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元經濟通常是指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存在著以農業為代表的傳統經濟部門和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經濟部門,二者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投入要素、組織方式、增長特征和工資率等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差異。二元經濟結構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因而研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具有重大意義。河南省具有比較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這也成為制約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43-02
二元經濟通常是指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存在著以農業為代表的傳統經濟部門和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經濟部門,二者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投入要素、組織方式、增長特征和工資率等方面都存在著重大差異。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以廣義的農業部門(第一產業)為一元,非農業部門(第二、三產業)為另一元,這樣的劃分比較符合二元經濟的含義,也更有利于實際研究中抓住主要矛盾。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典型特點在于,傳統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遠遠低于以現代工業為代表的非農產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具體表現為: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中,勞動力的份額較大,創造出的產出份額卻較??;而在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部門中,雖然勞動力的份額較小,卻創造出較大的產出份額。根據這種特征,本文選用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反差指數等三個指標作為衡量指標,并以此為依據對河南省的二元經濟結構進行總體度量。
一、衡量二元經濟結構的指標
1.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同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反映了1%的勞動力在該部門所創造的收入比重。比較勞動生產率越高,表明本部門產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的比值越大。國民經濟中農業與非農業兩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別越大,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就越強。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國際比較表明,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于1,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于1。從時間序列考察,在二元經濟結構加劇階段,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降低,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漸升高;在兩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差別達到最高點后,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轉而逐步升高,從低于1的方向向1接近,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趨于下降,從高于1的方向向1趨近。
2.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對比系數是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業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二元對比系數與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成反方向變動,二元對比系數越大,兩部門的差別越小;反之,二元對比系數越小,兩部門的差別越大。二元對比系數在理論上的最大值為1,通??偸堑陀?[1]。
3.二元反差指數。二元反差指數是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產值比重與就業比重之差的絕對數的平均值。反差指數越小,二元反差程度越小,二元經濟結構越不明顯。從理論上講反差指數的最小值為0,此時意味著二元經濟轉化為一元經濟。
二、河南省二元經濟結構演化過程分析
1.改革開發以前
建國之初的1952年,河南省第一產業在生產總值中占62.23%,表明河南省經濟仍然以農業部門為主。之后隨著我國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應該是“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工業”的發展順序,而我國由于特殊原因,走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重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其需求的巨大資本使得農業不堪重負,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很有限,這些都制約了農業的發展。這種發展戰略造成了城鄉差距的拉大,因而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明顯,集中體現在兩部門生產率差異的擴大,這一點可以從圖1中觀察出來。
從圖1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前,兩部門間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及70年代中后期表現得比較突出。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52年的0.69下降到1962年的0.47,1965年小幅上升到0.57,1978年大幅跌至0.49。非農產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從1952年的3.70躍至1957年的3.90,1970年跌至3.03,1975年重新回到了3.70,1978年又下降到3.10。二元對比系數從1952年的0.19下降到1962年的0.12,接著上升到1965年的0.19,1975年又降到0.14,1978年又升至0.16。二元反差指數則從1952年的27.58%上升到1962年的44.52%,接著下降到1965年的35.69%,1975年升至41.15%,1978年又降至40.78%。27年來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年均下降1.33%,非農產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年均下降0.68%,二元對比系數年均下降0.66%,二元反差指數年均上升1.52%。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前,河南省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總體上比較明顯,這主要是非農產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下降的結果。
2.改革開放以后
改革開放以后,河南省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的生產率以及城鄉收支等方面都有所變化。根據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越小,二元對比系數越大,二元反差指數越小,二元經濟結構處于弱化階段。反之,則表明二元經濟結構有所強化。改革開放以后河南省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改革開放以后河南省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一直大于1,而且呈現出下降趨勢,符合經濟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但是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上升后反而有所下降,造成二元對比系數以及二元反差指數呈現出波動的態勢(圖3)。根據二元對比系數以及二元反差指數的變化趨勢,可以把改革開放后河南省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過程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減弱時期(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末期)
河南省的經濟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并且迅速取得了成效。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78年的0.49上升到1987年的0.53,年均上升0.88%。非農產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從1979年的3.36下降到1987年的2.04,年均下降6.44%。相應地,二元對比系數從1978年的0.16提高到1987年的0.26,年均提高5.54%。二元反差指數則從1978年的40.78%降低到1987年的32.54%,年均降低2.54%。
第二時期:二元經濟特征強化時期(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后期,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使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部門的生產率水平的差異逐步拉大。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由上升轉為下降,從1987年的0.53降至1993年的0.37,年均下降6.17%。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一改下降勢頭,從1987年的2.04升至1993年的2.22,平均每年上升1.42%。相應地,二元對比系數從1987年的0.26下降到1993年的0.17,年均下降7.34%。二元反差指數則從1987年的32.54%提高到1993年的41.44%,年均提高4.11%。
第三時期:二元經濟特征緩解時期(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
這一段時期經濟中出現了過熱現象,國家因而進行了經濟“軟著陸”的宏觀調控,河南省的二元經濟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93年的0.37上升到1998年的0.42,年均上升2.57%。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93年的2.22下降到1998年的1.83,年均下降3.94%。二元對比系數因而從1993年的0.17上升到1998年的0.23,年均上升6.23%。二元反差指數則從1993年的41.44%降低到1998年的34.04%,年均降低4.01%。
第四時期:二元經濟特征增強時期(90年代末期—21世紀初)
此期間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而且國內呈現出通貨緊縮的勢頭。為此,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拉大了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的差距。河南省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1998年的0.42降至2003年的0.29,年均下降7.76%。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從1998年的1.83升至2003年的2.07,年均上升2.53%。相應地,二元對比系數從1998年的0.23降至2003年的0.14,年均下降10.48%。二元反差指數則從1998年的34.04%升至2003年的42.69%,年均上升4.63%。
第五時期:二元經濟特征減弱時期(21世紀初至今)
進入21世紀以后,國家實行的新農村政策初見成效,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的差距明顯實效,二元經濟特征有所減弱。河南省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從2003年的0.29升至2009年的0.31,年均上升0.85%。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則從2003年的2.07降至2009年的1.60,年均下降4.37%。相應地,二元對比系數從2003年的0.14升至2009年的0.19,年均上升5.26%。二元反差指數則從2003年的42.69%降至2009年的32.26%,年均下降4.78%。
三、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河南省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與勞動力的比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是二元對比系數仍然較小,大部分年份在0.2左右,而二元反差指數卻較大,大部分年份在40%左右,這表明河南省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依然明顯。河南省的二元經濟結構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波動性,但是總體上呈現出剛性特征。
參考文獻:
[1] 陳宗勝.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