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貧富差距過大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如何在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縮小貧富差距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二戰以后日本在經濟高速的同時貧富差距也一直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通過分析日本政府和社會在戰后高速均等化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借鑒日本發展的成功經驗,對如何縮小中國貧富差距過大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貧富差距;五等分法;政府政策;企業制度
中圖分類號:F01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186-03
一、日本貧富差距變化情況以及政府采取縮小貧富差距的具體措施
(一)戰前的高速不均等發展時期①
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將趕超西方強國、推進經濟增長作為國家目標。但是可稱之為“近代經濟增長”的過程實際開始于19世紀的80年代后期。這個時期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貧富差距卻很大,因為當時社會有地主、雇農的存在,有以財閥為中心的大資本家的存在及經濟的過度集中、女性沒有參政權等等。戰前日本的基尼系數超過0.6,這相對于戰后而言呈現出相當的不平等。
(二)日本政府采取的關于縮小貧富差距的相關政策和企業的一些相關制度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或社會貧富差距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幾點因素影響:其一,文化水平及能力。一個人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和文化水平呈正比的。在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并不能給予每個人平等接受教育和提高素質的機會,這使部分人喪失獲得高薪工作的機會,不可避免地成為低收入者。其二,遺產的作用。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由于獲得巨額的遺產會產生甚至擴大貧富差距,因此,很多國家都把遺產稅做為一個重要稅種,以調整社會財富分配,但征收遺產稅會降低儲蓄的意愿,導致社會儲蓄率降低或者大量的資金外流。②其三,社會歧視。在任何國家或者地區,歧視現象會使得某些人在就業、升職、社會福利等方面不能得到同等的機會與待遇,進而不斷擴大他們與社會中其他人的收入差距。
戰敗后的日本,在恢復經濟發展的同時針對影響擴大貧富差距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項民主化改革,主要有在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等方面。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的一些制度建設也使得貧富差距有明顯的縮小。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進入了世界罕見的高速均等化成長期。③
1.日本的稅收制度
日本政府重視運用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關系。戰后的日本稅制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稅制結構以直接稅為主體、所得稅和法人稅為核心稅種;二是稅負較輕;三是強調中央財政作用,兼顧地方利益。政府根據納稅人不同的稅收承受能力設置了不同的稅率:對低收入階層視其家庭結構、家庭人數設立最低征稅額,納稅額按累進稅率計稅,高收入階層成為納稅主體。在國稅和地方稅的劃分上,突出中央地位,兼顧地方利益。中央財政通過行使自己的轉移支付職能,一方面平衡了地區差異造成的分配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中央財政能夠全面掌握地方財政,對地方實施一定的監督和控制。此外,日本政府還重視利用稅收制度調節由于財產繼承、贈予造成的收入差距。日本政府的這種稅收體系,對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有著很重要的作用。④
2.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歷來是重視教育的國家,二戰后日本政府堅持“教育先行”的傳統,在落實義務教育的同時大力普及高中教育,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國民教育水平。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日本基本普及了義務教育。此后,日本大力發展、普及高中教育。日本的高中教育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迅速發展,政府采取措施如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長期綜合的教育發展計劃;完善普及高中的教育法制;通過法律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重視對教育資金投的投入力度。普及高中教育,提升全民素質,使得由于學歷高低不同影響收入差距的可能性大大降低。①
3.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通過實行頒布法律使得社會保障規范化;二是社會保障金支付和負擔比率設計相對公平,實行全民共同負擔,同時又注意區分不同收入階層的支付能力;三是在社會保障品種設置上覆蓋社會所有人群,尤其重視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實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不同階層間的尤其是由于身體、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的擴大。
4.日本的農業保護及補貼
日本政府為了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在稅制和農業補貼方面制定了相當優惠的政策,使日本農業處于一種十分完善的保護之下。在其他諸多稅種中,一旦涉及到農業問題,日本政府也會對農業團體或農民個人實施特殊的優惠政策。②從事農業的企業或個人可以在法人事業稅、法人所得稅、個人事業稅、個人所得稅、繼承稅和贈與稅等方面得到優惠。通過對農業的保護,增加農民收入,縮小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
5.日本的就業政策
1966年通過的《雇用對策法》明確規定:企業大量解雇或削減員工時必須事先向有關部門申請登記;政府應充實就業指導與職業介紹事業;加強技術訓練與測評,為就業者提供援助幫助他們更換職業和跨地區調動工作,使其盡快適應工作環境等內容。《雇傭對策法》的制定并實施對于減小由于就業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過大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通過政策的制定和不斷完善日本到1974年基本確立了以保護弱勢群體,尋求均衡發展、完善勞動力市場為主的各項政策,保證了就業環境的穩定,在就業層面有效控制了貧富差距的擴大。
