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起步較晚,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格式很不規范,內容也不完整。通過分析,當前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披露內容不全面等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企業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匱乏的若干原因,最后就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會計準則;會計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0-0135-02
社會責任會計是把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當做社會責任,并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對企業給社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加以計量和報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1]。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加入WTO后,在全世界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守國際法規,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及其信息披露機制。特別是在當前世界性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及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一、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隨著企業對社會責任會計的重視,其信息披露已經呈現自發披露狀態。雖然其效果較好,但是企業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披露內容不全面。目前,部分企業在其會計報告中披露了一些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但幾乎沒有一家公司對于自己進行全面的披露。通過對多家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發現僅有極少部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企業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一些環境方面的信息。
2.披露內容差異較大。相關學者對我國80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披露社區貢獻和員工福利信息的公司較多,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樣本公司披露了這兩項信息,每年約23%的公司披露了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信息,另外約有17%披露了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2]。由此可見,各個公司披露的信息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很多信息的披露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信息的使用者,在某種程度上還只能說是一種形式。
3.披露缺少量化信息。大部分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采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介紹企業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相對于大量的文字敘述,由于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確認和計量問題沒有解決好,數字信息顯得十分稀少,這種做法很難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在定量分析時顯得無從下手。
二、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產生的原因
1.缺乏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報告的意識。企業把經濟利潤最大化作為追求的目標,忽視自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員工、政府和客戶等)也缺少對企業社會行為及其影響的關注。
2.企業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成本過高。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對社會公益的責任、對人力資源的責任及對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責任等[3]。由于會計披露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要求企業在提供這些信息時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如企業人力資源價值,企業若想提供這方面的信息,就必須尋求相關資料和咨詢有關專家人士,企業必定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及人力。其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成本過高,極大地影響了企業披露社會責任會計的積極性。
3.缺少相關的會計準則規定。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會計披露規范標準,統一社會責任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形式,導致社會責任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4]。由于缺少衡量披露信息質量的相關標準,有的企業即使披露了一些相關信息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影響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效果。另外,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
4.缺少相關法律制度支持。從法律上看社會責任的履行,屬于義務的范疇,無論是在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國家和地區,還是在社會責任意識薄弱的國家和地區,都通過法律手段規范和保障公民和組織履行其義務。相對于國外關于社會責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國還有很多空缺。譬如說,我國目前雖然己制定了《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但未能全面地規定企業所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的內容,使得企業實施社會責任會計時缺少法律依據,受主觀因素影響大,給具體實施造成很大障礙。
三、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1.制定社會責任會計的準則。會計準則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性文件,因此,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也必須建立相關的準則規范,這是推進社會責任會計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們應該在吸收和借鑒西方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在已有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當然,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個別到全面。例如,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深圳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導意見》(討論稿)。雖然這個草案要求的內容不夠具體,缺乏可操作性,但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和市民征求的意見,為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5]。
2.完善相關法律規范。法律是保障國家、社會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手段,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置于國家機關監督控制之下,使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與社會會計信息揭示不斷走向規范化。首先,國家必須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用法律加以規定,在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并對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處罰。以促使企業積極地履行及披露相關的社會責任,進而使企業調整行為,改善企業形象,最終促使整個市場機制健康良性地運轉。其次,我國有關立法機構還必須盡快地制定出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并盡可能涵蓋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問題的法律條文。例如,產品安全、產品責任、職工保障、少數民族平等權利、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6]。
3.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時以會計信息為基礎。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時,由于定量分析得出的數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可比性,因此,如果是可以確認和計量項目應優先采用定量指標進行披露。這樣更便于相關利益人使用信息。如企業每年購置用于污水處理、環境保護方面的固定資產,每年向社會福利部門的捐贈等信息[7]。而對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無法進行定量分析,進而無法評論定量數據的項目,企業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法進行披露。如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人事制度,企業各種產品的性能、質量信息以及產品的特點,產品的售后服務狀況方面的承諾等。
4.社會責任會計披露設置單獨的科目。社會責任會計科目應盡可能地單獨設置,這樣,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就從傳統會計信息中分離出來了,使利益相關者能更有效地獲取信息。為了節約成本和便于會計人員的實務操作,設置時盡可能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如傳統會計科目中有“固定資產”項目,在社會責任會計中可設置“社會責任固定資產”一級科目,再設置“環境固定資產”、“消費者責任固定資產”等二級科目[8]。這樣,既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客觀要求,也有助于實現社會責任會計的目標。
5.提倡編制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需求的信息也各不相同。從便于信息使用角度出發,客觀上要求我們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從企業的整體會計信息中提取出來,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這樣,信息使用者就可以直接通過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分析,來評估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和完成情況。
一般來說,對于會計基礎型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可以通過三張主表來加以反映,即“社會責任資產負債表”、“社會責任損益表”、“社會責任現金流量表” [9]。而對于非會計基礎型的信息,可以通過增加社會責任會計報表附注來反映。
參考文獻:
[1] 宋獻中,李皎予.企業社會責任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86-110.
[2] 黎精明.關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4,(6):49-51.
[3] 陽秋林.構建中國社會責任會計報告的新框架[J].財會研究,2005,(6):31-32.
[4] 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11):38-40.
[5] 沈洪濤,金婷婷.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3):84-87.
[6] 裘麗婭,徐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構建[J].技術經濟,2006,(10):118-121.
[7] 沈洪濤,公司特征與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07,(3):9-16.
[8] 陽秋林,陳東升.社會責任會計基本準則初探[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2):56-60.
[9] 張靜.兩類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實現機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08,(3).