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吉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通過對省內典型地區的實地調查走訪,發現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存在地區之間不平衡、缺少政府引導支持等多種問題。依據走訪調查的實際情況,提出推動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地調研;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108-03
引言
此次調研地區包括吉林省8個地級市的16個經濟發展程度相似的村屯,包括長春市的衛星村、大于村,吉林市的沙河子村、鎮東村等。在每個村屯中隨機抽取60戶居民進行走訪并發放調查問卷,平均每個村屯回收有效調查問卷50份。從中統計出吉林省各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情況。
一、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情況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不均衡。近年來,隨著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開展,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數量不斷增加,但各地區勞動力轉移數量不均衡,同一地區的不同村屯轉移數量也有差異,表1是此次調研中吉林省部分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對比,對比分析發現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地區間的轉移數量差異很大,通化市、遼源市、松原市等部分地區轉移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巨大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性別失衡。從性別結構上來看,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多以男性為主。下頁表2為吉林省部分地區已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性別比例。
本次調研數據顯示,男性勞動力在勞動力轉移總數中平均所占比例約為61%,是女性的1.5倍多。盡管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女性勞動力輸出所占比重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從總體上看,仍然以男性勞動力為主,男女勞工比例依舊失衡,也因此許多留守婦女負擔加重。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年齡結構失衡。吉林省轉移輸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大部分是青壯年,其年齡結構及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
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后,大部分從事體力勞動,所以轉移的勞動力以青壯年為主。近年來,農民外出務工現象較為普遍,很多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由于沒有務農經歷,不斷加入到打工行列,外出就業群體呈現低齡化趨勢。
4.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從調研結果來看,農村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與文化素質仍然偏低。已經輸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初中文化水平約占60.4%,高中文化水平約占7.3%,小學文化水平約占9.5%,僅有10%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接受過專業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供給與非農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文化層次上存在著嚴重錯位。
二、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面臨的困難
1.政府對剩余勞動力轉移缺少引導。政府在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下的工夫還不夠,農民工培訓幾天就能上崗,而且其接受的培訓內容只是簡單業務知識及注意事項,關于技術和技能、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的培訓涉獵極少,培訓效果并不明顯。相關服務部門的工作不到位,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平臺機制,造成勞動力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農民工就業缺乏穩定性。
2.城鄉歧視較為普遍。以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來界定身份的戶籍制度,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就業準入方面,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城鄉歧視,限制了工業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經濟體系被分為不同的性質,使進城務工農民無法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待遇。
3.農民工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相關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農民工的勞動就業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經營權等具體內容,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民進城務工無法享受與城鎮工人同等的保障和福利,抗風險的能力很弱。拖欠或克扣工資、工傷事故得不到賠償等侵權行為時常發生。
三、關于推動吉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1.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各級政府應切實抓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嚴格控制失學率,普及高中教育,鞏固和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從而提高農民整體的文化知識水平。同時,建立培訓管理評價機制,加強政府對整個培訓過程的有效管理,并優選出績效高的培訓學校和機構,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政府還要加強對農村青年勞動力在創業方面的培訓,幫助農民工樹立創業意識,尋找創業機會,提高其創業所需的各種技能,提高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消化能力。
2.減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不利影響。改革戶籍制度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中之重。吉林省政府在改革戶籍制度過程中應該尊重市場作用、尊重城鄉一體化規律,適當采取傾斜的制度改革,抹去戶籍之間的各種福利差距,取消身份限制和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之間的壁壘,使城鎮和農村居民平等地享受教育、就業機遇和社會保障福利。
3.加強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力度。加大保障力度并對企業用工實行嚴格的監管,完善相應法規,最大程度改善制度缺失問題。廣泛推行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制度、過渡性養老保險制度,開發新的險種,針對農民工的特殊性質,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對于不按要求為農民工辦理保險的企業,政府應給予警告或勒令停工等處罰,從根本上杜絕農民工事故無人管、農民工生病治不起等現象的發生。
4.政府提供正確的就業引導。農民外出打工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信息不對稱,這就需要政府在勞務對接中發揮其應有作用。政府應聯合各地區的勞動人事部門,定期發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導培訓就業方向,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信息傳導機制,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謀得就業崗位,實現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良好對接。
5.加快城鎮化建設。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發展鄉鎮企業,拉動當地經濟,走鄉鎮與城市相結合的發展道路。鼓勵企業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積極改善農村水、電、交通、通信網絡、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不健全的現實狀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首先建立農村文化站、圖書室、農業科技普及站、電影放映站、衛生站等服務設施試點,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并陸續在其地區推廣。
6.提高農村內部消化能力。目前吉林省待開發的農業資源潛力巨大,有效開發水果、蔬菜、花卉、藥材等經濟農業項目,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要進一步抓好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經營,發展龍頭企業和循環經濟,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
7.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跨國輸送。政府或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對外承包工程的項目,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跨國輸出,針對勞動保障、工資等問題,與國外企業協商,既能得到最有利的就業條件,又可以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同時,應盡可能地安排農民工集體生活,減少身在異鄉的種種不便。
結論
通過此次對吉林省部分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實地調研,發現只有不斷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才能更好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這不僅需要農民自身加強學習,增強就業意識,更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引導與支持。各級政府應當建立規范統一、職責明確的管理機構,加大對進城務工農民的服務力度,建立完善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王新利,陳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分析——基于拉尼斯—費模型[J].農業技術經濟,2011,(2):50-55.
[3]趙夢遠,賈立平.促進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對策性思考[J].特區經濟,2011,(2):178-180.
[4]張婭.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2):82-85.
[5]歐陽峣,張杰飛.發展中大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動因—— 一個理論模型及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0,(9):4-16.
[6]肖云.新形勢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境與對策[J].社會科學戰線,2010,(8):210-213.
[7]李心市.談新形勢下農民工的職業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9):191-192.
[8]宋士云,張憲昌.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機理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9,(8):118-121.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