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理工科大學,加強人文社科教育極具重要性,必須把握“少而精”、“鮮而活”、“愿而需”、“適而用”等原則,并盡快走出“人文社會科學不是真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無關緊要”、“人文社會科學就是馬列主義老一套”等誤區。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人文社科教育;原則;誤區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237-03
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業已證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和融通,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即使是在理工科大學,大力加強人文社科教育亦是時代賦予的要求和任務。遺憾的是,直至今日,我國某些理工類院校對人文社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某些偏頗做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限制了教育的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只有從思想上充分認知理工科大學加強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從認識上把握必須堅持的幾個原則,從實踐上盡快走出現有的幾大誤區,才不失為遵循現代教育發展規律,完善現代教育科學功能的明智之舉。對此,筆者談一些粗淺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理工科大學加強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改革傳統教育體制弊端的客觀要求
建國初期,我國軍事上出于戰備需要,經濟上為了實現“超英趕美”目標,曾一度模仿乃至照搬前蘇聯“老大哥”的做法,優化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各種經濟發展政策隨之向工業傾斜。在大學教育上,理工科院校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產生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并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多年流行。即使到了今天,這種說法和想法雖然略有消退,但在某些理工科大學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其突出表現是,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技能、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學生的人文社科的教育和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略。這種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技能雖然不錯,但人文精神大大缺失,一旦踏入社會,就會暴露出許多的不適應性。比如,知識結構不合理,會導致一些學生對現實世界和現實社會的認識膚淺,乃至于語言文字功底薄弱,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心里素質不佳,會導致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自信心和自豪感,乃至于出現悲觀、失望、冷漠、心理失衡等情緒波動,或產生深深的自卑感;社會適應性不佳,會導致一些學生存在諸如無法正確處理和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無法及時適應進入社會以后角色轉變等諸多問題,乃至于對他人、對單位、對社會缺乏奉獻精神,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理工科大學只有重視和加強人文社科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些弊端,實現教育培養模式的變革,進而帶動教育體制的革新。
(二)是幫助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必要手段
人文社科教育是以彰顯人性、完善人格、促進和實現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其重要目標是幫助人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出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很大程度上講,人文社科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根本問題,這就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人,對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精神品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價值。比如,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可以促進大學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和政治紀律等政治素質的提高,以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對科學職能的正確認識以及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學習經濟學、思想史、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并有毅力和勇氣去戰勝學習、工作中的困難;學習音樂、美術、戲曲、文學等文學藝術知識,恰恰可以與理工科大學生的偏重抽象思維相補充,能促使他們思維的開拓、求異與創新。
(三)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全面發展既包含個人身心的全面發展,也包含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歸根到底還是人的素質問題,只有不斷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即使在理工科大學, 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中也必須同時包含專業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社科教育,是時代和實踐對理工科大學教育提出的新課題,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學校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導。若還過分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淡化人文社科教育,就是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v觀世界一些著名大學, 都非常重視在理工科學生中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 以實現理、工、文的結合。牛津大學,不僅有重視人文社科教育的傳統,而且格外強調科技教育不應當與人文科學相割裂,許多課程就是把幾種文理科目結合起來,如哲學和數學,經濟學和工程學,工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哈佛大學,要求學生的必修課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大類,且各占一定的比重,以此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麻省理工學院,規定本科生必須修滿不少于八門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科目,否則不予畢業。所有這些,都是要求學生克服重理輕文的偏向,積極探索文理匯通之路,對我國的理工科大學無疑是一個好的借鑒。
(四)是促使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必由渠道
理工科大學以培養未來工程師為目標,這無可厚非。但未來的工程師不僅需要具有廣博的理工科知識,而且要有戰略的眼光、創新的精神;既要掌握專業知識,又要掌握人文社科知識,還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大學生較普遍地存在著知識水平與人文素質失衡的情況,那些“有知識沒文化”的“窄深型”人才也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清華大學徐葆耕教授曾經說過,“未來的大師產生于文理會通”。實際上,一些中外著名科學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及藝術功底。比如:科學家普郎克、愛因斯坦,他們都有較強的音樂素養;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都有很高的文學水平等。國內某些理工科大學之所以“培養出”了一些大學生自閉癥患者,從根本上講,就是沒有做到或做好讓大學生文理匯通。尤其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即使是理工科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也應該逐步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全才”。因此,理工科大學要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重視人文社科素質教育,樹立起科技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二、理工科大學人文社科教育必須把握的幾個原則
(一)少而精原則
雖然開展人文社科教育不僅應當,而且必需發展,但理工科大學畢竟是以理工科為主,過多地設置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不僅與培養目標相背離,而且根本上講也沒有必要。因此,理工科大學發展人文社科教育,必須堅持少而精原則。即,一方面,人文社科教育課時要相對較少,重點從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準則和形成合理知識結構意義上設置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育課的質量要精深,注重思維方法和基本價值態度的訓練和養成?;蛘哒f,就是不僅要真正使廣大學生在不多的學時內,得到最本質和最有用的東西,而且還能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學識水平。
