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省擁有著中國2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區域,漁業資源豐富且優質。而伴隨著近幾年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出口加工業已經成為海南省創匯的主要產業之一,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現狀以及該行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對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在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并對該行業今后的發展之路提出自己的分析策略。
關鍵詞:海南省;海洋經濟;水產品;出口加工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157-03
海南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風景優美、海域廣闊,擁有著中國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區域,就海洋面積來說海南省在中國是實實在在的海洋大省,漁業資源豐富且優質。但是,從海洋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海南卻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省份中的小省。廣東省擁有4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福建省有13萬平方公里,浙江省是26萬平方公里,而這些沿海省份2003年的海洋經濟總產值都是1 000多億,而海南省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卻只有200多億元。究其原因是海南水產品的深加工生產滯后,產品互補性差,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低附加值多,高附加值少,單項產品多、綜合利用少。水產品的深加工增值滯后是阻礙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這正是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海南省的海洋經濟要騰飛則必須加快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
一、海南省海洋經濟的背景
海南省是全國最大的海洋省,所轄海域面積200萬平方公里,南北縱跨1 800多公里,東西橫跨1 000公里,相當于中國渤海、黃海和東海面積之和的2倍,占全國海域總面積的2/3。全省瀕臨海洋的市縣有海口市、三亞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樂東縣、東方縣、澄邁縣、昌江縣、臨高縣和陵水縣等12個市縣和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省所轄海域共有海島(含礁和沙洲)280個。海南島海岸線總長1 528公里,占全國大陸海岸線18 000公里的8.5%。沿岸天然港灣68個,其中主要漁港24個。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漁業資源極其豐富。海南省已記載的各類海洋生物超過3 000種,隸屬于海綿、腔腸、軟體、甲殼、棘皮和魚、蛇、龜、獸諸類動物和藻類等。其中,魚類資源1 064種,有經濟價值的約40多種,約占全國150多種的26.7%。體形較大的有黃鰭金槍、鰹魚、鯊魚、馬鮫等。個體較小的有金帶黃鯛、扁蛇鰹、白卜鮪、燕鰩、真鯛、石斑魚、鸚咀魚、鯔魚等,尤以石斑魚、真鯛、馬鮫、金槍魚等價值最高產量最大。
二、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發展的現狀
1.海南水產品養殖狀況。海南全省擁有海洋捕撈生產漁船2.1 萬艘,總功率85萬千瓦,直接從事海洋捕撈生產勞力10萬人。2008年海洋捕撈產量207萬噸,海洋捕撈產量及產值占漁業總產量、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69%和49%。海水養殖近年來一直是海南省海洋漁業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2008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2.1萬公頃,海水養殖產量達22萬噸,海水養殖產量及產值占漁業總產量、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15.8%和31%;淡水養殖乃是海南省水產養殖的傳統漁業,2008年全省淡水養殖面積達5.3萬公頃,淡水養殖產量達24.5萬噸,淡水養殖產量及產值占漁業總產量、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16%和13%。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已經成為海南省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2008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了21萬噸和15萬噸。深水網箱養殖作為海南的新模式正在大力發展。2008年,全省養殖水產品產量45萬噸,豐富優質的漁業資源為海南省發展水產品出口加工業提供了原料保證。
2.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現狀。隨著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對于海洋漁業的重視,水產品出口加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加工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品種不斷增多,市場銷售也得到不斷擴大,初步形成冷藏包裝、魚片加工、對蝦加工、魚粉加工、藻類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藥及工藝品等的加工產業。據統計,目前全省水產加工企業共有140多家,水產品年加工能力41萬噸,其中以魚蝦類水產品加工為主的企業有32家。目前海南全省有23家企業獲得HACCP認證,10家企業獲歐盟注冊。隨著國際市場對水產品需求量的不斷擴大,海南省水產加工品種也不斷增多,各種干制品、冰凍品種達110多個(其中速凍加工產品32個,小包裝干制品60個,藻類加工和保健藥品品種20多個)。羅非魚、對蝦、帶魚等已經成為了海南省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品種。
2000年以來,海南省水產品加工出口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水產品加工出口由2000年的6 000噸,出口額2 248萬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萬噸,出口額3.9億美元,也分別增長了18倍和17倍。2008年,全省羅非魚、對蝦、帶魚出口額分別達1.2億美元、1.4億美元和7 123萬美元,三大類水產品出口額占了海南全省年出口總額的85%。美國、韓國、日本成為了海南省水產品出口的三大市場,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除此之外,海南省鮮活和冰凍水產品已經進入大連、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成都、廣東等20多個主要城市,水產品加工和出口儼然已經成為了推動海南省海洋漁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發展動力。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也由過去的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擴大至歐盟、英國、意大利、荷蘭、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墨西哥、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