(三)日本企業的特點對于縮小貧富差距的影響
日本企業分配制度是以企業的終身雇傭制為基礎的。其分配制度具有下面幾個方面特點:一是年工序列工資制度,即按工齡設置工資等級的制度,員工工資和他的職位關系不大,工齡越長、工資越高;二是較為完善的福利分配制度;三是相對較低的經理報酬制度,和美國、歐洲相比,日本的經理報酬較低;四是限制分紅的股利分配制度,同美國相比,日本的股利支付率一般要低30%。日本進入經濟衰退期后,許多企業開始對包括年工序列工資制度在內的企業管理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但總體來說,日本的企業分配制度相對歐美國家來講,更加強調員工利益及其收入分配的均衡。③日本企業自身的特點也避免了貧富差距的擴大。
二、日本戰后政府、企業采取措施對于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
日本政府和企業通過影響貧富差距的因素(學歷、就業和歧視等),制定各項措施,對于縮小戰前日本貧富過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介紹五等分法測算的貧富差距程度和日本高速均等化發展發展的特點。
(一)五等分法測算④
通過圖1可以看出,日本貧富也是差距不斷縮小的。1961年農業基本法的頒布對于縮小貧富差距有著很大的作用。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在政策實施后幾年直到2002年,五分法測算的指標可以清晰地顯示日本貧富差距是很小的。
(二)日本在高速均等化發展時呈現的特點
第一,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速經濟成長帶動的主要產業是制造業。很多以前從事農林水產業或零售業的人們開始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工廠、事務所工作。工廠勞動者增加,同樣,白領勞動者的比例也升高,這些都意味著雇用勞動者的增加。
第二,隨著就業結構的變化,產生了人口的地方間移動。高速經濟成長期中產生了從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大移動,在以東京、大阪為主的大城市居住的人數增多。日本在大企業之外存在著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且日本大多數工人就職于中小企業中。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引起了大都市勞動力的相對不足。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的存在及在其中就職的眾多工人所創造的自由競爭、流動性較高的勞動力市場,使得大都市能夠依賴勞動力市場供求機制的作用,以較高工資吸引周邊城市的勞動力,勞動力在各城市的自由流動有機地調節了不同地區的工資差距。
第三,經濟的高速成長使勞動生產率增加顯著的非農業產業的工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并超過農業收入的增長。這使非農業勞動者與從事農業、商業的勞動者之間收入差距擴大,但由于從事農業、商業的勞動者人數因不斷轉移而大量減少,總體來看,可以說收入是朝著平等方向發展的(如圖2)。
三、日本高速均等發展對中國縮小貧富差距的啟示
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其獨特性,與日本的情況有很大差別,但我們仍可以從日本的發展中獲取一些有益經驗來指導中國以后的經濟政策。通過上述分析,中國要縮小貧富差距,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發展經濟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緩解和消除貧困,保證社會政治穩定。例如,1968年日本人均GDP超過1 000美元時期,基尼系數下降到0.349,表明日本出現了較高的均等化水平。因此,只有經濟發展了,“餡餅”做大了,才能為公平分配和減輕貧困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
第二,加強財稅調節。財政政策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強力工具。在收入方面,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利用稅收杠桿達到“限高補低”的效果,比如完善個人所得稅收取方式、對高檔商品住房開征房產稅等。在支出方面,應建立起財政增加對民生投入的長效機制,確保財力向基層傾斜、向民生傾斜。
第三,日本之所以能較好地解決戰前貧富差距問題,是和他們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無關系的。與之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考慮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夠覆蓋全國所有人口(包括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
第四,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充分就業是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基礎。促進就業創業,一靠發展,即通過加快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比如支持內陸省份發展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實現產業發展與勞動力優化配置等;二靠政策,即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勞動力和困難群眾就業,比如推行免費中職教育幫助農民工及新生勞動力提升就業技能,扶持小型企業發展以帶動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創業等。
第五,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要充分發揮教育作為社會公平孵化器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機會,不讓處于弱勢的社會成員輸在“起跑線”上。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縮小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引起的貧富差距。
參考文獻:
[1] 李國慶.日本社會——結構特性與變遷軌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馮昭奎.日本經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橘木俊詔.日本的貧富差距——從收入到資產進行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 南亮進.日本的經濟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2.
[5] 高柏.日本經濟的悖論:繁榮與停滯的制度性根源[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4.
[6] 蔣立峰,高洪.日本政府與政治[M].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