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傳聞證據規則是美國證據法的基石之一。由于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大,美國傳聞證據規則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擴大,同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程序保障措施。我國在借鑒美國傳聞證據規則時,應當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審慎地進行考察。
關鍵詞:傳聞;傳聞證據規則;例外規定
中圖分類號:DF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189-02
一、美國傳聞證據規則簡介
(一)傳聞與傳聞證據的界定
1.傳聞,其作為法律術語譯為Hearsay,來源于英國的判例法。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條(c)項規定:“‘傳聞’是指不是由陳述者在審判或聽證中作證時作出的陳述,在證據上將它提供來證明主張事項的真相。”[1]由此觀之,傳聞是泛指法庭之外的一切陳述。
2.“傳聞”一詞作為證據來源意義上講,一旦作為證明方式提出,即為“傳聞證據”。對傳聞證據的定義,各國學者莫衷一是。多數學者認為有廣狹之分。我國臺灣學者認為,狹義上的傳聞證據專指言詞證據,廣義上則包括了書面陳述,而通常意義上,傳聞證據包括了言詞證據和書面陳述,即取廣義。美國證據法學家華爾茲教授給出的有關傳聞證據的定義是:“在審判或詢問時作證的證人以外的人所表達或作出的,被作為證據提出以證實其所包含的事實是否是真實的,一種口頭或是書面的意思表示或有意無意地帶有某種意思表示的非語言行為。”[2]美國聯邦證據法采納了這一意義上的定義,在《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條(a)項中解釋:“一項”陳述是指:(1)口頭或書面的主張;或(2)個人非言詞的行為,行為人意圖以此表達一個主張[1]288。
(二)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及其例外規定
1.傳聞證據規則又被稱為反傳聞規則,是指除非屬于認可的例外情況,在訴訟程序中,提供口頭證據以外的人所作的陳述且提出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其所述事實的真實性,那么該陳述應當予以排除[4]。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2條規定:“傳聞證據,除本證據規則或其他由聯邦最高法院根據立法授權或國會立法所確認的規則另有規定外,不能采納。”[1]229
2.例外規定。經過數百年的歷史發展,普通法創設了大量的傳聞規則的例外,也即,如果一項傳聞符合傳聞證據的例外情況,陳述人的庭外陳述就不會因為是傳聞證據而被排除,因此可以作為證據被采納,證明所聲稱事實的真實性[1]229。美國聯邦證據規則規定了兩種傳聞例外:一是陳述人不能作證的傳聞例外。它主要包括:陳述人先前的證詞;臨終陳述;對己不利的陳述;關于個人或家史的陳述;其他例外。這種傳聞例外又被稱為反傳聞規則的不適用。其理論根據主要是在某些情形下傳聞證據也有相當充分的可信性保證。因此,能否找到陳述人是無關緊要的,也即陳述人是否親自到庭對確保傳聞證據的真實性影響不是很大。二是證人不必出庭作證的傳聞例外。它主要包括:陳述人當前的思想狀態;脫口而出的記錄;陳述人當前的感覺印象;關于身體狀況的陳述;回憶記錄;正常活動記錄;政府機關的報告與記錄;權威著作;記錄不存在;人口動態統計;歷史文獻;法庭判決;名聲;家庭記錄;市場報告;剩余例外條款。這種傳聞例外是在陳述人不能找到時司法上的一個權益設計。當然,前提是這些例外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保障,而且采納該傳聞對發現真相的價值大于它可能的虛假對陪審團或法官誤導的風險。
二、美國傳聞證據規則的正當性基礎
(一)程序正義的要求
傳聞證據規則作為一項重要的證據規則得以在美國證據法中確立,其根據在于程序正義理論和保護審判者免受不可靠信息影響的考慮。程序參與權要求程序參與者應作為自主的主體,通過積極、主動和自愿的行為,對法官的裁判結果實施有效的影響。為此,需要確保各方能夠在法庭審判時親自出席法庭,向法庭提出有利于本方的主張、意見和證據,并對其他各方提出的證據和主張進行質證、反駁和評論[4]。因此,在審判中證人無故不出庭作證,那么其提供的證言就不能被用作認定案件的事實根據,一旦這類證言被法庭采納作為定案根據,那么它就直接地侵犯了訴訟當事人的有效參與權。因此,從證據使用來看,傳聞證據規則可以保障程序參與權的實現。同時,傳聞證據規則還保障了程序參與原則要求的在審判過程中對各方參與者給予人道對待目標的實現。
(二)憲法人權保障的需要
確立傳聞證據規則,其目的在于保證被告人的憲法權利。如果承認傳聞證據的證據能力,那么在法庭上出現的將是傳聞供述的證言和大量的證言筆錄,證人將不再出庭作證。這樣,被告就不能與證人進行對質,進而導致被告受美國憲法保障的對質詢問權被剝奪。對質權要求將證人帶到公開的法院之上并須宣誓,這樣證人若作偽證,也就被置于偽證罪的威脅之下。傳聞證據是證人在法庭外的陳述,由于親身感受的證人沒有出庭,法庭不能對其進行交叉詢問,以檢驗其陳述的可靠性,也不能通過辯駁性的補充陳述來建立關于案件事實的完整圖片,指出對被告人有利的因素,所以,其所提出的證據不具有可靠性。正是由于傳聞證據規則與對質詢問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即發現案件真實,因此有人認為傳聞證據規則與對質詢問權之間并沒有實質上的差異,在證據法上是傳聞證據規則,在憲法上則為對質詢問權。
(三)宗教因素的影響
美國是一個宗教信仰十分濃重的國度,大部分國民都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而作為基督教或天主教經典文獻的《圣經》中的摩西十誡中,便有不得作假證的告誡。事實證明,讓證人在作證前宣誓,可以促使其誠實作證,而對作假證形成心理壓力,減少證人說謊話的機率。然而,傳聞證據因為證人的證言是在未經過宣誓的情況下作出的,因此證人心理并沒形成誠實作證的心理壓力,這就有可能導致該證言的真實性被降低,從而誤導陪審團。
