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縣域旅游經濟的概念及作用入手,篩選、明晰了縣域旅游經濟模式的六個主要影響因素,結合實例探討了縣域旅游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并且分析了縣域旅游經濟模式今后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縣域旅游;旅游經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90-02
縣域經濟發展受到當地資源、資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縣域都根據自身特色優勢,選擇某一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實現對其他產業的帶動發展。其中不少縣域通過旅游產業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了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效推進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縣域旅游經濟概述
(一)縣域旅游經濟的概念
縣域旅游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域空間,依托縣域旅游資源賦存優勢,以資源開發為基礎,通過發揮旅游業的整合聯動作用,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特色經濟。
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提高競爭優勢不僅依賴于資源本身的質量,而且需要依托多種因素及多個產業的協調配合。縣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意義在于通過改進、培養和提高縣域旅游業的整體競爭力,逐步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縣域旅游經濟水平的改善不僅可以提高縣域經濟實力,而且能夠改變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發展縣域旅游經濟的作用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縣域經濟增長
縣域經濟發展應該結合實際,根據自身發展的優勢條件,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第一、第二產業長期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縣域可能出現經濟增速緩慢或者遭遇發展的瓶頸。因此,很多地區通過扶植和鼓勵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來實現縣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實現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2.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新農村規劃建設
城市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然而隨著鄉村旅游興起與發展,許多城市居民利用節假日到鄉村度假,鄉村旅游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有效縮小了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縣域為了發展旅游業,通過改善和提高旅游接待環境,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設施,一定程度上改進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完善了基礎配套設施,改善了農村村容風貌,加快了新農村的規劃和建設。
3.拓寬農村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由于當地吸收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崗位不足等問題,造成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從而使當地有效勞動力大量流失,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縣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然而,通過發展縣域旅游業,可以有效吸納農村未就業人員,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有效解決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通過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提高實際生活水平,增加經濟收入,促使人們更加積極參與其中,最終實現縣域旅游開發的良性循環。
二、縣域旅游經濟模式的影響因素分析
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和確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篩選出六個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否雄厚以及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到縣域旅游業發展的規模與水平,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域發展旅游業具有充實的資金基礎,能夠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在旅游經濟發展初期,經濟基礎雄厚可以較好解決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同時為進一步開發奠定了經濟條件。
(二)政府行為
政府對旅游業所起的宏觀調控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各地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的差異,政府在旅游開發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有些縣域政府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推進旅游業全面發展;有些則作為服務者,負責協調旅游開發中市場主體的經營管理行為。
(三)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是指游客在多個旅游目的地,多種旅游產品及服務之間做出選擇,對某個旅游目的地產品和服務的選擇意愿及購買水平。縣域旅游開發首先需要了解游客需求,采取策略吸引客源市場,最終形成競爭優勢。
(四)資源稟賦
資源稟賦是指經過開發建設能夠為縣域旅游業發展所利用的一切資源表現形式。旅游資源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凡是能夠對旅游者構成吸引力的一切客觀事物均是旅游資源。它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旅游特色,構成對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旅游業的競爭性還表現在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五)企業運作
旅游企業是指直接為游客提供所需的產品及服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旅游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強弱,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游客對旅游服務質量的感受評價,從而決定縣域旅游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六)區位環境
區位環境是指縣域地區與周邊地區相比所處的相對地理位置,以及縣域地區與周邊地區所表現的競合關系。它影響到縣域地區距離中心城市和客源市場的遠近,以及客源市場距離目的地的交通便捷程度。
三、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類型
