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內容和手段,完善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措施體系。研究方法:文獻法和歸納法。研究結果:(1)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主要內容和手段包括土地調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土地登記和統計、地籍檔案和信息管理等。研究結論:(1)土地調查的基礎數據要科學翔實;(2)土地變更調查要進一步規范化和細化;(3)完善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體系;(4)強化土地登記制度體系建設;(5)建立完整統一的土地統計體系;(6)加強地籍信息系統體系建設。
關鍵詞:地籍;宏觀經濟調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010-02
當前,土地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既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國家加強國家經濟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還是抑制經濟增長過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迫切需求。而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礎,是嚴格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重要手段。土地管理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把好土地“閘門”,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需要全面、現實的地籍成果作為支撐和依據。
一、地籍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內涵分析
1.地籍的內涵分析。地籍,俗稱土地的戶口,是用來記載土地的位置、界址、數量、質量、權屬、用途和價值等基本狀況的籍冊和文書檔案。地籍具有空間性、法律性、精確性和連續性等基本特性。而對地籍的管理主要是國家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狀況、權屬狀況和經濟狀況而實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體系。現階段中國地籍工作的主要任務包括開展土地調查、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土地登記、土地統計、地籍信息管理、地籍檔案管理等內容。
2.宏觀經濟調控的內涵分析。宏觀經濟調控是指國家為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平衡,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調節與控制。當前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任務一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二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二、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是實現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著眼全局,通盤考慮,綜合運用行之有效的各種手段,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調控,使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使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能夠合乎客觀需求。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也是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生產要素,尤其是當前中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突出問題,地籍參與宏觀經濟的調控,有利于盡快實現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
2.健全、科學的地籍體系是有效參與國民經濟宏觀經濟調控的基礎依據。真實、準確的數據是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基礎和依據,建立健全、科學的地籍體系可以全面掌握真實的土地資源和資產狀況、土地產權狀況以及土地的變化動態等基礎信息數據,,為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制定規劃、計劃提供科學的基礎依據,充分發揮了地籍參與國民經濟宏觀經濟調控的“閘門”作 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全面發展。
3.地籍管理相關政策制度是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調控堅強的法律支撐。要使地籍參與國民經濟宏觀經濟調控取得好效果,必須要使地籍相關政策制度與宏觀經濟形勢相適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2007年10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物權法》正式實施;2006年12月7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2008年2月1日,國土資源部正式公布的《土地登記辦法》正式實施;2008年2月7日,國務院頒布了《土地調查條例》。這一系列與地籍管理相關的政策制度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堅強的法律支撐。
三、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內容和手段分析
1.土地調查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全面、現勢、準確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調查是對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面積、分布等狀況;土地權屬及變化情況,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狀況;土地條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所進行的土地資源和資產狀況的清查。通過土地調查可以全面查清土地資源和利用狀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為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和改善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依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土地利用變化動態翔實的數據信息。土地利用動態監測是運用遙感技術和土地調查等手段和計算機、監測儀等科學設備,以土地詳查的數據和圖件作為本底資料,對土地利用的時空動態變化進行全面系統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學方法。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具有監測成果的多樣性、監測體系的層次性、技術要求的區域性、技術手段的綜合性等特點。
3.土地登記和統計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有效的土地產權保障,規范了土地市場秩序。土地登記是依照法定程序,對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審批、注冊登記、確認、發放土地證書的法律制度。中國土地登記具有強制性、公信性、完整性、連續性和保護性的特點。只有通過土地確權登記,才能確認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維護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
4.土地分等定級估價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土地等、級、價體系。土地分等定級估價是在特定目的下,對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進行綜合鑒定,并使鑒定結果等級化和價格化的過程。土地分等定級估價的目的是評價和劃分土地的質量等級以及建立土地的價格體系。
5.地籍檔案和信息管理體系的建立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數字化、航空航天遙感和3s等高新技術,在地籍管理中廣泛應用,促進了管理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就是以計算機為基礎,應用管理理論和信息技術理論建立起來的信息系統。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體現是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塊宗地的特征,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積、利用類別、等級等),權屬管理(所有權、使用權、他項權利等),附著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種設施情況),文檔信息(調查原始資料、法律、條例等)和圖形信息(地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
四、建立完善的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措施體系
1.土地調查的基礎數據要科學翔實。開展和實施土地調查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土地調查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條例,要保證土地調查數據具有全面性、現勢性和準確性。只有科學翔實的土地調查數據,才能夠準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才能夠為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建設用地審批、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土地開發整理復墾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提供第一手基礎資料,促進土地管理的科學化和制度化。
2.土地變更調查要進一步規范化和細化。《土地調查條例》規定,國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并且要求每年都要進行土地變更調查。變更調查不僅保持了地籍資料的現勢性,而且使實地界址點位逐步得到認真地檢查、補置、更正,使地籍數據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實、更正和補充。土地變更調查所需時間較短,可以及時準確掌握各地年度全部實際建設用地數量和耕地保有量等土地變更數據。
3.完善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體系。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成果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和保護等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變化遙感監測體系,修改完善土地遙感監測技術規范和標準,確保監測成果的標準化;加大遙感監測及其成果在國土資源管理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充分應用遙感監測成果,為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決策支持,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制定提供分析成果數據依據。
4.強化土地登記制度體系建設。土地登記是土地權屬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不僅是依法確認土地權屬、保護和管理土地的重要制度和關鍵環節,也是掌握土地動態變化的重要途徑。土地登記對明確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利益,保障土地交易安全,維護和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對土地登記制度體系建設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護土地產權者權益,還可以建立健全土地市場體系,為保護土地資產,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物權保障作用。
5.建立完整統一的土地統計體系。目前中國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城鄉土地分類體系,進行土地統計和匯總就必須要按照統一的土地分類標準和綜合統計的要求,建立統一規范的統計標準,包括規范統計指標名稱,統一指標解釋;規范統計調查時間,明確統計時段;規范統計調查范圍,明確統計對象;規范統計數據的采集方式,形成相對完整的土地統計體系。
6.加強地籍信息系統體系建設。加強對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變化狀況、土地產權、土地價格等地籍基礎數據的信息系統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地籍數據庫,可以提高土地管理部門的管理效率和進行土地科學性決策,同時積極推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能夠及時向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提供基礎性和公益性信息服務,滿足各個行業發展的用地信息需求,從而不斷提高地籍參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葉公強.地籍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6-13.
[2] 杜海平,詹長根,李興林.現代地籍理論與實踐[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34.
[3] 編委會.《地籍管理“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與地籍管理操作規范化、數字化實務全書[M].北京:土地科學出版社,2006.
[4] 張國玉,吳建廷,周立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地籍信息系統的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07-210.
[5] 湯建國,陳剛.城鄉地籍一體化管理的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06,(4):55-56.
[6] 高向軍,馬仁會.中國農用地土地等級評價研究進展[J].農業工程學報,2002,(1):165-169.
[7] 林宗監,程燁,張繼賢.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的技術方法及問題評述[J].國土資源信息化,20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