三、美國傳聞證據規則面臨的現實問題及趨勢
(一)美國傳聞證據規則面臨的挑戰
1.傳聞證據規則之例外規定對該規則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傳聞證據規則的例外呈急速增長的勢頭。在美國,逐漸放款傳聞證據的采用標志似乎是一種發展趨勢,其表現之一就是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的例外越來越多[5]。例外的增多必然使得傳聞證據規則本身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
2.觀念上形成的對傳聞證據規則的挑戰。圍繞著傳聞證據規則究竟應當是什么樣,學者們以及立法機關表達了不同的觀點。有贊成全面廢除包括傳聞證據規則在內的排除規則的,有主張在面對傳聞證據是否應該被排除的問題時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大多學者認為,在民事訴訟領域,由法官自由裁量傳聞證據是否應該排除,但必須賦予程序性保障。可見,在民事訴訟中持寬松態度。
(二)美國傳聞證據規則的新趨勢
由于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美國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現代民事訴訟理念的變化要求訴訟應當在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當事人通常可以以任何可利用的證據來證明其論點,只要符合關聯性條件就可以。僵化機械的傳聞規則及其日益龐大復雜的傳聞例外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訴訟的需要。于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例外規定。而實踐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也越來越大,但同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程序保障措施。
四、對我國引入傳聞證據規則的思考
對美國的傳聞證據規則進行考察后,就不得不考慮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有無引進的必要。在引進傳聞證據規則的問題上,學者們也各有各的意見,總體上贊成者居多。有的主張應當借鑒傳聞證據,以抑制書面證言的膨脹,促進證人作證[6];也有的認為中國可先確立“準”傳聞證據規則[7],以實現程序正義。
然而,意圖以某一規則創新來糾正整個體制缺陷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嘗試,也是傳聞證據規則不能承受之重。證人作證難、出庭難的問題是一個體制性的司法問題,而不是說采用傳聞規則就能解決的。歷史上傳聞規則的產生是與美國特定的陪審制有密切聯系的,甚至可以說歷史上基本證據規則的創設都與陪審制不無關系。而且隨著傳聞規則在適用上的日漸寬松尤其在民事訴訟中的根本性變革,我國完全沒有必要在民事訴訟中再引入這一在西方國家日漸衰退的規則。正如Weinstein法官說的那樣,“在可采的傳聞證據之海中,排除傳聞證據的規定已是一個孤單的島嶼。”
另一方面,傳聞證據規則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在能夠獲得原始信息的情況下,法庭需要原始信息。當認為必須要依據派生信息時,那么需要向審判者說明采用它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理由。正如丹寧勛爵所說:我們應當允許所有相關的證據進入法庭,至于其好或是不好則是一個分量問題而非可采性問題[8]。
因此,在我國引入美國的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已無必要性可言。現代社會中的民事訴訟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民主性,加強對證據能力的審查,保障當事人質證的權利。規定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才是我國民事訴訟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白綠鉉,卞建林.美國聯邦證據規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228.
[2] 喬恩·華爾茲.刑事證據大全[M].何家弘,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03.
[3] 崔玲玲.傳聞規則:演變中的反思與啟示——以民事訴訟為視角[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5,(12):77.
[4] 邁克爾·D·貝勒斯.程序正義——向個人的分配[M].鄧海平,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0-61.
[5] 何家弘.外國證據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4.
[6] 吳丹紅.傳聞證據規則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1).
[7] 何家宏.中國可先確立“準”傳聞證據規則[N/OL].證據學論壇15卷“卷首白話”.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10-5-23].http://hejiahong.fyfz.cn/art/628351.htm.
[8] 崔玲玲.傳聞規則:演變中的反思與啟示——以民事訴訟為視角[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5,(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