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其中許多是共性的,如核算基礎工作不健全,隨意處置,分類混亂等,這些極易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為此,事業單位應加強資產管理工作,整章建制,堵塞漏洞,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關鍵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083-02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資產清查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月12月31日,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總額為8.01萬億元,其中事業單位占74.37%,據此可以推算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總額為5.96萬億元。可是對于如此龐大的資產,各事業單位在管理中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
1.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單價標準偏低。1997年頒布的事業單位財務通則,固定資產單價標準為:一般設備單價500元,專用設備單價800元,此標準沿用至今。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呈現種類多、金額低、大額設備少的特點,這為固定資產管理帶來諸多不便,需要提高固定資產單價的標準。現在關于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單價標準爭論不休,而且現行的單價標準與企業的2 000元單價標準差距過大,這樣會導致單位對資產的管理過于煩瑣,分散精力,忽視重點,放松對重點資產的監管核算。
2.資產核算基礎工作不健全。(1)未建立固定資產卡片,未設立專人對固定資產進行實物管理,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賬實不符,資產極易毀損、丟失且找不到相應的責任人;(2)對于接受捐贈、贊助及上級單位無償調撥的資產未辦理資產入賬手續;(3)未建立資產定期清查制度,對于自身的家底摸不清,造成資產閑置、浪費或丟失、毀損;(4)對已完成基本建設并交付使用的資產未及時辦理竣工結算手續,致使資產長期未能入賬;(5)機構改革時,單位撤銷、合并,財產移交及清理工作沒有到位,致使賬實不符;(6)人員更換、領導換屆時,未進行資產的清查工作,致使責任不明、賬實不符。
3.資產隨意處置現象嚴重。2006年7月1施行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均規定事業單位處置房屋建筑物、土地、車輛及單位價值或者批量價值在規定限額以上的資產,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財政部門審批,未經批準不得隨意處置。可是各單位由于諸多因素,執行得并不到位。許多單位將國有資產當做自有資產擅自處置,存在大量已自行報廢但尚未核銷的名存實亡的空殼資產,這些資產報廢前未經評估,未經審核,未經批準,手續嚴重不全,處置收入更是完全脫離了監管。有的資產如交通工具、辦公設備等,在系統內或跨部門隨意調撥,未辦理任何調劑劃撥手續。
4.經營性與非經營性資產管理混亂。(1)部分事業單位在利用閑置的非經營性資產進行對外投資、出租、出借過程中,未進行相應的評估、審核、報批手續,脫離上級單位及財政的監管;(2)對經營性資產的效益進行核算時,只注重收入,未進行相應的成本(如稅金、人員費用、資產損耗等)核算,導致收益虛假甚至虧損;(3)有些單位有償使用資產的經營收入,不如實入賬,少報、漏報、不報,成為部門的“小金庫”,滋生腐敗。
5.部分財會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部分單位財會人員資產賬務處理不規范,購置資產時只列費用,不記固定資產;只注重一般的財務核算,忽視資產的管理;缺乏責任心,不熟悉財務的規章、制度,不熟悉業務,對有些形成較復雜的資產說不清來龍去脈。
針對上述現狀,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措施:
1.適當調高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單價標準。調高標準后,使資產管理工作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而且便于整個社會對固定資產價值的認識,既減少了管理的工作量,又避免了資產容易遭到損失的風險。
2.建立固定資產清查制度。(1)財務人員應每年定期會同相關領導、資產實物管理人對固定資產的數量、質量及現狀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對盤盈的資產查明原因后及時辦理入賬手續;盤虧的資產應查明責任人,待相關手續審核批準后,及時核銷資產。盤點完成后編制清查報表,撰寫清查報告,對資產的現狀和清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為下一步資產管理提供參考依據。(2)結合領導換屆、相關財務人員更換實行資產清查,以確保人走賬清,責任明晰,防止資產流失。(3)對重點項目、關鍵、價值高的資產還應實行抽查,以確保資產安全完整、重點項目順利完成。
3.建立健全資產購置、處置、調撥、配置制度。(1)購置時,應建立資產實物管理人檢驗制度,沒有驗收手續,財務人員不予核算。(2)資產處置、調撥時,應嚴格履行相關手續;對于調撥的資產,實物管理人應重新辦理資產轉移登記手續,明確新的使用人或使用單位。(3)合理配置資產。結合清查,對閑置或配置不合理的資產,要盤活或調劑,增加資產使用效益,使資產達到保值增值。
4.規范單位資產的日常管理程序和方法。(1)明確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做到“管賬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賬”,使實物管理崗位和記賬人員的崗位相分離,把責任歸屬真正落到實處。(2)使用固定資產卡片,對于大型單位還可使用資產管理計算機系統,以做到賬卡核對,賬實相符。(3)建立規范的資產管理內控制度,把單位的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結合起來,資產管理與資金管理結合起來,資產的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結合起來,及時記錄反映單位的資金運作情況、資產存量和變量。
5.切實提高財會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在職財會人員的培訓。單位財會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培訓,除財務會計理論、實務等基礎知識的培訓以外,還要注意資產管理知識培訓,使財會人員在業務知識和管理能力上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業務水平及實務工作核算能力。同時,財會人員要進一步增強責任心,規范會計核算,積極主動地將財務管理和日常資產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資產變動及時在賬務上進行相應處理,從而杜絕賬外資產和空殼資產。
6.加強經營性資產的監督管理。單位用于對外投資、出租、出借以及舉辦經濟實體的資產要專項登記,建立專門臺賬如實登記和反映資產數量、價值、投資形式、投入單位的名稱等,要實行專項考核,要建立這部分資產管理考核的指標體系,對資產的經營和收益分配進行嚴格考核和監督檢查。
7.建立三級負責制,進一步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各單位領導要重視資產管理工作,克服“重錢輕物”的思想,實施三級負責制,即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全面責任人、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使用部門人員為直接責任人,把資產管理工作切實落到實處,真正做到責權結合,堵住資產流失的漏洞,使資產發揮更大的價值,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