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校園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中的重要群體,有著十分敏感的社會心理,所以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美術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存在著許多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學生發展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以促進這個特殊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關鍵詞:美術生;心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274-02
進入大學,就意味著長大成人,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為自己負責。況且,美術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因此,加強美術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根據我院心理健康普查結果顯示,美術學生中有部分同學存在著焦慮、依賴、任性、退縮、孤獨、懶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現象,如果不及時很好地矯治,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美術教育與學生的心理因素相連,美的產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覺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覺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美的形式也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調查表明:愛好對比強烈的高純度色彩的學生,其個性表現較為活躍好動,態度鮮明;愛好明度低、深沉凝重的色彩的學生,其個性顯得沉穩、緩慢,態度不明朗;愛好中間色和粉色類較為淡雅色彩的學生,其個性較為靈活多變,并富于想象和創造性;常使用色彩無目的、無規律,任意涂抹的學生,其個性較為任性和不受紀律約束,經常犯毛病。
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增強自我調節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減少導致心理沖突、造成心理壓力的不良誘因,起到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承受、戰勝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和困惑
1.生活環境的變化
大一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理想中的大學不一樣,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學生出現了獨立與依賴的矛盾;美術生面對就業制度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很多學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擔心受挫。
2.人際關系不協調
進入大學后,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部分學生顯得很不適應。部分學生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與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卻又擔心失敗,只是羨慕,而積極參與的不多,久而久之,開始回避參與,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個別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而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際魅力,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正常的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學習上的壓力
高中學的是基礎知識,以文化課為主、繪畫為輔;而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以繪畫為主,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專門人才。高中階段的學習基本靠老師的講解,而升入大學以后老師講得很少,自覺、自立、自主、創造是大學學習的特點。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未能掌握學習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同學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癥,每次考試時就生病或不敢考。美術生的學習壓力來自內部和外部。內部的壓力來自學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學習目標過高,動機過強,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圍,使自己時刻感受到失敗的威脅。外部的壓力來自于學生自身難于承受的繁重學習任務,以及大學里激烈的競爭環境。另外,有的學生因專業選擇不當,也會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帶給學生生活挫折,影響他們心理情緒的穩定,諸如失戀、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變故、經濟困難等。由于絕大多數學生是在家長和教師的保護下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很少遭受嚴重的挫折,更缺乏獨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面對學業、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學生便顯得無所適從,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甚至懷疑人生。這些學生在獨立性、未來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5.特殊群體學生的問題
近年來,特困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同樣是大學生,20世紀80年代也不乏貧困者,但為什么他們能坦然面對,并引之為向上的動力,而對今天的學生卻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呢?作個橫向比較似乎可以得出結論,80年代的大學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學生卻明顯帶有相對貧困的性質。特困生與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現出自卑而敏感、人際交往困難、身心疾病突出和問題行為較多的狀況。尤其是“雙困生”,學業成績不理想,家庭經濟又很困難,心理負擔很重。再如,“網絡生”,上網成癮,甚至形成依賴,或陷入網戀不能自拔,并引發了種種問題。
6.情感上的變化
愛情、友情、親情是學生情感方面的三個重要問題。學生中流傳著“每周一哥”,“普遍撒網,重點捕魚”,“預約失戀”……愛情與婚姻分離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單相思、失戀、網戀的現象時常發生,引發的問題很多。部分同學在處理個人情感問題上,分不清友情與愛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學之間交往的尺度。在與學生的交談中,很多學生反映與家長沒有太多的話講,即使通電話,也僅僅是“我在學校很好”、“不用擔心”、“我沒有生活費”之類的話。與此相反,戀人之間的短信、電話越來越頻繁,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
7.就業壓力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擇業心態。2009年,在國家各高校平均就業率36%的困境中,中央美院仍然保持了70%的就業率,而清華美院也繼續保持了以往90%左右的高就業率。由此可見,美術類人才在就業問題上雖然因國家大環境的原因面臨一些困難,但其就業的前景并不比其他專業差,甚至有些高校、有些專業還要高于理工專業和文科專業。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以及專業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畢業就意味著失業。
三、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面對以上種種心理問題的表現,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1.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大眾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在知識、能力與心理素質方面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們成長、發展的環境更具有競爭的挑戰性。所以,21世紀的大學生經受著成長的壓力、時代的壓力和環境的壓力。此時,他們尤其需要心理疏導和幫助,但多數人主動求助的意識較弱。因此,我們應加大宣傳,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個人求助的積極性。
2.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專業教學之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3.認真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對新生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進行專門輔導,做到心理問題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4.組建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和班級心理健康委員。我系建立以周廣彥書記為組長、袁冬梅書記為副組長、各年級輔導員為成員的心理健康領導小組,各班、各宿舍委任心理健康委員。心理健康委員在系心理健康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及時了解本班同學的思想特點和心理狀況,協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同學的心理健康工作,幫助同學樹立良好的心理觀。
5.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鼓勵學生積極選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有關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憂解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
6.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課外活動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氛圍,使大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盡而促進個體的和諧和發展。學生會和社團組織可以組織開展如講演、辯論、繪畫展、體育比賽等活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意識等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發展。
總之,在目前社會迅速發展的形勢下,美術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因此,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克服和解決美術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協調配合、共同努力,從而持續、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 俞國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