不同縣域由于旅游業地位、資源質量、客源市場、區位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不同,在縣域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自身現狀及優勢,選擇不同特色的縣域旅游經濟模式。本文通過對比將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歸納為四種主要類型。
(一)政府主導型
政府主導型是指政府通過強效的行政干預管理,在縣域旅游發展中對資源開發建設、產品宣傳營銷、行業規范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宏觀調控。這種模式的優勢表現在縣域旅游開發初期政府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支持和投入有效緩解了資金不足的問題,保證旅游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保障旅游業在較短時間內的快速增長以及產業規模的初步形成。但是,縣域旅游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后,僅僅依靠政府主導就會影響市場調節機制的有效運行,制約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可能造成投融資渠道過于狹窄,阻礙旅游開發進度,不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的主動積極性。
欒川模式作為政府主導型的典型代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表現在政府統籌主導、資源特色明顯、市場營銷有力。欒川模式的成功經驗能夠為那些經濟基礎和區位環境都不具備優勢條件的縣域給予參考借鑒。
(二)市場運作型
市場運作型是指通過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對縣域內優良資源進行招商開發建設,以此帶動縣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通過轉讓企業經營權,吸納民營資本參與投資開發,激發旅游企業參與競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以內資吸引外資,外引內聯的旅游投資模式,提高了縣域旅游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這種模式的優勢表現在積極吸納民營資本投入,有效解決發展中資金不足,激活市場主體的競爭參與性。然而完全依賴市場調節作用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市場經濟的無序性、自發性和事后性決定的。政府仍然需要發揮必要的監督管理職能來規范市場秩序,防范投資者的各種短視經營行為,積極保護資源與環境質量。
婺源模式作為市場運作型的典型代表,其發展旅游的優勢在于靈活運用市場手段,以鄉村性旅游資源作為特色。其成功經驗是秉持“放手民營、多元投入”的經營思想,積極廣泛吸納社會資本。例如,婺源旅游集團公司的民營股份占了絕大多數,國有股份僅占27%。采用多種投資方式促成了企業、政府、社會資本合力發展旅游業。
(三)資源優勢型
資源優勢型是指依賴于具有特色、品位較高的旅游資源優勢,以資源強烈的吸引力推動縣域旅游經濟的較快增長。這種模式要求旅游資源具有較高質量品級,縣域地區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特色進行準確定位,整合資源開發配套的旅游產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相對競爭優勢。但是,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不具有永久性,隨著游客經驗的豐富以及消費趨勢的變化,即便是高質量的旅游資源也需要進一步改進,培育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強化長久性的吸引力。
九寨溝模式作為資源優勢型的典型代表,其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在于優質獨特的資源條件產生了強烈的市場需求。九寨溝進行旅游開發過程中對資源保護極為重視,當地政府明確永續開發利用資源,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開發建設。在緩沖區保留藏族村寨,實行溝內游和溝外住相結合。
(四)產業協作型
產業協作型是指縣域地區最初依靠第一、第二產業的優勢力量發展縣域經濟培育區域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資金積累之后,縣域經濟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再轉而以其他產業基礎條件帶動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實現其他產業與旅游業優勢互補,三大產業間優化互動的特色發展道路。
永安模式作為產業協作型的典型代表,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在于依靠工業發展積累了較為雄厚經濟基礎,加上穩定農業經濟的支持,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水平后,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比例,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以保障縣域經濟持續增長。第一、第二產業給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足夠資金資源支持,而旅游業發展又促進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縣域旅游經濟模式的發展趨勢
本文結合實例重點分析了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四種基本類型。隨著旅游休閑時代的到來,縣域旅游經濟模式呈現出動態的變化發展,表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一)資源導向弱化,品牌意識增強
從縣域旅游經濟不同模式的發展現狀來看,不同縣域都較為重視優勢資源的選擇和開發建設,將其作為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壟斷性的旅游資源數量有限,資源吸引力可能會逐漸減弱,縣域將更加重視塑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旅游品牌形象,使自身能夠從眾多縣域中脫穎而出,增強競爭實力。
(二)模式動態變化,呈現多樣類型
縣域由于經濟基礎、資源條件、政府行為及市場運作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現狀及特色,因而不同縣域會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選擇不同的旅游經濟發展路徑,模式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縣域旅游經濟模式不會一成不變,而是表現出動態變化趨勢。
(三)注重質量提升,相互融合借鑒
目前,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大多數仍然處于數量擴張階段,隨著今后旅游業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和調整,縣域旅游發展會更加注重質量的提升。縣域通過主動思考自身旅游經濟模式的不足之處,積極借鑒其他成功模式經驗,實現不同模式之間的相互融合借鑒。
本文通過明晰縣域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因素,深入梳理總結了縣域旅游經濟四種基本模式的優勢及不足,以及這些模式所表現出的發展趨勢,期望縣域能夠摸索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旅游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許振曉,王國新.縣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與剖析——對杭州三縣(市)的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05,(6).
[2] 周霄,肖智磊.經濟欠發達與發達地區縣域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以河南欒川和江蘇常熟為例[J].江蘇商論,2007,(10).
[3] 鐘睿,姚治國.縣域旅游發展模式動力機制研究[J].特區經濟,2010,(5).
[4] 張建雄.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博弈與出路[J].大理學院學報,2005,(6).
[5] 王凱.中國縣域旅游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