍.科學的學校制度是實現校園和諧的根本保證[J].高教高職研究,2007,(26).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