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工資實際增長率達到3%以上,企業職工的養老金替代率將會在50%以下。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設置應該令其儲存額利率與社會人均收入增幅同步。改革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來實現社會公平的道路漫長而又曲折。如欲解決待遇不公的問題,除了把待遇高者向下拉,把待遇低者向上抬也是一個辦法。
關鍵詞: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個人賬戶存儲額;工資水平實際增長率
中圖分類號:F840.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074-02
一、標準個體養老金替代率①的計算
首先,筆者假設用于計算的標準個體:(1)城鎮某企業的一名普通職工,個人繳納繳費工資的8%計入個人賬戶、企業繳納繳費工資的20%計入統籌;(2)繳費年限為三十五年,60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為139個月。這樣的標準個體其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繳費期限的三十五年內,為了剔除通貨膨脹、人均收入增長等因素的影響,筆者再為計算設置為如下三點前提條件:(1)剔除通貨膨脹后的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實際增長率為0;(2)該標準個體的工資收入水平始終嚴格等于全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3)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利息嚴格等于通貨膨脹率,即可以用剔除通貨膨脹后的個人賬戶最終存儲額的現值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現值進行比對。
下面進入計算的步驟。
步驟一:計算個人賬戶最終存儲額的現值。
設全社會平均月工資水平的現值為A,則,個人賬戶最終存儲額的現值=A×8%×12×35=33.6A
步驟二:按現值計算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替代率=(A×35×1%+33.6A÷139)÷A=35%+24.17% =59.17%
到這一步,計算結果恰好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發布的《關于印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宣傳提綱〉的通知》中所述“以職工繳費年限三十五年退休為例……改革后目標替代率將達到59.2%,其中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增長為35%,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調整為24.2%”的內容相一致。可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上述《通知》中所隱含的計算條件正是筆者上述列出的。
如果經濟中僅僅存在通貨膨脹而不存在收入增長,那么可以說上述計算結果是有代表性的。但是,如果考慮經濟增長的因素后,計算結果將會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說養老金替代率將會有大幅的下降。下面讓我們加入經濟(收入)增長因素后,重新再來看一下計算的結果。
需要追加的條件應該是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實際增長率,這一數字可以用“實際人均GDP增長率”減去“人口增長率”的差值來近似代替。以工資水平實際增長率1%為例,計算的結果如下:
個人賬戶最終存儲額=12A×8%+12A×1.01×8%+12A×
1.012×8%+……+12A×1.0134×8%≈58A
養老金替代率=(A×1.0135×35×1%+58A÷139)÷A×1.0135=35%+20.31%=55.31%
進一步按上述計算方法整理出的工資水平實際增長率為1%~8%時的計算結果(見表1):
二、問題分析和解決之道
通過以上計算我們看到,加入經濟(收入)增長因素后,如果工資實際增長率在0%~3%之間,養老金替代率大約在60%~50%之間的水平;如果工資實際增長率達到3%以上,養老金替代率將會在50%以下。雖然很難準確預測社會實際人均工資收入在未來二三十年內的增長率,但是考慮到中國經濟截止到目前高速的增長形勢,即便保守地將實際工資增長率估計為3%,那么上述標準個體的養老金替代率也將達不到50%的水平。
如果在中國一個工資收入始終能夠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保持一致的人,遵守法規在三十五年內一個月不少地持續繳納養老保險金,其所得到的養老金替代率尚且不能達到退休時社會平均收入的50%,那么可以想見在收入金字塔中處于平均收入水平之下的更廣大的普通民眾,退休時的境況將會更加艱難。
以國際經驗來說,將全社會的平均養老金替代率水平設置在60%左右應該是比較適度的。根據中國各收入階層的人數和收入水平的實際情況,需要將一個標準個體的養老金替代率設置為什么水平,由于需要精確的統計分析作支撐,筆者不敢妄下定論。但是,如果60%的國際參考水平合理的話,那么筆者認為,只有將收入水平大于或等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階層的養老金替代率設置在60%以上,令其可以較輕松地維持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這樣,占社會大多數的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中低收入階層才能在退休后維持基本生活水平(養老金替代率50%~60%);收入水平更低的低收入階層也才能憑借養老金勉強維持生計(養老金替代率低于50%)。由此看來,中國設置的59.17%的養老金目標替代率水平也是有合理性的。只不過由于存在經濟(收入)增長的因素,目前的目標沒有達成的可能而已。
那么,如何實現收入水平等于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階層,即標準個體的養老金替代率達到既定的目標(59.17%)呢?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由于基礎養老金總是依據發放時點的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來確定,因此可以不受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影響,以繳費三十五年為例,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嚴格等于35%。而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即便利息部分可以抵償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存在社會人均收入增長率越高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越低的現象??梢?,若要實現59.17%的總目標,關鍵是要讓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達到24.17%。那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個人賬戶儲存額的利息既能抵償通貨膨脹的影響,又能抵償社會人均實際收入增長的影響。
仍以標準個體來衡量,如果個人賬戶儲存額始終與社會人均收入增長率同幅增長,那么第一年存入的0.96倍的社會平均月工資(設社會平均月工資為A,則A×8%×12=0.96A),到該標準個體退休時其金額就變成了當時社會平均月工資的0.96倍,第二年、第三年……第三十五年都是如此。也就是說該標準個體退休時的個人賬戶儲存額是當時社會平均月工資的33.6倍(0.96×35)。而33.6÷139=24.17%,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正好是前述目標。
目前中國各地區的個人賬戶儲存額利息水平基本上都是參考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設置的,而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又是市場上具有很強代表性的利率水平。所以,如果把個人賬戶儲存額的利率設為社會人均收入增長率,就要求我們找到一個如何補償社會人均收入增長率與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之間差額的方法。
為此筆者按照上述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替代率的計算方法,試算了一下如果將企業繳納的20%的部分也按照通貨膨脹率水平計算利息,在不同的收入增長率水平下,可以實現多大的替代率(即企業繳費替代率)。同時,筆者將上面計算的個體總替代率以及和企業繳費替代率的合計數也一并列示(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如果把企業繳費部分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的話,即便收入增長率在三十五年的時間跨度里高達8%——這么高的增長率亙古未有——總的替代率仍然高出目標值4個百分點。所以,企業繳納的養老金完全可以用于補償名義GDP增幅與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差額。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設置應該令其儲存額的利率與社會人均收入的增幅同步,社會人均收入增長率與市場利率之間的差額部分,由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金予以補償。應該將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金補償上述個人賬戶利息差后的余額用于轉移支付。在公務員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推進步履維艱的當前階段,我們如果能按照上述建議先從調整非公務員的養老金制度入手,應該可以更早地在一定程度上消減養老制度二元化帶來的待遇不公,也可以更早地解決非公務員的后顧之憂。這對當前中國通過擴大消費盡快走出衰退的經濟政策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關于其他的問題
建議提到這里,我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果企業為個人繳納的養老金在補償個人賬戶利息差之后,已經所剩無幾,那么35%的基礎養老金從何而來?公務員的養老金發放來源又在哪里?這些問題的確都需要細致分析以探尋其解決之道,比如應該更快地實現社?;鸬脑鲋?、應該加大財政向養老方面的投入力度、應該盡快打破當前的二元體制等等。
本文對這些問題無法給出全面解決方案,但是希望通過本文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當前為企業職工設置的養老保險體制其實際結果與體制設置的初衷相背離的事實,希望通過本文能夠讓更多的人在關注公務員養老體制改革之外將目光投注到非公務員的養老體制改革上。因為,如欲解決待遇不公的問題,除了把待遇高者向下拉,把待遇低者向上抬也是一個辦法。[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