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分析方法對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課程設置陳舊、實踐課程比例過低、專業培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等問題,因此應重點從創新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74-04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東北農業大學具有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的老專業,1982年招收本科生,1985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具有本、碩、博三級學位授予權,現在該專業是黑龍江省重點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為黑龍江省的新農村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根據學校要求進行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那么原有的培養體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課題組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進行了分析。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調查
(一)調查方法
根據不同年級本科生學習和對專業掌握的特點,本次調查主要是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大學二、三、四年級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共計發放問卷83份,收回問卷83份,并利用Excel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調查。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該項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有70%的學生對現有專
圖1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調查
業的課程設置是認同的(即認為課程設置合理或比較合理),可見該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夠被大多數學生所認可,但仍有30%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的課程設置有不合理之處,而課程設置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1)理論知識太多,實踐機會太少;(2)高校未形成其獨有的教學特色;(3)各學科間的聯系程度不夠緊密、不同課程的內容有重復和交叉;(4)課程門數太多(見圖2)。
圖2課程設置不合理之處的調查
2.專業課授課內容及實踐性調查。專業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以及日后的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從下頁圖3、4、5可以看出,從專業課授課內容來看,70%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的授課內容陳舊,其中26.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的授課內容很陳舊;從專業課的內容與實際結合程度來看,有50%以上的學生仍然認為所學的專業課具有實際性,56.6%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的學習會對今后的工作有所幫助。
3.師資素質滿意度調查。無論何種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課的設置,均要由專業教師來實施,專業教師在本科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培養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東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共有專業教師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講師3人。本次調查中學生對師資的滿意度為93.3%(見圖6),其中專業教師的專業學術背景、個人魅力及責任感三個方面最令學生滿意,由此可見教師的素質是被學生們所認可的。
4.教師授課方式及學生參與度調查。關于教師授課方式的調查結果顯示:互動式、問答式、討論式的授課方式學生較為喜歡(見上頁圖7),只有20%的學生喜歡教師單向的傳授方式。從上頁圖8中也可以明顯的看出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進而表明學生在課堂上更希望與老師和同學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
5.學生能力培養狀況調查。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學生希望高校在實踐教學中應主要側重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決策能力的培養(見圖9);在理論教學中應重點側重專業技能培訓和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見圖10)。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主要是圍繞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展開,許多關系到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進程的重大問題先后成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重點。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農村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協調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但從總體上看,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領域仍然主要在宏觀領域,尤其是經濟體制、經濟政策方面,與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不相適應。
2.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不適應農業、農村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農業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以服務三農為特色的專業,為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是這個專業的教學使命和天職。當前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與當前農業與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如課程體系結構沒有及時調整,課程內容陳舊,相互脫節與重復現象突出。不同類型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明顯趨同。人才培養缺乏學校和地域特色,畢業生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技能特長與農業需求、社會需求和區域需求相脫節。
3.課程設置中實踐課的比例過低,實踐課程效果難以達到。由于實踐課程開展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沒有實習基地,教師理論課程工作量較大等,因此實踐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比例過低,從這次調查的情況顯示,學生也認為實踐課程是弱點,希望多開展實踐課程,從而加強自身的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動手能力。
三、關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幾點思考
1.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方針,以本科教育為主,努力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適用型人才;保證“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根據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業務規格,始終強調堅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思想,定位于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立足經濟管理,面向基層,面向社會服務第一線的辦學宗旨,堅持以基本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主線,構建以應用性和實踐性為基本特點的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體系,建立學校與經濟管理系統、社會經濟部門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加大現代化教學媒體手段的運用力度。
2.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為實現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必須從整體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優化。改革中要堅持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的多樣化、實用化、個性化、綜合化、精于化,合理安排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課等課程的比例關系,避免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和相互脫節。不斷更新和凝練課程內容,把農林經濟管理研究領域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與滲透反映到課程內容中來。
3.加強實驗教學和實踐性教學。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形成以實驗教學為基礎,以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為重點,以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為補充的相對獨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目標明確,層次分明,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逐年加大實驗室投入力度,及時更新實驗、實習教材,不斷充實實踐教學內容。通過農業經濟學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及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擴大實驗室的開放力度,實驗室不僅為學生實施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及參加各種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形成質量較高的研究報告,而且每個學年度都有半個學期面向學生開放,為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提供必要的實訓場地,保證畢業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季莉婭,史金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大眾科技,2008,(4):178.
[2]毛迎春,黃祖輝.中國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的發展與趨勢[J].福建論壇,2006,(4):14-15.
[3]王雅鵬.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建設與創新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4,(4):78-83.
[4]何忠偉,王艷霞,夏龍.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12):45-48.
Investigation 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 Hua,GUO Xiang-yu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It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and the results are followings:some courses are out of time,the practice courses rate are low,the cultivation can’t satisfy the students’ need.So we should build new cultivation system.
Key word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talent cultiv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