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于其內容過于煩瑣,造成人們不易掌握和理解,因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中厘清基本概念是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前提;現實背景是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所在;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是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所在。這三重維度相輔相成,共同成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力表征。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重維度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213-03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這是首次在黨的文獻中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掀起了理論界研究的熱潮,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頗具價值的研究成果。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學者們發現,核心價值體系由于其內容過于煩瑣,造成人們不易掌握和理解,因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厘清基本概念: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前提
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鄧小平沒有進行專門的研究過,但是他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的問題時,已經初涉社會主義價值論的思想。江澤民同志在其論述的“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中,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高度,總結過去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且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呢?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是價值、核心價值、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價值、社會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層層遞進的概念體系。
價值是指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核心價值是最基本的價值,也是比較恒定的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主義的次級價值、具體價值、乃至某些基本的價值會有變化和發展,但核心價值大體應該是恒定的。抓住核心價值,就抓住了社會主義價值需求、價值創造、價值體系、價值實現的關鍵。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在改造世界、創造和享用價值的過程中形成并確立的相對穩定的觀念模式,是人們以價值關系為反映對象,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的社會意識。它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核心價值觀,二是一般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指在社會價值體系中起主導和支配作用的價值觀。一般價值觀是核心價值觀派生出來并受其支配的價值觀。
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是社會意識的本質體現。它受一定社會基本制度的制約,是由一定社會崇尚和倡導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體系。由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是復雜多元的,會呈現出多元價值體系并存的態勢。但是,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或主導價值體系的強力支撐。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完整的、內涵豐富的價值觀系統,它具有內核、層次和邊沿。它的內核就是核心價值觀,它的層次由里到外分為倫理價值觀、政治價值觀、經濟價值觀、社會生活價值觀。它的邊沿就是人們的日常物質生活[1]。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引領人們的思想行為、社會的精神風尚和發展方向的靈魂,是關系社會穩定與國家興旺的決定性因素;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是該民族文化中最穩定的內容,是該民族絕大多數成員的行為規范和評價尺度[2]。
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社會主義價值的理解:科學的社會主義和倫理的社會主義。它們都沒能把科學原則和價值原則有效地統一起來[3]。后來,馬克思批判的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是制度和價值觀的統一,這種統一根源于社會本身的內在邏輯。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指社會主義社會對人類未來社會價值訴求的基本看法和總體要求。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層次價值體系,有其最高價值、核心價值,也有其基本價值、具體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那些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從最深層次科學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決定著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的支配地位。它是由各種相互聯系的核心價值觀構成。
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最高抽象,體現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現出來。
二、現實背景: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所在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原因、有背景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也不例外。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在取得了成績的同時,也遇到和積累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起來有兩點:發展不科學和社會不和諧。針對這兩大問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兩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氛圍、文化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央提出了建設和諧文化的問題。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因而,在這三種邏輯關系中,構建和諧社會的源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適應國內外環境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物質生活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物質生活領域的巨大變化,必然要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上來,于是就出現了社會精神生活的多樣化,出現了社會文化的多樣化,出現了價值及價值觀多樣化加速發展的新態勢。在當前精神生活和文化多樣化的情況下,在人們價值及價值觀多樣化加速發展的情況下,主流的東西受到了挑戰。在國內是這樣,在國際上也是這樣。那么,我們如何積極應對國內國際復雜局面的挑戰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進一步打牢我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需要。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我們黨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及價值觀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形成了一些優秀的價值傳統。新世紀新階段,結合新的實踐,認真研究和總結這些優秀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上就是鞏固、強化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毛澤東同志強調黨要有“共同語言”,社會主義國家要有“統一意志”;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要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否則建設就不能成功[4];江澤民同志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5];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要鞏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出于“價值共識”、“價值整合”、“價值輸出”三方面的需要。一是價值共識的需要。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根植于廣大民眾的價值共識。價值共識是和諧社會構建的精神支柱,缺乏價值共識的社會,難談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實現真正的和諧。而這個價值共識,就是社會主義價值核心體系;二是價值整合的需要。隨著現實社會利益結構、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由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導致的社會群體沖突成了新的矛盾類型,這是社會轉型中的價值沖突。有效地整合價值沖突,通過價值整合積極尋求價值共識,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三是價值輸入的應對,或者說是價值輸出的需要。中國人價值觀念的現代化,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既是應對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輸入的需要,也是中國文化輸出、價值輸出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了“正當”與“應然”的價值目標,也指明了縮少“實然”與“應然”之間差距的基本路徑。它認為,“實然”是指當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事實依據。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經濟結構的多元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彰顯的市場主體之獨立性與多變性,導致了價值觀領域中的多樣價值并存的局面。中國社會正面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不斷出現,新問題不斷產生,新矛盾不斷凸顯,這些都是中國改革發展中所面臨的“實然”狀態。如何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應然”的價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即始終堅持并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決不僅僅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尋找文本解讀,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答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既要弘揚民族精神傳統,又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來規范我們的行為。
三、科學內容和精神實質:科學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所在
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以此來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其特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核心價值觀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認同的價值目標,任何社會都必須通過樹立主導價值觀來引導和支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主導、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這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念建設的基本規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所在。它作為社會主導價值觀,有利于我們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權、主動權、話語權,有利于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牢牢把握科學的前進方向,在弘揚傳統與開拓創新的有機統一中,遵循自己的價值準則。它的內容有哪些呢?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江澤民同志指出: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支柱,就會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亂,那將是黨、國家和民族的災難。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具有凝聚力量的價值。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靈魂所系。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理想信念是靈魂,是力量,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礎。沒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國家和民族,肯定是一盤散沙,注定沒有希望。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根據我長期從事政治和軍事活動的經驗,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江澤民同志指出:“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胡錦濤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是民族價值觀和時代價值觀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髓,具有鼓舞斗志的價值。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澤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胡錦濤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
4.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具有引領社會風尚的價值。胡錦濤同志在2006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他強調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把這四個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參考文獻:
[1]張利華.試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與內涵[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4):34.
[2]蔣斌,周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N].光明日報,2007-02-13(9).
[3]吳向東.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當代構建[J].科學社會主義,2005,(11):3.
[4]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95.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