(二)鮮而活原則
即使是理工科大學,其人文社科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也必須盡快成為有著濃厚人文氛圍的學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必須牢記和把握鮮而活原則。即,一方面,要結合理論教學傳授給學生大量的新鮮東西,激發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認知教學不能死板教條,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為此,要培養一支人文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并充分調動和發揮這支隊伍的潛能,或者利用校外或其他院校力量開設人文社科相關講座,積極營造濃郁的人文教育氛圍。
(三)愿而需原則
理工科大學的人文社科教育,一定要處理好教師愿望與學生需求的關系。即,一方面,教師不能把人文社科教育看成單純的知識傳播,更不能以自己的愿望是好的為由,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學生,而要根據人才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成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學生不能輕易斷定教師傳授的內容有用或是無用,更不能僅僅按照教師課堂傳授去積累知識,而要學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科學地掌握知識,自覺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此,必須對人文社科教育課程進行系統論證,逐步建立起一套供學生選擇的課群體系,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適而用原則
對理工科大學生實施人文社科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素質的完善、人格魅力的健全和人文精神的弘揚,而不是培養某個方面的人文社科領域專家。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要以適而用原則為抓手,適時轉換掉計劃經濟時代的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即,一方面,傳授給學生的人文社科知識要適量和適口,能適當地發掘學生內在潛力,適應完善學生個性素質;另一方面,講求學生所學知識的適銷和適用,能適宜地激發學生創造欲望,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此,必須積極探索和完善理工科大學人文社科教育方法,使其人文社科課程成為具有不同特點、不同層次的體系,進一步地基礎化、綜合化、系統化、規范化;必須在優先學習與理工科各專業相關的人文社科知識前提下,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創造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學習空間,真正使不同層次、不同特長的學生都盡可能地得以發展和提高。
三、理工科大學人文社科教育必須走出的幾大誤區
(一)人文社會科學不是真科學
毋庸贅言,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蓵r至今日,有些理工科大學仍然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是沒有真能耐、只能動動筆桿或耍耍嘴皮子的“萬金油”,算不上真科學,派不上大用場,要解決實際問題還是要靠自然科學。殊不知,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是間接的、隱藏的,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直接地、明顯地顯現出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更難滿足人們急功近利般的需求。但無論怎樣,人文社會科學都與自然科學一樣,都體現著各自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都具有科學的屬性,不同的只不過是各自有著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判斷準則而已。而這兩套方法和準則又正隨著交叉科學、邊緣科學、橫斷科學等的出現而相互溝通,走向統一。對此,只需看一眼科技史上的一些劃時代的人物,如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無一不是作為科學大師的同時也是頗具影響的思想家的客觀事實,就能達成認識上的共識。對人文社會科學有偏見,甚至貶低人文社會科學,都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公正待遇。
(二)人文社會科學無關緊要
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學中流傳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科技專業人才培養中無足輕重,充其量只是個點綴或知識面的擴展,遠非人才素質的必備要素”的看法,有的甚至得出了 “理工科學生不需要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結論。殊不知,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文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只著眼于培養一些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匠,只滿足于我們的畢業生能夠勝任某項產品的工藝制造,所追求的就是一種過分荒謬的殘缺教育,就與我國堅持“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要求格格不入。在這方面,國內外有著眾多的令人信服的事實: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爾德·霍夫曼教授曾經不無感慨地說,一個人要想成為優秀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必須具備人文修養;我國著名數學家王梓坤教授也曾寄語學理工科的學生,科學界著名的老專家除了有過人的勤奮和出眾的才華外,還有卓越的見識;德國的教育家們認為,一個只有自然科學而無人文社科教育的學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專門的技術學校,而遠非一所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1988年起著手實施一套“工程師教育探索性改革計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文學、語言、藝術、文化、歷史等五類課程。
(三)人文社會科學就是馬列主義老一套
在一些理工科大學,至今還有一種固有的、誤解性的看法,即“人文社科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的確,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高等學校的政治理論課基本完全照搬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僵化化了幾十年。這種過分政治化的教育傾向,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且把馬克思主義這個原本科學而富有內涵的偉大思想體系損害成了教條僵化、枯燥無味的代名詞。無疑,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敬和褻讀。但畢竟我國沒有一錯再錯下去。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面,結合國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高等學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也正在本土化、全面化、科學化和完善化。目前,理工科大學人文社科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哲學、政治學、史學,還包括經濟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軍事學、教育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內容已經十分豐富,且正在朝著越來越豐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紅峻.試論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2] 蔡春玲,李琦,許曄.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素質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 郭小靚,王瑞玲.論理工科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7).
[4] 袁曉建.理工科院校加強人文社科教育的必要性[J].交通高教研究,1996,(4).
[5] 陳勉,任婉玲.略論加強高職院校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新學術論壇,2009,(12).
[6] 黃博,康文華.理工科大學也要發展人文社會科學[N].中國青年報,2002-12-23.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 Tong-shan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Henan industry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must grasp the \"concise, fresh and live,\" may \"and\", \"the use and principles, and walked out of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s not a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no \",\" humanistic social sciences is the same Marxism-Leninism \"major traps.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principle; mis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