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作為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該課程的教學應該緊密結合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生源特質,在全面分析經濟法課程的特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課程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246-02
獨立學院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著眼于培養面向行業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具有一定理論基礎、較強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經濟法作為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課程建設與改革工作也應緊密契合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規格,注重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特點
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生源特征,決定了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培養目標的影響
正如引言部分所描述的,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規格上凸顯“應用”的價值指向,這同樣體現在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上。例如,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結構合理、基礎扎實、勇于創新、個性突出、具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能夠在財務管理和審計領域勝任專業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經濟法課程既不能像“一本”、“二本”院校那樣偏重于理論闡述,也不能像法學專業那樣有嚴密的課程體系和多而全的課程內容。其課程目標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既引導學生了解今后在具體的經濟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1]。
(二)生源特質的影響
獨立學院當前的生源主要來自“三本”層次,存在以下特質。(1)學習能力較為欠缺。與“一本”、“二本”相比,大部分“三本”學生對于高深理論缺乏有效的認知能力,在面對抽象的經濟法理論知識時,不能很好地理解。(2)思維較為活躍,樂于實踐。盡管“三本”學生對于純粹的理論學習缺乏積極性,但是,當老師采用“做中學”教學模式時,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能夠被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有效地提高。例如,筆者曾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安排學生選取《合同法》中的案例分析開展課業展示。在此期間,相當一部分學生都能走上講臺,用精美的PPT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臺下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案例互動討論中,表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3)更愿意學習和自己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例如,筆者在給財務管理專業學生講授票據法時,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知識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關,與注冊會計師、理財規劃師等職業資格考試的聯系非常緊密;與此同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就非常低。
基于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特點和專業特性,筆者認為,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不能單純注重精深的理論教學,而是應該在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學時的基礎上,用更多的課時來開展實踐教學。同時,課程內容的選取上也不能一味求全,而應結合學生所在專業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取舍,提高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實效。
二、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偏離
經濟法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經濟管理工作中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但現實的課程教學往往偏離了這一目標。具體表現為:教師過于注重經濟法理論講授,忽視實踐教學。認為只要把經濟法基本理論框架灌輸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將經濟法概念、經濟法原則適用于具體的實際工作中。然而,經濟法理論與經濟法的具體適用之間還存在一個轉化的過程,而實際課程教學在轉化方面做得不夠[2]。
(二)課程體系不合理
首先,經濟法課程缺乏先行性法學基礎課程。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經濟法”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二階段,在此之前,沒有開設諸如法理學、民法學等基礎課程,這使得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非常欠缺,在學習經濟法課程時比較吃力。例如,因為沒有學習過《民法》中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等基本知識,所以學生很難理解經濟法課程中合同的效力問題。
其次,課程設置缺乏專業針對性。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涵蓋面較寬,如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管系就開設了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4個專業。經濟法作為這些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往往存在教學內容面面俱到、一份教學大綱行天下的問題。沒有結合具體的專業特點對課程內容做針對性的取舍,導致課程與專業的融合度不高[3]。
(三)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經濟法課程的學時一般為48節左右,而龐雜的經濟法課程內容涉及的法律至少有10部,也就是說教師平均4個課時就要介紹完一部部門法。一方面,教師要面對專業各異、法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不得不疲于匆匆講授各部門法中的概念、原則。另一方面,由于課程理論內容繁多,在課時較少的背景下無法引入足夠的案例教學,導致教學過程枯燥,學生興趣不高。即使偶爾有一兩次案例討論,也因學生法學知識結構不完善,很難用法學理論展開分析,最終又陷入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局面。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經濟法課程對學生的考核主要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為主,輔之以平時成績。但是,經濟法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閉卷考試只能考察學生對基礎法律概念、法條等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至于運用經濟法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很難通過閉卷考試反映;平時成績也主要由出勤和書面作業構成。故而現行的評價體系不能真實地、全面地反映學生靈活運用經濟法知識能力的高低。筆者曾經在某屆學生的期末考試中全部以案例的題型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考試結果為能夠及格的學生寥寥無幾。相比之下,在其他歷屆的傳統閉卷考試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格。
