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財政支農問題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從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的相關性入手,以1978—2009年財政數據為支撐,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通過OLS回歸,探索財政支農與農民收入之間的聯動關系,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財政支農效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農;增收
中圖分類號:F3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97-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10年的5 916元,年均增長12.6%,這與國家財政支農政策的落實和支農機制的完善密不可分。“十二五”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因此,研究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推動政策思路調整,努力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十分必要。
國內一些學者曾就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展開研究。孫文祥(2005)通過建立滯后項的回歸模型證實,支農生產費及事業費、基本建設費、科技三項費用對農民增收有正面影響,而農村救濟費支出為負面影響。劉旦(2006)通過VAR模型論證財政支出與農民增收的長期協整關系,得出了長期農民收入與農村基本建設支出呈負相關關系,與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科技三項費用支出呈正相關關系的結論。劉玉川(2010)證實,支援農業生產費、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村救濟費有利于農民收入增加,而科技三項費用則阻礙農民收入增加。由于模型和驗證方法相異,不同研究者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本文擬建立回歸模型,并在模型中考慮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和變量因素的滯后性,以中國財政年鑒1978—2009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各項支出和農民收入數據為支撐,探索財政支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一、我國財政支農現狀分析
1.財政支農總額不斷增加。自1978年以來,我國財政支農總額除1980年、1981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外,各年支出總額均呈快速上升態勢,平均增速為14.3%: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的“三農”支出達9 884.5億元,較上年增長15.2%。
2.財政支農資金占財政支出總額比重不穩定。1978年以來,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達到了13.43%,而比重最小的是2003年,只有7.12%,整體上有下降趨勢。另外,我國財政支農政策受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的調整影響較大,它隨著國家財政政策的擴張和緊縮而上下波動。
3.財政支農資金結構不合理。財政支農主要包括支援農業生產、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三項和農村救濟等項目,從資金支出結構來看,農村生產費及事業費偏高,而農業科技三項費用偏少,甚至低于農村救濟費,2002年—2006年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結構如表1。
二、模型構建
本文選取以下指標為自變量:
X1: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業基本建設投入的總額;X2:財政支出中用于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的總額;X3: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業三項科技投入的總額;X4: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村救濟的總額。
考慮到時間序列上物價波動較大,選取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農民人均純收入(Y)為因變量,建立初始模型如下:
Y=CX1αX2βX3λX4η
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以改進分析效果,建立變換模型:
1nY=1nC+α1nX1+β1nX2+λ1nX3+η1nX4
通過Eviews軟件進行OLS回歸:
1nY=1nC-0.2861nX1+1.0861nX2+0.1691nX3+0.511nX4
(-1.744)(4.214)(0.657)(0.190)
R2=0.946=0.937F=105.909
回歸結果表明,F=105.909﹥F0.005(4,24)=2.78,說明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模型的整體效果比較好;同時,可決系數R2=0.946,這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比較好,農民收入變化的94.6%可由其他四個變量的變化來解釋,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均對農民收入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其中以農村生產支出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
三、統計結果分析
1.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與農民增收的關系。支援農業生產支出與農民收入的相關系數為1.086,是影響農民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從農產品供給角度來看,農業受氣候等客觀條件影響較大,呈現明顯的周期性,這就決定了國家必須保障支援農村生產支出,通過轉移支付補貼的形式降低農民生產成本,調動其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
2.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與農民增收的關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的彈性系數為負,當期支出增加影響農民增收效果,主要原因為時滯和“篩子現象”。
之所以出現時滯現象,是因為農業基本建設周期較長,當期支出效果延遲顯現。為驗證該構想,假設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存在三年時滯,Xt-3代表三年前農業基本建設支出,構造改進模型如下:
Y=CXt-3αX2βX3λX4η
對數據進行OLS回歸:
1nY=1nC+0.3781nXt-3+0.3181nX2-0.2291nX3+0.4471nX4
(1.398)(1.351)(-0.960)(1.953)
R2=0.956=0.946F=105.402
回歸結果顯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彈性升高到0.378,該支出對三年后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正向作用,證明時滯現象的確存在。
而“篩子現象”的存在,是因為財政支農資金在不同管理層級間被截留,只有部分資金真正用在農業項目上,導致國家財政支出效率變低。
3.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與農民增收的關系。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與農民增收相關系數為0.169,僅存在微弱的相關性,說明我國農業科技三項費用不能有效地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原因是農業科技研究周期長且費用高,而我國農業科技三項費用投入又長期不足。
4.農村救濟費與農民增收的關系。救濟費與農民收入增長相關性較高,達到了0.51,可以較快地臨時性拉動農民收入增長,但持續性不強。
四、財政支農改進路徑分析
1.調整財政支農目標。目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取代農產品供應短缺成為“三農”問題的重點。因此,財政支農的首要目標也應轉向調整城鄉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農民收入,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均衡發展。
2.建立支農資金保障長效機制。要逐步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確保其增長速度超過其它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健全財政支農服務體系,同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吸引更多生產要素流向農業和農村。
3.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結構。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明確支出重點,由注重生產性投入向公共性投入轉變,支持農業科研,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4.推動涉農行政體制改革。著重就農業相關行政機構和職權進行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部分涉農事業單位轉企業,逐步降低農村行政事業單位運轉費用占農業生產財政投入的比重。健全財政支農的審計監管工作,確保支農資金及時、足量到位,嚴懲截留支農資金的行為,最大限度克服“篩子現象”。
參考文獻:
[1] 陶維樂.陶泓宇.財政支農問題淺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4).
[2] 孫文祥.蔡方.我國財政支農經濟績效實證研究[J].財政研究,2005,(11).
[3] 劉旦.財政支農結構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J].北方經濟,2006,(12).
[4] 劉玉川.財政支農與我國農民收入關系實證研究[J].財會研究,2010,(22).
[5] 王德文.經濟增長成分變化與農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
[6] 柯柄生.財政支農資金比重下降現象不容忽視[J].農村經濟管理,2008,(9).
[7] 趙鳴驥.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加大財政支農力度[J].中國財政,2008,(15).
[8] 吳小嶺.完善財政支農資金及項目管理的建議[J].中國財政,2008,(19).
[9] 劉漢屏,汪柱旺.農業發展與財政支農政策選擇[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6,8(1).
[10] Shixiong Caoa, Chenguang Xu, Li Chen, Xiuqing Wang.Attitudes of farmers in China‘s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towards the land-use changes required under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ject’s success[J].Land Use Policy, 20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