1.水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嚴重不足。海南省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在出口貿易這方面起步較晚,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大多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產的,所以技術基礎較差,市場體系也不健全,和外省的加工出口企業相比而言其加工技術、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精深加工能力普遍較弱,一些高檔高附加值水產品如即食式、精包裝水產品加工出口不足,限制了外銷市場的占有率。目前,海南省只有不足1/3出口企業有生產面包蝦、壽司蝦和熟蝦,而且其生產的品種和數量都不多,且出口產品中精加工產品比例較低,而以粗加工或半成品出口占有的比重比較大。許多企業在包裝上不考究,在品牌上也不是很重視,缺乏創建品牌的意識。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帶魚雖然是海南省出口的主要產品,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自己的品牌。可以說海南省水產品加工能力雖然在規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提高其加工工藝,創建其品牌的意識上還沒有引起較高的重視,跟不上國際水產品市場的發展需求。
2.加工行業的總體研發水平比較低。海南省目前的水產品加工企業中,企業規模小、產量低,單位產品成本高,而且由于水產品出口加工業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產品都以盡可能低的價格銷售,導致了單位產品附加值低。且由于單位產品增加值低,企業規模小,總的增加值少,再扣除較多的固定資產折舊(相當一部分固定資產屬于閑置)等生產費用,導致企業獲利少。企業獲利少,企業用于新產品研究開發和開拓市場的支出必然低,多數企業沒有專門的產品研發人員。企業不能及時對市場需求進行研究,并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導致許多產品只能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企業獲利少,進一步導致企業對新產品開發和開拓市場的投入少,導致惡性循環。另外,許多出口企業缺少對開拓新市場的投入,只能進入傳統市場(海南省水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國、韓國,這三大市場占海南省水產品出口額的比重達80%以上),導致出現較多企業爭奪一個市場,甚至是一個買主、企業競相降價的局面,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價格,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利潤,這些種種的原因導致了海南省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研發的水平和投入不夠,惡性循環后更導致了其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企業的發展。
3.出口水產品的流通發展水平不夠。雖然海南省的水產業發展較快,水產品總產量、總產值也都有較大的發展,但是仍然缺乏高效的水產品營銷網絡和市場,加工原料采購也比較困難,養殖戶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證,而這就大大的削弱了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也影響到了整個加工產業的發展。目前,海南省先后投資建成的水產品交易市場有三亞南海魚貨交易中心、東方市八所水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等六家。由于存在著資金不足、建設規模小,市場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水產品交易秩序不規范等問題,而這都直接影響了交易市場的作用發揮,有的市場甚至出現“有場無市”的情況。又因為市場建設的滯后導致了海南省大量的對蝦原料流往湛江東風水產品市場交易,這種情況充分說明了市場體系的不健全不僅使海南省大批量對蝦原料流失,而這也給海南省加工企業采購增加了許多困難,增加了生產成本,直接造成了生產流通脫節,影響了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
4.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能力不足。目前海南省已有部分水產品加工企業通過了ISO認證和HACCP認證,但是具備較高認證水品的企業較少。隨著近年來國際市場的不斷變化,水產品貿易和技術性壁壘變得更加復雜和隱蔽,并且已經成為出口貿易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2003年,美國對來自中國、泰國、越南等六國的對蝦進口開展反傾銷調查,給中國對蝦出口設立障礙。美國是海南省對蝦的主要出口國,全省十多家出口企業涉及對蝦反傾銷案,但由于海南省企業缺乏反傾銷知識,經驗不足,應訴經費困難,同時又缺乏政府職能部門的及時指導和應訴經費支持,全省僅有兩家企業參加應訴,且均敗訴,從此海南省對蝦冷凍產品只好退出美國市場(目前只有面包蝦、熟蝦可出口美國),使全省對蝦加工出口和養殖業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海南省對蝦出口只好開辟新的市場,有的企業還停止加工生產。此外,政府水產品檢測體系仍然薄弱,初級生產環節產品檢測尚未建立,許多出口加工企業檢驗室設備不配套,檢測水平低;出口產品檢測周期長費用高。由于檢測設備、技術與國際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檢測周期相對較長,個別項目還沒有能力檢測,因此檢測技術和手段難以應對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的各種壁壘,不能滿足水產品出口的要求。
5.政府對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目前,出口獎勵是目前各地政府扶持出口企業的主要措施。雖然中國已加入WTO,但中國內地一些省份仍然采取一些靈活措施給予企業獎勵或補貼。比如廣東省仍然采取出口獎勵辦法鼓勵農產品出口;如湛江市政府對鼓勵水產品出口采取一系列措施:設立外經貿工作先進獎、一般貿易出口獎、出口貢獻獎、支持外貿出口獎等做法,分別對基層單位、出口企業和企業法人代表等按照出口業績給予不同檔次的獎勵,促進了當地水產品的出口貿易。但海南省對加工出口企業的直接扶持目前還沒有具體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南省水產品出口企業與內地、特別是廣東省水產品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也影響到海南省水產品出口企業直接從海南出口的積極性。由于內地政策優惠,近幾年海南省每年都有一些水產品從外省轉口,轉口量約占全省水產品出口總量的20%~30%。水產品價值較高,一個40尺集裝箱對蝦產品價值100多萬元,且由于出口貿易結算時間較長,一個年加工能力1萬噸的出口企業,約需要流動資金2 000萬元,但由于海南省國家商業銀行在對水產品出口企業貸款方面缺乏靈活有效的政策,企業貸款難,因此大部分企業都存在生產流動資金緊缺的問題,一些企業只好采取代理加工方式,所以也未能享受出口退稅帶來的效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加工企業效益及生產資金的積累。目前,在內地的其他省份,出口企業可憑信用證在銀行辦理打包貸款,而在海南省由于商業銀行設定了較高的風險控制門檻,許多從事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未能從銀行獲得此項服務,企業流動資金緊缺,擴大水產品出口貿易舉步維艱。