三、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經濟法課程的主講教師應牢固樹立“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經濟管理工作中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這一課程教學目標。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不求理論知識的精深和全面,主要講授核心知識點,保證學生對今后工作中常用的法學知識能懂、會用即可。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不需要過于強調學生的法學研究能力,而應更多地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1.經濟法課程應采用廣義經濟法概念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經濟法概念,不同的學術流派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經濟法課程應采用廣義經濟法概念開展教學。廣義經濟法就是調整與經濟有關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部門經濟法。采取廣義經濟法概念界定的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掌握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知識,其不僅包括部門經濟法知識,而且包括民法、商法等知識。同時,民法的基本原理是商法、部門經濟法入門的必備知識。教學實踐證明,給經管類專業學生講授經濟法課程,如果僅局限于部門經濟法的具體內容,往往會使法律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理解,導致老師的教學設計難以實現,課程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2.經濟法課程體系應加強專業融合度
在課時有限的背景下,教師應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選擇教學內容。具體而言,應將課程體系分為經濟法基礎理論和經濟法專門理論兩個部分:
經濟法基礎理論部分包括法學的重要基礎知識,以及民法、商法、部門經濟法的一些基礎理論。該部分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經濟法原理,為將來結合本專業學習經濟法專題打下理論基礎。
經濟法專門理論部分主要講授專門領域的經濟法知識,以《合同法》和《公司法》為基本內容,其他內容則根據各專業特點和學生需要有所側重。例如:財務管理專業可引入票據法律制度、會計法律制度等內容;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引入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等內容;電子商務專業可以引入現代競爭法律制度和產品質量法律制度等內容。此外,在經濟法律具體內容設計方面,在做到符合專業特點的前提下,應側重于每一專題的實用性內容。
(三)改進教學模式
1.引入貫穿式案例教學
現有的案例教學往往是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分開進行。受“三本”學生理論基礎和學習能力的限制,這樣的案例教學效果往往不穩定。筆者認為,應適時引入貫穿式案例教學法,即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精選案例,課前將案例展示給學生,隨后開展理論講授;在講授的過程中,適時將案例中的相關問題與具體的理論知識點相聯系;待理論講授結束后,案例所涉及相關問題的答案也一目了然,教師只需做一個簡短的點評即可。貫穿式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在于:一個案例始終貫穿于整個理論講授過程中,學生可以置身于邊聽故事邊聽經濟法知識的環境中,既可以避免課程的枯燥,也可以隨時引導學生思考案例中涉及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貫穿式案例教學法對案例的要求更高,既強調案例案情與知識點的緊密性,又強調案例的新穎性和實時性,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團隊式課堂討論
經濟法課程作為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往往采用大班教學。例如,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經濟法課程教學班規模都在100人以上。在這樣的課堂規模下,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存在較大困難。筆者曾在課堂上開展團隊式課堂討論,將學生以每組10人左右的規模分為若干團隊,各團隊在內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推選發言人向全班闡述本團隊的觀點;老師最終視發言情況給團隊成員集體計分。分數這個學生心目中的“胡蘿卜”不僅可以激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形成精彩的團隊發言,還可以在團隊之間形成有益的競爭。
3.開展學生課業展示
要改變教師的“一言堂”局面,除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臺下發言外,還要鼓勵他們走上講臺扮演老師的角色。筆者在講授知識產權法的時候曾開展名為“精彩一課”的課業展示。具體過程是:首先,老師用2個課時梳理與提示本章的重要知識點;其次,組織學生在課下自由選取一個案例進行分析,要求分析過程用PPT展示;再次,遴選出PPT制作精美、案例分析充分的同學,安排他們在講臺上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參與同學都將視情況給予平時成績。實踐證明,課業展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學收效較好。
4.播放經典案例視頻
充分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選取經濟與法、今日說法和法制在線等著名法制欄目中的案例視頻。學生通過觀看經典案例視頻,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了更直觀和形象的感受,從而加深對經濟法學理論的理解。
(四)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1.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
以總結性為中心、注重結果式的教育評價,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批評。斯塔費爾比姆也強調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過程性評價是“在教育、教學活動的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了解動態過程的效果,及時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節,使計劃、方案不斷完善,以便順利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評價。它的積極意義在于,通過重視階段性成果,初步實現了監測發展,重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經濟法教學不能以一份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知識理解與運用的狀況,并將這一狀況用平時成績的形式記錄。老師應把自己掌握的學生學習狀態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完善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效果。
2.改革考核方式
經濟法實踐性強,所以應更多地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建議,在考試方式上采用開卷考試;在試題內容上主要關注案例;在試題類型上,簡單的案例可出為單選題和多選題,復雜的案例可出為綜合性案例分析題,摒棄死記硬背型的名詞解釋題、簡答題。
總之,經濟法課程應結合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生源特質,充分考慮課程的固有特點,通過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模式以及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手段開展教學改革,以提高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申屠,曉娟.三本院校經管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方法探討——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為例[J].中國人才,2010,(11):106-107.
[2] 鄭麗,曹向蘭.談高校非法律專業《經濟法》教學的側重點[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152-153.
[3] 鞏麗霞.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法教學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9,(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