四、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建議
1.升級產業結構充分利用資源。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定位必須與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相一致,以獲得產業的基礎性支撐。隨著近海捕撈資源的衰退,養殖業的蓬勃興起,加工企業應該根據資源變化情況,及時地進行品種的調整,增大對水產養殖品種的加工出口比重,探索名、特、優、新產品出口的路子。政府要引導養殖企業根據國際市場行情有計劃的開發新品種,推廣如叉尾■、巴薩魚等的養殖,為加工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要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整個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效益。做好加工產品的類別定位,根據目前初步形成的活、鮮、精、凍、干五大類產品結構,采取因地制宜,因類制宜、各有側重的調整、開發方針,高中檔水產品主要是增加活鮮上市量,提高鮮品質量;對大量的低值魚類則重點在精深加工和多層次綜合利用上做文章;傳統的干制品是內地超市暢銷特產,應以多品種、小包裝以及旅游休閑食品等為主積極開發;凍品主要針對國際市場不斷開發新品種。
2.引進先進技術拓寬國際市場。水產品精深加工屬勞動密集型,是出口漁業的重要領域,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目前中國水產品出口中,加工水產品占60%以上,并且加工水產品價位高,效益好,可利用開發的品種多,發展范圍廣,潛力大。海南省2008年水產品總產量165萬噸,但加工水產品總量僅40萬噸,其中,出口產品6.7萬噸,還有大量的原料需要加工,水產品加工出口潛力相當大。因此,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不斷擴大國內外市場是海南省水產加工業的發展戰略。加工企業要結合本地區漁業資源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水產品精加工,生產適銷對路、符合國際市場的產品。政府應加大引導力度,采取優惠政策鼓勵水產品加工企業加大技術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投入。一是水產品保活、保鮮、保質技術及相關設備的開發、研制、應用;二是把占主要比重的海洋捕撈水產品作為精深加工的重點對象,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諸如旅游休閑食品、濃縮魚蛋白、超市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努力解決低值水產品的增值加工和銷路問題,使水產品加工乃至整個漁業產業的效益翻番。
3.加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能力。中國加入WTO后,水產品加工進出口規模擴大已成為定式,按照世貿組織規則,政府對外貿的干預必然減少,如果不盡快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協會、商會,就難以避免出現無序競爭、自相殘殺的現象,難以對付加入WTO后一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堡壘,出口利益損失將會大大增加。因此必須吸取美國對蝦反傾銷教訓,盡快抓好行業協會建設,使其擔當起調節行業進出口、維護行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角色。通過協會章程,規范和約束行業行為,制定內部自律機制,達成互相交流、互助互幫、統一對外競爭的共識,實現行業自律,提高行業整體意識和產品質量,促進加工產業的發展。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騰飛經濟。海南省加工企業目前急需生產周轉金、技術設備更新改造金和擴大規模資金。政府和金融部門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信貸原則,擴大加工企業的融資渠道。對企業的技改和流動基金貸款,特別是水產品收購資金等,政府要協調金融部門,幫助加工企業解決生產資金困難等問題。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內外客商到海南省投資、合作辦企業,加大力度建設海南水產品采購網站和交易市場。對規模較大、效益明顯的加工企業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金融部門要降低貸款門檻和抵押條件給予大力支持。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在每年科技項目和其他投資項目中,要有計劃優先安排一定數量的項目支持水產加工企業,扶持他們快速發展加工業。同時,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結合海南省加工出口企業的實際,制定優惠政策,讓更多企業享受國家鼓勵中小企業開發國際市場補助資金,鼓勵海南省更多的企業和產品走出世界,增加收入,擴大海南省水產品的國際市場。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海南省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很快,總的生產能力不斷增長。但是,目前海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中尚存在多數企業規模小、加工深度不夠、價格較低、行業競爭過于激烈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著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水產品出口加工業規模小、數量多,由于企業規模小,獲利少,無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無力進行廣告宣傳和樹立名牌產品,價格競爭激烈。因此,今后海南省水產品出口加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其對該行業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水產品出口加工業市場進入壁壘,對現有水產品加工企業進行適度的引導,走規模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張華云.海南農產品與水產品出口情況調查與分析[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8):55-56.
[2]海南省海口市:水產品出口“逆流而上”[EB/OL].海口晚報,http://www.hq.xinhuanet.com.
[3]張玫,霍增輝,易法海.世界水產品貿易的特征及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7,(6):34-38.
[4]張玫,霍增輝,易法海.中國水產品加工業規模與結構的現狀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6,(10):96-98.
[5]科文.水產品深加工路在何方[J].河北農業科技,2003,(10):41.[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